春和景明、四月淮安宿迁(一)

述幕💖小燕子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5日至4月6日。</p><p class="ql-block">花期正好,天气给力</p><p class="ql-block">春和景明,文安户外苏北二日游走起⬇️</p> 淮安 <p class="ql-block"> ● 历史沿革:早在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创造了“青莲岗文化”。秦置淮阴、盱眙、东阳等县,南齐永明七年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元明清时为淮安府,1983年设立地级淮阴市,2001年初更名为淮安市。</p><p class="ql-block"> ● 文化特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运河之都”之称,是淮剧、淮海戏的诞生地,拥有众多古运河遗址,如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等。</p> 周恩来纪念馆 <p class="ql-block">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是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而建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桃花垠。</p><p class="ql-block">• 兴建与开放时间:1986年3月由中宣部批准兴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开放。邓小平题写馆名,江泽民、李先念、李鹏、杨尚昆等同志为纪念馆题词。</p><p class="ql-block">• 馆区布局:馆区由两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组成,占地总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在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瞻台、主馆、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广场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西花苑碑园等纪念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主馆:分三层,分别为影视厅、瞻仰大厅、观景台。主馆高26米,与南京中山陵、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同一等级高度,呈四方形,内八角,四方八面体寓意着周恩来的精神普照着中华民族。四根花岗岩石柱寓含着周恩来四次提出要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其支撑的四坡屋顶像江淮平原上的牛车棚和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待渡亭,寓意着周恩来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和从淮安走出又回到故乡。</p><p class="ql-block">• 辅馆:呈“人”字形展开,面对主馆呈拱卫之势,标志着周恩来伟大崇高的人格,也表达了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p><p class="ql-block">重要馆藏</p><p class="ql-block">• 棕色皮箱:周恩来延安时期开始使用的棕色皮箱,是国家一级文物,他曾用其存放重要文件。</p><p class="ql-block">• “为人民服务”纪念章:周恩来最后一次佩戴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白毛女”演出服:周恩来赠送给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的“白毛女”演出服,见证了中日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人文景点</p><p class="ql-block">馆区除了主要的纪念建筑和展馆外,还有岚山诗碑、五龙亭、怀恩亭、情归厅、海棠林、樱花林、枇杷园等人文景点,为参观者提供了宁静优美的缅怀环境。</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以下是其一生简介:</p><p class="ql-block">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考入南开学校,成绩优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1917年前往日本留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建觉悟社,后进入南开大学学习。1920年赴法留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投身革命</p><p class="ql-block">1924年回国,担任中国共产党广州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长,同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与国民革命军的两次东征。1927年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南昌起义。1931年底到达中央苏区,与朱德指挥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长征中是负责军事事务的三人团之一,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红军到达陕北后,负责统战工作,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战争中,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在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抗战胜利后,与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后留在重庆和南京继续谈判,1946年11月回到延安。1947年与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后到河北西柏坡,与毛泽东共同指挥解放战争。</p><p class="ql-block">建设新中国</p><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参与和领导抗美援朝运动,负责外交活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中,顾全大局,认真工作,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保护大批党内外人士。1972年患病后仍坚持工作,1976年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与邓颖超是一对令人尊敬的革命伴侣,他们的爱情故事与革命生涯紧密相连。以下是关于他们的介绍:</p><p class="ql-block">相识相知</p><p class="ql-block">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当时,周恩来是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邓颖超是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执委兼讲演队队长,他们都积极投身于这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中。9月16日,两人一起加入了周恩来等发起组织的青年进步小团体——觉悟社。</p><p class="ql-block">确立恋爱关系</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到欧洲勤工俭学后,经过慎重思考,将目光投向了五四运动中充满革命热情、勇敢坚强的邓颖超。