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中的猫咪美照为作者旅途拍摄及朋友提供,封面猫咪画照来源于网络)</p> 严肃的红宝石小猫——拍摄于重庆磁器口 <h1> 去年初春,我写过一篇关于猫的随笔。彼时恰逢职场变革,周遭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喧嚣浮躁,搅得人不得安宁。我想避开这种环境,于是索性以猫为题写一些轻松愉快的东西。这个方法很有效,在围绕“猫咪”写作的过程中那 “毛茸茸”的文字不断轻抚着我的情绪,助我找回了内心中的宁静。自那以后我便更加关注猫,也持续阅读着与猫有关的文献和古籍,那些古文如绵绵春雨般一点一滴的沁润着我的心灵,让我在享受美好之余,迫切的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跨越千年而来的“猫奴手记”。</h1> 房顶上的三花小猫——拍摄于重庆磁器口 威武的缅因猫——拍摄于重庆磁器口 <h1> 上一篇我们聊过,中国人的养猫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候,部落里养猫是为了消除鼠患,减少粮食损失。当时的猫咪与人类之间可以算的上是一种合作关系,它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充当着农业辅助工具的角色。到了先秦时期,由于在灭鼠保粮的事业上创下了丰功伟绩,此时的猫咪便迎来了走上神坛享受香火供奉的高光时刻。这个时期的先民们对猫咪不仅是宠爱,更有着发自内心的敬重。他们会在年末举行蜡祭仪式来祭祀包括猫在内的八位农神,希望它能保护农作物不受田鼠的侵害,保佑来年的丰收,故而便有了“迎猫”的祭礼。</h1> 寺庙里的稳重大橘——拍摄于苏州西园寺 晒太阳的小猫——拍摄于午子山顶观 <h1> 到了宋朝,以风雅著称于世的宋人在继承古老仪制的基础上,又开创性的搞出了一套“聘猫”仪式,硬是把养猫这件事玩出了满满的“仪式感”。宋人养猫先从相猫开始,相中之后再选黄道吉日举行“聘猫”仪式。所聘对象如果是家养幼猫,那么上门聘猫者不但要交纳买猫钱,还要下聘书、给彩礼。这种聘书又叫作“猫儿契式”,他们用白纸做底,在纸的正中间画上所聘之猫的画像,再写清楚猫的花色、价格、主人姓名和对猫的要求,这些文字内容从内向外螺旋排列着,最下方还有“东王公证见南不去,西王母证见北不游”的两行附注,看起来很正式。聘猫所给的彩礼不是钱,而是根据各地不同风俗给予的某种物品,比如盐、醋、糖、茶、鱼、苎麻等。用盐作彩礼是有说法的,古籍中记录了相关的解释,大意是指在吴语里,盐与缘同音,用盐聘猫专取有缘之意。陆游《赠猫》诗中有一句“裹盐迎得小狸奴”,诗中提到的“狸奴”是宋朝人对猫的爱称,而从“裹盐迎得”便可知陆放翁聘来的是一只家养幼猫。如果相中的是小野猫,聘猫者只需要用柳枝穿上一串小鱼作为彩礼送给母猫吃就算完成了聘猫仪式。黄庭坚曾留有诗句“买鱼穿柳聘衔蝉”,依照前面的逻辑来推断的话,那么黄庭坚所聘之猫很可能是一只野猫,但这个推断是否与实情相符则难以考证,这里仅作一趣谈说予诸君。不过从宋人的聘猫仪式来看,繁琐程度堪比现代人娶媳妇,足见他们对猫咪的宠爱之深。</h1> 猫儿契式 自由自在的小野猫——拍摄于苏州虎丘 <p class="ql-block">妖媚橘影——拍摄于龙江</p> <p class="ql-block">无精打采的“小日本”猫——拍摄于甘肃天水仙人崖景区</p> <h1> 聘猫仪式完成以后就可以直接抱着猫回家了吗?不一定。清朝李泰来《崇正辟谬通书》中记载着一种古人带猫回家的方法,称为纳猫法。完整流程是先准备好一个斗或桶作为容器,里面套上布袋,再到猫主人家讨一根筷子,然后把猫和筷子一起放到桶或斗里带回,途中如遇沟坎坑洼,还要用石头填平了再过。到家后,要带猫去拜一拜灶神和家里养的狗,再将讨来的筷子插在屋外土堆上。插筷子相当于给猫标识了厕所的位置,这样它就不会在家里乱拉乱撒。