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为端中越边境,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左连左弼山城墙、右连右辅山城墙,犹如巨塔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延西是峻峭错立的石山峭壁,延东是高峰叠嶂的青山脉,两山平行对峙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了一条狭长层折的通道,是唯一通关口岸的古关隘。从古到今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当走进景区大门,仿佛走进友谊关的史诗之中,情不自禁沿着历史的脉络,感悟这座古老关隘的恢弘伟壮。</p> <p class="ql-block"> 友谊关始及于汉代,当时只是一个驿站,初名雍鸡关,在未建立关之前,我国西南部边境频繁遭遇战事,地处中原王朝管辖的边缘。因此,那些隐匿于山林中的小国,时常侵扰边境居民,抢夺财物。中原朝廷投入众多资源与人力,但仍难以有效管理和开发西南边疆地区,原因在于摧毁总是比建设来得简单。</p><p class="ql-block">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力开发大西南地区,派遣人员深入崎岖山地,构筑起镇南要塞。这座要塞建成,随即在防御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不仅是一座险峻的关隘,更是国家强盛的象征。退一步讲,假使敌人突破了镇南关,那么不妨到城墙上亲眼目睹一番,见识一下大国的威严所在。那一道道累积的土层,经过精心周密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汉代的高度文明与强大的军事能力。</p><p class="ql-block"> 早在南宋,越南与中国开始建立"落属关系"。通过"朝贡"与"册封"来表现和维持,使越南和中国在封建三朝时期维持了近千年的和平、友好、密切的国家关系。</p> <p class="ql-block"> 进入宋元明几个朝代后,每当中原地区经历动荡,局势一旦平稳,朝廷便会调集兵力向镇南关进发。这座险要的关隘,逐渐成为了西南地区小国归顺的地点。</p><p class="ql-block"> 友谊关在明朝建有关楼二层。门刻"镇南关"。1885年2月23日法军入侵时,关楼被焚段,时任广西边防提督苏元春修复。</p> <p class="ql-block">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中法签订《中越边境对汛会巡章程》,双方设立对等的汛署,中方在龙州县设"广西全边对汛督办署",法方在谅山和高平设对汛督办署,双方还在桂越边境线上各设分署九个。</p> <p class="ql-block"> 此楼建于1914年,由法国工程师设计,是当年清政府设在凭祥的"镇南关对汛分署"(简称南关对汛署)的办公地点,主要是负责边境的外交事务和维持边境治安。在法式楼的旁边以前还建有关帝庙和纪念1885年为保卫镇南关英勇战死的清军爱国将士的昭忠祠,均已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p> <p class="ql-block"> 中国百年多痛史,名关于古有英魂。19世纪到20世纪七十年代初,中越关系开始有些动摇,乃至七十年代末发生边界军事冲突,</p><p class="ql-block"> 1885年中法战争冯子材镇南关大捷和1907年孙中山镇南关起义均发生于此。</p><p class="ql-block"> 在军阀纷争的年代,广西地区被新桂系势力所掌控。1949年以后,国际形势迎来了新的转折,全球多数国家渐渐分化为东、西两大集团。与此同时,新成立的中国与越南北方建立了牢固的友好关系。这标志着镇南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从原先在东南亚地区树立威望,转变为向多个东南亚国家提供援助。</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把红旗插上镇南关,宣告广西全境解放。</p> <p class="ql-block"> 友谊关,中越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五、六十年代的援越抗法,抗美物资和人员都是从关口通过。两国两党领导人多次经友谊关往返。周恩来和胡志明主席曾两次在友谊关亲切会晤。</p><p class="ql-block"> 镇关南、南和关、友好关……这三个称谓,标志着中越交往的三个不同阶段。</p><p class="ql-block"> 1949年以后,国际形势迎来了新的转折,全球多数国家渐渐分化为东、西两大集团。与此同时,新成立的中国与越南北方建立了牢固的友好关系。这标志着镇南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从原先在东南亚地区树立威望,转变为向多个东南亚国家提供援助。以支持越南抵抗法国侵略为例,镇南关在中越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连接点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镇南关在功能上已从昔日的震慑东南亚转变为如今的支援东南亚,因此,使用“镇”这个字眼已不再贴切。</p><p class="ql-block"> 截至1953年1月,在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并吸纳众多意见后,决定将镇南关中的“镇”字更改,以体现睦邻友好的精神,于是更名为睦南关。</p><p class="ql-block"> 镇南关的时代已经终结,随后睦南关的时代拉开序幕。彼时,中国正投身于抗美援朝的战争之中,其战略焦点位于东北亚区域,而非东南亚。与此同时,越南正面临抗法斗争,若缺乏外部支持,其取得胜利的难度将大幅增加。</p><p class="ql-block"> 在新中国面临挑战的时期,依然经由睦南关,慷慨地援助越南,协助修建铁路与公路项目,推动北越构建基础建设与工业体系。</p><p class="ql-block"> 越南北部及全国民众对中国的慷慨援助心怀感激,两国边境地区的居民交往密切,常有联姻之事,边境百姓关系融洽,宛如邻里。两国居民会跨越边界去对方领土砍柴和取水,彼此间的关系就像一句流行语描述的那样,如同家人一般亲近。</p> <p class="ql-block"> 1964年,美国对越南发起了军事行动。