1923年,邓颖超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上面写着“希望我们两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邓颖超被周恩来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所打动,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p><p class="ql-block">结为革命伴侣</p><p class="ql-block">1925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东结婚。当时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他们简单地请了两桌客,张治中、何应钦、邓演达、陈赓、李富春与蔡畅等都来贺喜。</p><p class="ql-block">共同的革命事业</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周恩来和邓颖超聚少离多,但他们始终相互支持,为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共同奋斗。邓颖超在后方做宣传工作、妇女工作等,周恩来则在前方与敌人斗争。长征途中,两人都经历了艰难险阻,邓颖超身患重病仍坚持随队长征,周恩来也曾高烧昏迷,邓颖超抱病日夜守护。</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伴侣</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政府总理,邓颖超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尽管工作繁忙,他们依然相互关心、相互照顾。他们没有亲生子女,但把对子女的爱都倾注到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以及对身边同志和晚辈的关怀上。</p><p class="ql-block">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基础上的,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成为令人敬仰的革命伴侣和时代楷模。</p> 河下古镇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关于淮安河下古镇的介绍:</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河下古镇形成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曾名“北辰镇”。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河下作为末口与淮河相接;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河下成为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名人辈出:这里是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巾帼抗金名将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经学大师阎若璩等众多名人的故乡,明清两代更是出过67名进士、123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古迹众多:据《河下志》载,当年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现存有名的古迹有状元楼、魁星楼、吴承恩故居等。</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古镇内80%以上的民居楼是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特色景观</p><p class="ql-block">• 人文景点:有吴承恩故居、吴鞠通中医馆、状元楼、文楼、闻思寺等,其中吴承恩故居是目前国内唯一综合展示西游记文化和纪念吴承恩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自然景观:依托古运河和萧湖天然水景,疏竣老市河,开挖城河,形成“河湖相间、两街一坊”3.5平方公里的连片景区。</p><p class="ql-block">非遗美食</p><p class="ql-block">• 淮扬菜系:河下古镇是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代表菜品有文楼蟹黄汤包、软兜长鱼、平桥豆腐、淮城蒲菜等。</p><p class="ql-block">• 特色小吃:有鼓楼茶馓、淮安麻花、钦工肉圆、油墩子、梅花糕等,深受游客喜爱。</p> <p class="ql-block">吴承恩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与《西游记》有着深厚的渊源,以下是相关介绍:</p><p class="ql-block">吴承恩生平</p><p class="ql-block">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神话故事、野史传说。然而,他的科举之路颇为坎坷,多次参加乡试均未中举,直到40多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后来他曾担任过浙江长兴县丞等小官,但因性格耿直,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便辞官回乡,专心著书立说。</p><p class="ql-block">《西游记》创作</p><p class="ql-block">吴承恩在长期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阅读积累基础上,以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为蓝本,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创作了这部伟大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他在书中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宗教故事、民间习俗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p><p class="ql-block">《西游记》内容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内容:《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一路上他们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书中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孙悟空的勇敢机智、敢于反抗,唐僧的慈悲善良、意志坚定,猪八戒的贪吃懒惰、憨厚可爱,沙僧的忠厚老实、任劳任怨,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影响:《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同时,它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影视改编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p> <p class="ql-block">梁红玉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女英雄,以下是她的主要故事:</p><p class="ql-block">出身低微</p><p class="ql-block">梁红玉生于武将世家,后家道中落,沦为京口营妓。但她精通翰墨,又练就一身功夫,能挽强弓,在京口宴会上结识了韩世忠,韩世忠对其出众的气质和才貌十分欣赏,梁红玉也对韩世忠的英雄气概倾心,两人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助夫抗金</p><p class="ql-block">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发动叛乱,囚禁宋高宗。