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农村插队的我被生产队派去在建的金星水库出民工,成为水库建设指挥部文艺宣传队的一名成员。宣传队的演职员都是从各个工地抽调上来的北京和当地知青,白天集中在麻洞川指挥部驻地排练节目,晚上去各处工地演出,由于宣传队能及时宣传水库工地上的好人好事,解决了民工们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每到一处演出都很受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正当宣传队演出进入佳境的时候,突然接到县里通知,要从宣传队抽一部分骨干到县文化馆报到,说是省里要搞文艺调演,地区把这个任务下达给延安县,由延安县组织并代表地区参加省里的调演活动。和我一起到县文化馆报到的宣传队成员有王凤林、叶贵平、张明胜、程宏烈、张建国、董秀芬、王小平等。到县文化馆报到后我这才知道这次调演领导的重视程度真不一般,相当于临时组织了一个文工团。演员、乐队、舞美、灯光、道具各种功能一个都不少。在演员抽调方面除抽调水库宣传队的骨干演员外,还在延安县各公社、企业抽调了一些有表演特长的北京知青和当地知青,县文化馆和县民众剧团也抽调了一些演职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图为宣传队部分演职员在延安杨家岭原中央办公厅前合影,这座建筑就是当年毛主席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地方。第二排左起:第一宣传队领导许柏林;第二省群艺馆关老师;第四省群艺馆李开方老师;第六省群艺馆阎广兰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次调演延安准备推出一台大型歌舞晚会,主要反映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领导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生活和老区人民支援前线和解放后建设新中国的精神面貌。为此,省群众艺术馆特意安排在音乐、舞蹈、编剧导演方面有很深造诣的李开方、阎广兰、窦百超老师来延安协助组织指导。与此同时我延中的同学张铎、张公柏、李亚萍和四中的王玉飞也陆续加入到演员队伍中,使宣传队演员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壮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图为延安宣传队演出的《小八路见到毛主席》是唯一男女演员同演的版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五个小八路同框:左起第一排张晓娜、徐文岳、叶贵平,后排李亚平、张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演职人员配齐后紧张的排练正式开始了。演员和乐队都吃住在面积不大的县文化馆,床不夠,不少男生就把床铺搭在文化馆的课桌上。排练的节目以歌舞为主,也有对口词,表演唱等当年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节目中有在延安已经演出成功的《小八路见到了毛主席》,新创作和排练的有歌舞《延安儿女迎救星》,舞蹈《支前路上》,表演唱《延河畔上的女石匠》对口词《小米加步枪》等。另外我们还排演了领唱、合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当时还没有公开发表,我们的演唱可以说是这首歌的首唱。此外,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舞蹈《支前路上》是李开方老师的倾心之作,窦老师在曲子的编排上以陕北民歌《四探妹》作为该作品的主旋律,以突出它的时代和地域风格,在节目已经成形征求意见时,有人对这个旋律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是陕北民歌中酸曲儿,是糟粕,不能使用。当时我对陕北民歌知之慎少,觉得旋律挺好听的节奏感很强,能有什么问题?当时李老师和窦老师也不想舍去这个旋律,压力山大。好在当时的极左思潮已经不是那么强大,曲子坚持没改,在演出中也再没有人提出什么不同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图为歌舞《延安儿女迎救星》演出剧照,第一排左起女演员:郭爱华、马小云、王小平、张晓娜、李亚平、董秀芬、陈云燕、贾玉萍。后排左起:叶贵平、张铎、王二凤、韩树民、吴晓枫、张建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歌舞《小八路见到毛主席》是延安县文化馆干部任柏林的作品,在宣传队成立前已经公开演出了,社会反响很好。任柏林现在是宣传队创作兼演员,宣传队排练这个节目应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省文艺汇演在七一年夏天西安最热的时候开幕了,我们全体演职人员入住在西安东大街的关中旅社,用餐在位于北大街的代代红菜馆,饭菜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很好了,但每天为吃饭冒着烈日来回奔波也不太轻松。为了使演出能更上一个档次,演出队领导对乐队进行了进一步行加强,利用各种关系,把圆号、大管、长号等西洋乐器加了进来,为此,窦百超老师又对曲子进行了重新配器,使乐曲立马就显得雄壮诨厚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图为小演唱《延河畔上的女石匠》,是我的宣传队的原创,作曲是民众剧团的作曲刘艾光。