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篇小说连载</p> <p class="ql-block"> 马桂花六十岁那年,就不在梧桐树下摆摊儿了,而是专门在家剪纸,剪好了,让儿子拿到他的小店里卖。儿子学习不行,没有考上大学,早早成了家,在文化街开一爿小店,勉强维持生计。文化街是条老街,两边有古朴民居,有手工作坊,有草医诊室,还有老手艺理发店,沧桑随处可见。小店左边是家鞋店,卖老式布鞋,也卖儿童虎头鞋,右边是个杂货铺,竟有老灯盏。小店门脸古旧,里面有瓷器,玉石,字画,一大堆,不过都是假的。小店里还卖旧书报,连环画,似乎还售卖旧时光。当然,最显眼处,悬挂的是母亲的剪纸。儿子把剪纸放在小店里卖,卖的钱也都归了儿子。马桂花的女儿考上了师范,毕业后当了老师。</p> <p class="ql-block"> 马桂花跟她的换亲老伴仍住在老家的窑洞里,不过已经不是那孔灰突突的破败窑洞了,而是一处方正院落。一天,马桂花无意间看了一眼老伴的脸,忽觉老伴的面孔有些陌生,脸颊上现出一颗老人斑,几根眉毛显得很长,头发软软的,斑斑花白。马桂花忽然觉得很是伤感,这个跟她生活了近五十年的男人说老就老了,而且,自己也老了。马桂花觉得,这一生陪伴她的,一个是老伴,一个是剪纸。</p> <p class="ql-block">马桂花跟秀芳说要剪个“杜甫”,然后就想起几年前一位干部模样的女人买走的那幅杜甫肖像。那幅肖像有些小巧,这次她想剪个大篇幅的,不仅要剪得“像”,还要剪出“神”。想好以后,马桂花就躲在家里为唐朝的这个 </p><p class="ql-block"> 老头儿剪肖像了。马桂花选择的杜甫肖像是水墨人物画宗师蒋兆和的自画像。蒋兆和是徐悲鸿的学生,他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关于杜甫相貌的描写,干脆就照自己模样画了一幅,却是如此传神。据说,写过《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的肖像是蒋兆和照岳父相貌画出来的,岳父是京都名医,很有医家气度。</p> <p class="ql-block"> 马桂花为了剪杜甫,思索过杜甫的面庞,思索过杜甫的神态,思索过杜甫飘扬的白发,也思索过杜甫愁苦的生活,甚至思索过自己失败的人生。马桂花不能见到杜甫,不能跟他磋商,她不能撑破今天穿越到杜甫的唐朝,杜甫也不能撑破唐朝来到她的面前。马桂花很想向杜甫请教剪纸,她猜,杜甫一定见过剪纸,或许也是一位剪纸高手,因为“剪纸”一词,最早出现在杜诗《彭衙行》里。“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诗中强烈的巫术色彩,说明剪纸招魂的风俗在唐朝就已流传民间,也说明,剪纸首先是一种祭祀符号,然后才演变成一种艺术。杜甫生活在由盛转衰的唐朝,注定一生孤独飘荡。青春有漂泊的经历,老年才有难忘的回忆。然而杜甫,还没来得及回忆青春,就于大历五年寂寞死在了划向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身后,留下了一千五百首诗,留下了不朽史诗“三吏三别”,也为马桂花留下了一袭孤独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小传</p><p class="ql-block"> 尚培元,河南省作协会员,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羲皇故里甘肃天水,70年代成长于昆阳古地河南叶县,深怀对上苍的无限感恩,现生活在河洛汇流的巩义市。种过地,做过工,经过商,也在行政部门工作过。作品见于《莽原》《奔流》《牡丹》《大观,东京文学》《黄河文学》《时代文学》《短出篇小说》等刊物,有作品获奖,出版中篇小说集《腊月里的一场河洛大鼓》,“青楼文学”小小说集《出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