梁红玉在丈夫韩世忠的策应下,冒险出城,驰往秀州,搬来韩世忠的救兵,平定了叛乱,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p><p class="ql-block">黄天荡之战</p><p class="ql-block">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和梁红玉率领宋军在黄天荡阻击金兵。梁红玉亲自擂鼓助威,宋军士气大振,多次击败金兵。她还冒着箭雨亲自指挥作战,与韩世忠一起将金兵围困在黄天荡达48天之久,给金兵以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继续征战</p><p class="ql-block">此后,梁红玉随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参与抗击金兵的战斗,为保卫南宋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绍兴五年(1135年),梁红玉随韩世忠出镇楚州,她亲自织蒲为屋,与士兵同甘共苦,协助韩世忠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使楚州成为抗金的重要防线。</p><p class="ql-block">梁红玉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被后世广为传颂,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激励着无数后人。</p> <p class="ql-block">《赠楚州郭使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相关介绍:</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p><p class="ql-block">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p><p class="ql-block">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p><p class="ql-block">当家美事堆身上,何啻林宗与细侯。</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郭使君:楚州刺史郭行余。</p><p class="ql-block">• 雉堞:指城墙。</p><p class="ql-block">• 白雪歌诗:《白雪》即《阳春白雪》,古代歌名,曲调高雅,和者甚少,后常用以赞扬官吏到任受人欢迎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林宗与细侯:东汉郭泰,字林宗,品学为时人所重。后汉郭伋,字细侯,王莽时为并州牧,建武中由颖州太守复调并州牧,县邑老幼相携途迎,行部到西河有儿童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常用此赞扬官吏到任受人欢迎。</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唐宝历二年(826年),白居易与刘禹锡一同应诏回洛阳,途经楚州,刺史郭行余盛情挽留,白居易在此期间游玩了淮安的名胜古迹,写下了这首诗。</p><p class="ql-block">诗歌赏析</p><p class="ql-block">诗的前两句“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描绘了楚州的地理环境,淮水环绕,山峦围绕着城墙,月亮高挂在楼阁之上,给人以壮丽之感。“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描写了使君的尊贵地位,佩戴着黄金印章和绶带,同时也夸赞使君有高雅的文学才华。“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描述了生活中的欢乐场景,儿童骑竹马嬉戏,使君与宾客醉酒后登上仙舟,共享快乐时光。最后两句“当家美事堆身上,何啻林宗与细侯”,表达了诗人对使君的赞美和祝福,认为使君担任地方长官,集诸多美事于一身,与林宗、细侯相比也毫不逊色。整首诗语言优美,既描绘了楚州的景色和使君的威严,又表达了诗人对使君的敬佩之情。</p> <p class="ql-block">基本含义</p><p class="ql-block"> ● 原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法器,早晨敲钟,晚上击鼓,以告知时间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 后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语。</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 诗词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李咸用的《山中》:“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p><p class="ql-block"> ● 城市管理:汉魏时期,报时方式是晨鼓暮钟,击鼓迎晨,催人劳作。到唐代,正式确定了晨钟暮鼓的城市管理方式,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 宗教修行:在佛教中,钟鼓是重要的法器,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早晨敲钟意在唤醒修行者内心的觉悟,提醒他们摒弃贪嗔痴,精进修行;晚上击鼓则有警示僧人止息妄念,进入休息和禅定状态之意。</p><p class="ql-block"> ● 时间秩序: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通过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后,击鼓报时。为使钟声传播更远,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节奏。</p><p class="ql-block"> ● 心灵启示:象征着一种提醒和启示,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言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保持清醒与警觉,不迷失方向。</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关于沈坤状元府和沈坤的介绍:</p><p class="ql-block">沈坤</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沈坤(1507-1560年),字伯载,又字伯生,号十州,淮安府大河卫人,祖籍昆山,是明朝抗倭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右庶子、南京国子监祭酒等官职。</p><p class="ql-block">• 人物生平:嘉靖十年(1531年),沈坤考中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中状元。后因严嵩当道,他未得到重用。嘉靖三十五年,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同年因母去世辞官。在守孝期间,倭寇猖獗,他变卖家产,招募乡勇抗倭,于嘉靖三十八年平定江北倭患。但嘉靖三十九,淮安太守范槚和给事中胡应嘉诬陷他“私自团练乡勇,图谋背叛朝廷”,嘉靖帝将其逮捕下狱,后死于狱中。</p><p class="ql-block">• 与吴承恩关系:沈坤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同窗好友,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借用了沈府中的景观进行魔幻场景的创作。</p><p class="ql-block">沈坤状元府</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河下古镇的核心区竹巷街39号,紧傍古运河畔。</p><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与特色: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由状元楼、老宅区、习武区、向学区、园林区和纪念区六部分组成。状元楼古朴典雅、庄严肃穆;老宅区尽显江南民居青砖黛瓦、雅素明净特色;习武区再现练武布阵之壮观;读书向学区追溯科举文化之历史;园林区写意山水,曲径通幽;纪念区为沈坤家祠,供奉有曾祖以下五服以内的祖先牌位。