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友谊关成为了向越南提供援助的关键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中国向越南输送了大量物资,累计援助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这些援助物资持续不断地运往越南。在越南抗击美国侵略期间,中国扮演了越南坚强后盾的角色,为其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中国成为了北越抵御美军的重要依托,所援助的项目种类繁多,从建设规模宏大的铁路设施,到供应诸如蛋白粉和肉松等日常生活物资,均有所涵盖。</p><p class="ql-block">那时,中国与北越面临着相同的对手,为了援助越南,我们甚至将新研制的手扶拖拉机不断输送至越南。</p><p class="ql-block"> 越南民众观察到,他们普遍采用了手扶拖拉机进行农业生产,步入了机械化耕作的新阶段。相比之下,中国的一些地区,农民们仍然依赖水牛进行田地的耕作。</p><p class="ql-block"> 越南民众好奇,为何中国的农民不依赖拖拉机进行耕作?为了化解这一疑问,我们制造的手扶式拖拉机首先在中越边境地区投入使用。我们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免费的拖拉机驾驶培训,并赠送了柴油供他们使用。</p><p class="ql-block"> 友谊之门见证友情岁月,彼时,它深刻反映了双边友好关系。我国超过三十万名官兵,于越南境内历经艰辛,执行防空任务、修筑道路、搭建桥梁、实施紧急救援等。</p> <p class="ql-block"> 1965年3月5日,中国政府作出决策,将广西的睦南关再度更名,新名称为友谊关。此次更名举措受到了越南方面的积极回应与好评,越南高层领导及各界人士代表均出席了镇南关更名典礼。</p><p class="ql-block"> 1966年越南军旅作曲家杜润创作于歌词描绘了中越两国山水相连的友好情谊,“越南中国山连山,江连江,共饮一江水,朝相见、晚相望。共理想,心相连,胜利的路上红旗飘扬。”这首歌曲在中国民间传唱,至今仍在越南广为传唱,成为两国友谊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经中越双方共同努力,最终将美国侵略者击退,越南战争以美方败北宣告结束,“西贡瞬间”的图像传遍全球。</p><p class="ql-block"> 友谊关历经战火洗礼,留下了众多伤痕。令人意外的是,越南在战胜美国入侵者后,竟意图在东南亚地区建立霸权,对邻近国家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也位列其中。越南在两国边境地带频繁挑起事端,导致了一系列流血事件的发生。越南境内的众多华人华侨面临越南官方的排斥与不公待遇;边境地区的广大居民则受到越南军队的侵扰,导致频繁发生暴力冲突和伤害事件。</p> <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17日,友谊关再次成为军事集结之地,标志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 友谊关已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战火纷飞中,友谊关的过往被硝烟所掩盖。那些曾与我们并肩的越南朋友,在战争的驱使下,与我们反目成仇。尽管城楼上依旧书写着“友谊关”,但这份友谊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战后,中越双方在友谊关进行了战俘交换。越南士兵与被释放的战俘面容上,并未展现出丝毫友善之情。这不禁让人思考,相较于“友谊关”,“镇南关”这一名称是否更具有实际意义?</p><p class="ql-block"> 引用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来说:只知惧怕威势而不感恩德行,拘泥于琐碎事务而缺乏大局观念!</p><p class="ql-block"> 如今,站在友谊关前,只能感叹世事的变迁。曾经的友好关系,在战争的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友谊关见证了这一切,成为了一段历史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从此,中越两国关系持续了近20年的僵化期。</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末,当这里的硝烟最后散尽时,友谊关下10多个雷场数10万枚地雷仍然对边关人民生命造成极大威胁,不断揪痛当地边民的心。1993年,政府承诺彻底清雷,先后进行了两次大排雷,共计清除了30多平方公里的雷区,排除各种地雷25种共58万多枚,销毁其它爆炸物120多吨。</p> <p class="ql-block"> 1990年9月中越两国举行的一次秘密峰会上达致关系正常化,自1991年起,双方的领导人及高级官员都进行了互访,两国关系迎来春天。中越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开始趋向正常化。</p><p class="ql-block"> 中越商贸往来开始飞速发展,越南向中国出口原油、煤炭、咖啡和食物;而中国则向越南出口药品、机器、石油、肥料和汽车零件。中国已成为越南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入口产品的来源地。中越边境城市凭祥也依靠跨境贸易成为中国最大的红木交易中心。</p><p class="ql-block"> 中越文化旅游密切联系,中越边关特有的风情文化吸引世界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中越风情演出,中越旅游节,中越青年联欢,中越武圣节庆等已成为凭祥特有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友谊关它是一个古老的关,英雄的关,它历经风风雨雨,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与耻辱,蒋家王的专制、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繁荣。谱写了各时期的风雨历程,铭刻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