这首歌后来传遍大江南北,被收入了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战地新歌》第一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调演开始后,组委会安排我们分别在人民剧院和西关实验剧场演出,由于整场晚会节目新颖,有浓厚的陕北风情,在演出时很受观众欢迎。西安当时的天气太热了,每演完一场都大汗淋漓,我还中过一次暑呢。至于最后获没获奖我们也不得而知,那会儿年纪小也不太关心那些事儿。演出间歇期间我们受邀到临潼空军疗养院演出,临潼以杨贵妃和唐明皇的行宫华清宫闻名天下,而华清池的温泉更是老百姓休闲放松的好去处,空军疗养院就建在华清池旁边。晚上演出在露天进行,白天安排我们去华清池拍照、游览,演出结束后在空军疗养院进行了温泉沐浴。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去华清池第一次洗温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图为宣传队全力打造的舞蹈《支前路上》。主演为张公柏、叶贵平、李培义、任柏林,参与演出的有程宏烈、马铁钢、张铎、王玉飞和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图为舞蹈《支前路上》的剧照,照片中有叶贵平、任柏林、王玉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宣传队全体演职人员在临潼华清池合影,这是宣传队成员最全的一张照片。第一排左起:郭建华、罗敏、王凤林、刘静嫒、马小云、马润莲、王小平、关秀嫒、高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宣传队演职员们在临潼华清池游览。左起第一排:赵燕、张晓娜、王二凤;后排左起:马铁钢、李蓝、张公柏和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华清池石舫龙头是拍照的最佳地点。左起:蔡丁、石俊贤、郭建华、陈云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照片左起:郭建华、石俊贤、迟铮、袁复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在华清池入口拍的照片,左起我、马铁钢、张公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汇演结束回到延安后向当时的县革委会进行了汇报演出,在领导的指示下,演出队到县里几个重点企业进行了巡演。记得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叫连燕华的北京知青演员在县农机厂演出时演出服的裤子掉了,场面相当尴尬。演员又急又害羞都哭了而下面的观众却笑翻了天。汇演任务完成后,县上把所有参加演出还没有工作的北京知青和延安知青分别都在延安县的企事业单位安排了工作。在赴省文艺调演任务圆满完成后,而我们也不知不觉由插队知青变成了国家职工。演出队演员的姓名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不少已经记不清了,好在有一张合影照片能说明问题,但名字还是记不全。</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延安的知青有张公柏、张铎、张明胜、李亚萍、樊来虎、叶贵平、王玉飞和我</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北京知青有王凤林、刘静媛、王小平、董秀芬、陈云燕、赵燕、程宏烈、张建国、马铁钢、罗敏、吴小枫、韩树民、何革刚、马小云、关秀媛、贾玉萍、蔡丁、连燕华、王二凤、郭爱华。此外还有县剧团的石俊贤、郭建华、李培义、张小娜、米文毅、迟铮等</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图为在临潼疗养院演出前我和马铁钢、张公柏拍的一张合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2018年六月,时隔四十多年,延安宣传队的部分队员们相约在北京见面了。左起:王凤林、陈云燕、我和程宏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几十年没见了,虽然大家由青春少年逐渐变老,但见了面的感觉还和当年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在北京又见到了在《小八路见到毛主席》中的另外两个小八路—张铎和张晓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照片左起:刘静嫒、蔡丁、我、陈云燕、王凤林和张晓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舞蹈《支前路上》的四个演员:张铎、马铁钢、我和程宏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照片为乐队演奏手风琴的罗敏和我、王凤林、程宏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餐桌上大家频频举杯,为几十年后的相聚,也为大家今后的健康祝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