</p> 宿迁 <p class="ql-block"> ● 历史沿革:宿迁历史悠久,秦朝实行郡县制时,宿豫境内设下相县。东晋义熙元年始置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为避代宗李豫讳,改称宿迁至今。1996年7月,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p><p class="ql-block"> ● 文化底蕴: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拥有丰富的楚汉文化资源。境内泗洪县松林庄古猿遗址被称为“化石宝库”,青墩文化遗址最早的文化层为龙山文化遗迹。</p> 项王故里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关于项王故里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项王故里位于宿迁市区东南,古为下相梧桐巷,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景区位于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总占地面积570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江苏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为纪念项羽,其出生地自古建有纪念建筑,清初坍塌,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知县胡三俊在此立碑一方,从此定名为“项王故里”。1931年,国民党西北军张华棠师长率部住宿,修项王故里。1935年,宿迁县长张乃藩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建起“英风阁”。2012年,宿迁投资40亿元进行项王故里景区改造。</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以楚地汉风为主,兼具宫廷建筑和园林建筑特色,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前为高大的汉式石阙,象征项羽故居为帝王规格。</p><p class="ql-block">• 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英风阁:中院的主体建筑,阁内有项羽高大塑像,四面墙上嵌着反映项羽生平的十二幅浮雕,如项羽举鼎、吴中起兵等。英风阁前面有霸王鼎,鼎高2.6米,直径1.9米,重8吨,鼎上铸铭文,记叙项羽不朽的历史功绩。</p><p class="ql-block">• 项王手植槐:相传是2200多年前项羽离开家乡时亲手栽种,虽经历两千多年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被美国一位植物学家喻为“天下第一槐”。</p><p class="ql-block">• 项羽故居:第三进院的花园式庭院正面为故居纪念室,室内有虞姬像,室外有系马亭,亭内有石雕乌骓马,亭外有拴马槽,该槽相传为项羽饲养乌骓马所用。</p><p class="ql-block">• 碑廊:英风阁东西建有碑廊,东廊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巨幅石刻,西廊为当代知名书法家书写的历史名人歌颂项羽的诗作。</p> <p class="ql-block">“西楚争霸”通常指的是楚汉争霸时期,以项羽为首的楚军与以刘邦为首的汉军争夺天下的历史阶段。以下是其主要信息:</p><p class="ql-block">背景</p><p class="ql-block">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爆发起义。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反秦的两支重要力量。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但刘邦并不满足于现状,双方由此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p><p class="ql-block">主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力能扛鼎,勇猛无比。他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秦军主力,威震诸侯。但他性格刚愎自用,不听从谋士建议,最终导致失败。</p><p class="ql-block">•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能听取张良、萧何、韩信等谋士将领的意见,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p><p class="ql-block">战争过程</p><p class="ql-block">战争初期,项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多次击败刘邦。但刘邦采用“分兵多路,迂回包抄”的战略,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对抗项羽。同时,刘邦还利用项羽的弱点,进行政治和外交上的斗争。双方在荥阳、成皋等地长期对峙,互有胜负。</p><p class="ql-block">结局</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3年,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但刘邦随后撕毁协议,继续追击项羽。公元前202年,项羽退至垓下,陷入汉军重围,最终突围至乌江畔,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渡江,自刎而死。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汉朝,统一了天下。</p> <p class="ql-block">项羽和刘邦是秦末汉初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反秦和楚汉争霸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以下是关于他们的一些介绍:</p><p class="ql-block">生平经历</p><p class="ql-block">• 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世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他自幼胸怀大志,力能扛鼎。在叔父项梁的带领下,于吴中起兵反秦。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击败秦军主力,威震诸侯。秦朝灭亡后,他自封西楚霸王,分封诸侯。但最终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自刎于乌江畔。</p><p class="ql-block">• 刘邦:出身平民,曾任沛县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起义中,他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在家乡沛县起兵,称沛公。刘邦善于用人,集合了萧何、张良、韩信等一批人才。先于项羽攻入咸阳,推翻秦朝。之后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赢得胜利,建立了汉朝,成为汉高祖。</p><p class="ql-block">性格特点</p><p class="ql-block">• 项羽:勇猛豪爽,武艺高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他刚愎自用,不听从谋士的建议,且有妇人之仁,在一些关键决策上犹豫不决,导致最终失败。</p><p class="ql-block">• 刘邦:性格豁达大度,善于纳谏,能够广纳贤才为自己所用。他虽然军事才能不如项羽,但在政治上更为成熟,懂得审时度势,利用各种力量为自己服务。