最后还要允许猫上床睡觉,不得驱赶。古人认为这个方法可以快速帮助猫咪适应新家环境,并降低其离家出走的风险。需要说明的是纳猫法全文并未注明时间背景和流行地域,故不排除这个方法仅为某个时期或某个地域的特有风俗,未必具有普遍性。</h1> 颓废休闲的一生——朋友家的猫 <p class="ql-block">悠闲小橘</p> <p class="ql-block">麻薯橘卷</p> <h1> 宋朝时期,养猫是流行于社会的一种时尚,也是文人墨客对生活的精致追求,即便大宋王朝后来消失在了草原民族的铁蹄下,但汉人群体对猫咪的热情却从未中断。所以到了明王朝,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仍不乏爱猫成癖之辈。</h1> 优雅“绅士”——拍摄于杭州三天竺 <h1> 明朝皇帝爱猫这事在不少古籍中都有相应的记载,比如明宣宗朱瞻基,他不仅喜欢养猫还喜欢画猫,其笔下的《壶中富贵图》、《花下狸奴图》、《五狸奴图卷》等经典书画作品传世至今。养猫本来是件雅事,宣宗皇帝做到了,但他的后代却由于过分沉溺,以至于玩物丧志。《在园杂志》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明时,内官家喜蓄猫”。内官就是指宫中的宦官,他们为何喜欢养猫?这其实与他们日夜侍奉的皇帝有直接关系。明嘉靖皇帝爱猫如命,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的“猫奴”。嘉靖帝最喜爱的是一只毛色青且双目明亮的猫,名曰霜眉,他常年与这只猫同吃同住,形影不离,终日沉醉于撸猫和炼丹这两大兴趣爱好中而荒废政务。后来猫死了,嘉靖帝伤心不已,下令让一众文臣为死去的猫撰写祭文。这时,一名叫袁炜的臣子敏锐的捕捉到了这千载难逢的晋升机遇。他在祭文中将猫的死亡美化为“化狮作龙”,这个马屁不但拍到了死猫的屁股上,更准确无误的拍到了嘉靖皇帝的心尖上,于是皇帝龙颜大悦,袁炜就自然如愿以偿。除此外,嘉靖帝在“葬猫”的事情上也非常高调,不仅用黄金来打造棺椁装殓猫的尸体,还花费三万两白银将其厚葬于万岁山的山阴,并立碑为记,碑曰“虬龙冢”。可见这只猫在嘉靖心中的地位之重已然超过了朝堂上的忠臣良将,更超过了治下的万千百姓。到万历年间,因“御前最重猫”,故而禁宫内的养猫热潮持续攀升,导致猫咪成群。这些宫猫中母的会被起名为某某丫头,公猫则唤为某某小厮,骟猫则被称呼为某某老爹,称谓之古怪也就罢了,更为稀奇的是这些宫猫一旦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宠爱,就会被加封官职,同豢养它的人一起领取赏赐。这样的宫廷闹剧一直持续到明王朝覆灭才结束。这些事例间接给出了明朝宦官为何喜欢养猫的答案,虽说不排除宦官们有精神陪伴的需求,但可能更多的还是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封建官场文化影响;同时,这些细节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出了明朝中晚期帝王昏庸、政风颓废的真实一面。</h1> 奶声奶气——朋友家的猫 小翘臀——朋友家的猫 撒娇胖英短——朋友家的猫 <h1> 合上泛黄的书页,静下心来品一品。其实无论古今,人在猫咪身上花多少心思、费多少苦心都只是人在变着花样娱乐自己而已。对于猫咪而言,它高傲的小脑袋里哪会有这么多拐弯抹角的小心思。在古籍中与猫咪有关的趣闻还有很多,一时半会也说不完,如果爱猫的你也有兴趣,不妨翻开这些古卷,从那些冰冷晦涩的文言文中去找寻古人对猫咪始终如一的热情。</h1><div><br></div><div> 作者:侯睿</div><div> 完稿于2025年4月6日午后</div> <p class="ql-block">猫生悠闲(咪咪和呀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