</p><p class="ql-block">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 项羽:其在反秦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他的英雄气概和悲剧结局也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刘邦:建立了汉朝,结束了秦末的战乱局面,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汉族的名称也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与悲壮色彩,在历史长河中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项羽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孙,英勇无比,在秦末乱世中崛起。虞姬是项羽的红颜知己,常伴其左右。</p><p class="ql-block">相识相伴</p><p class="ql-block">虞姬容颜绝美,舞姿动人,且对项羽情深意重。项羽在征战之余,虞姬以歌舞为其舒缓疲惫,两人在军中相伴,感情日笃。无论项羽身处顺境还是逆境,虞姬都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垓下悲歌</p><p class="ql-block">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此时楚军兵少粮尽,四面楚歌。项羽自知大势已去,在营帐中与虞姬饮酒作别。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则拔剑起舞,并和歌回应:“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为不拖累项羽,自刎而死。</p><p class="ql-block">后世流传</p><p class="ql-block">虞姬的忠贞和深情令人动容,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千古佳话,被后人以多种艺术形式不断演绎和传颂,如京剧《霸王别姬》等,展现了他们之间至真至纯的爱情,成为了爱情忠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破釜沉舟”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采取的策略,以下是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背景</p><p class="ql-block">秦末农民起义,秦军攻赵,诸侯救援。项羽率领楚军渡过漳水后,下令破釜沉舟,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p><p class="ql-block">经过</p><p class="ql-block">项羽先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楚军渡河,救援巨鹿。初战告捷后,项羽便亲自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漳水。过河后,他下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气大振,迅速向秦军发起猛攻。经多次激战,最终击破秦军防线,并使王离被俘,苏角被杀。而此时其他诸侯军才纷纷加入战斗,协助楚军一同击败秦军。</p><p class="ql-block">意义</p><p class="ql-block">• 军事胜利: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消灭了秦军的有生力量,为秦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p><p class="ql-block">• 精神象征:“破釜沉舟”体现了项羽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成为了一种激励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全力以赴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1. 霸王别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包围,与虞姬诀别,虞姬自刎,项羽突围后最终自刎乌江。</p><p class="ql-block">2.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垓下之战时,汉军唱起楚地歌谣,使楚军以为楚地已尽被汉军占领,军心大乱。</p><p class="ql-block">3. 江东父老:江东是项羽的故乡,指家乡的父兄长辈。项羽兵败后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渡江。</p><p class="ql-block">4.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因自己兵败,觉得对不起江东的父老乡亲,不愿渡江回江东。</p><p class="ql-block">5. 取而代之:项羽年轻时看到秦始皇巡游,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表现出他的远大志向和勃勃野心。</p><p class="ql-block">6. 沐猴而冠: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他却想回江东,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那人便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意思是项羽徒有其表。</p><p class="ql-block">7. 一决雌雄:指较量一下胜败高低。楚汉相争时,项羽曾对刘邦说“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p> <p class="ql-block">“四面楚歌”是一个与楚汉相争相关的成语,</p><p class="ql-block">出处</p><p class="ql-block">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军队被汉军和诸侯的联军包围。为瓦解楚军士气,汉军在夜间唱起了楚地的歌谣,让楚军以为楚地已尽被汉军占领。</p> <p class="ql-block">乌骓马是楚霸王项羽的坐骑,在项羽时期号称“天下第一骏马”,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外形特征:乌骓是一匹黑马,通体黑缎子般油光放亮,唯有四个马蹄子部位白得赛雪,故又称“踢雪乌骓”。其背长腰短而平直,四肢关节筋腱发育壮实。</p><p class="ql-block">• 性格特点:乌骓马性格刚烈、桀骜不驯,起初野性难驯,许多人都无法驾驭,但是项羽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驯马之术,成功征服了它,此后乌骓马便心甘情愿地供霸王驱使。</p><p class="ql-block">• 战场功绩:乌骓马速度极快,能在短时间内穿越千里,还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承载项羽的重量,使他在战斗中更加勇猛。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骑乘乌骓马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击败秦军主力;在与汉军的战斗中,力战六十多员汉将,霸王枪未点地,马未倒退半步,项羽身经百战无有败绩,乌骓马可谓战功赫赫。</p><p class="ql-block">• 相关传说:相传项羽自刎于乌江边后,忠于主人的乌骓马也自跳乌江而死;还有一种说法是,项羽将乌骓马送给了乌江亭长,亭长带着它过江时,乌骓马长嘶数声,望大江波心一跃,不知所往。另外,安徽马鞍山的得名也与乌骓马有关,传楚汉战争时,项羽败退至乌江,自刎而亡后,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即马鞍山。</p> <p class="ql-block">在淮安的这一天知识点真的太多了!</p><p class="ql-block">行程结束赶往宿迁</p><p class="ql-block">文安户外各位客官里面请……</p><p class="ql-block">苏南太保过江在苏北太保家</p><p class="ql-block">吃晚饭宿夜来了</p><p class="ql-block">6号,等了一年的梨兰会终于要见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