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截至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5058处,温州市共有33处入列(其中第4批2处、第5批5处、第6批8处、第7批14处,第8批4处)。现寻国保,逐一记录,汇作美篇。</p> <p class="ql-block">【鹿城】(2处)</p> <p class="ql-block">〔曹湾山遗址〕(7-1•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 曹湾山遗址,别名为老鼠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上戌乡渡头村曹湾山,是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曹湾山岗顶是曹湾山遗址的中心,岗顶西部为居住区,东南部为墓葬区。西部是连片石构建筑基址,呈东南—西北向排列,建筑规模大。发掘面积约635平方米,遗迹有连片的石柱基建筑遗迹、墓葬等。曹湾山遗址堆积丰厚,内涵丰富,出土的大量文物标本为研究温州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曹湾山遗址的发掘是温州地区先秦遗址考古的一个突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13年3月5日,曹湾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8-3•1894年~1924年)</p><p class="ql-block">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景区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总占地面积1309平方米,建筑面积409平方米。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为外廊连续拱券带柱垛的三层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1309平方米,建筑面积409平方米。面宽14米,进深11米。外廊凸出,二层外廊采用平券翠两小拱;一层外廊作五组券柱式,中为门厅,三段腰线砖饰。中间入口小厅设主梯,两边各六间。坐北朝南,面宽11米,进深9米。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东面的“巡捕房”,既有欧洲建筑遗风,又有文艺复兴时期民间建筑艺术韵味,是研究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实例。1997年,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列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瓯海】(1处)</p> <p class="ql-block">〔四连碓造纸作坊〕(5-4•明)</p><p class="ql-block"> 四连碓造纸作坊,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境内,主要分布在石桥、横垟、唐宅三个村,是明代文物遗存。2003年4月,泽雅镇造纸作坊调查现存水碓19所(包括其他配套设施、水渠、水坝)腌塘292个、纸槽126座,这些遗存的作坊设施较多一部分已经弃置不用,另一部分也处于半弃置状态。还在从事屏纸手工生产的有石桥、林岸、唐宅、横垟、垟坑、水碓坑、黄坑、上潘等村。现存水碓主要分布在沿龙溪两岸和西岸大、小溪两岸,作坊则主要分布在沿龙溪和西岸大、小溪边的村落里。空间布局呈现溪——水碓——纸槽——民居——山的分布特点。四连碓造纸作坊最为典型,位于龙溪之上,明代纸农为了反复利用水力资源,顺流分级连建四座水碓,故名“四连碓”。四连碓顺着龙溪建造水渠,分布水轮、碓坊、纸坊。水坝顺流而建,自东向西逐渐升髙,以引进上游溪流,便于连续生产。四连碓造纸作坊是“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是中国造纸术的一个实物例证和现实证明,是温州竹纸历史的直接见证,温州近代经济史的重要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研究价值。2001年06月25日,四连碓造纸作坊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龙湾】(2处)</p> <p class="ql-block">〔永昌堡〕(5-2•明)</p><p class="ql-block"> 永昌堡,俗称新城,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镇新城村,面积约34公顷,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永昌堡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堡墙以石块垒砌、杂土夯填,高约5.6米,城墙上各面共设敌台12座,外侧筑有女儿墙,设城堞605个。堡内古建筑包括:王氏祖祠、布政司祠、士大夫祠、都堂第、状元第、王绍志故居及明、清民居30座。总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墙内外壁用块石叠砌,内填沙石。多数由门厅(台门)、前厅、大厅及两侧厢房组成,主建筑明间大多抬梁式,其余穿斗式,多为双坡小青瓦硬山建筑,雕饰较简洁。民居在厢房或两侧常布局客房、书房、厨房等,后院设花园或小菜地。堡内二渠贯穿南北,可通舟楫,渠上架有数座石桥。除西面和东面南部城墙残缺、东城楼早毁以及城垛被破环外,其余尚完整。永昌堡是民间自发构建的抗倭城堡,在浙江省现存的抗倭城堡中,永昌堡是唯一一处由民间自发兴建的抗倭城堡,对研究明代沿海抗倭体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明清时期温州文化中心,是浙南水乡风貌的典范。永昌堡以古城堡为外在形象,以上下河、堡内外农田为特色,以居住区内的明清民居祠堂为集中代表的古村落风貌显示了较高的历史人文景观价值。2001年6月25日,永昌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国安寺塔〕(7-7•宋)</p><p class="ql-block"> 国安寺塔,又称千佛石塔,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瑶溪街道皇岙村,地处五峰山东麓,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国安寺塔,通高19.79米,为六面九级实心青石仿木结构楼阁式塔。国安寺塔庄严挺秀,雕刻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科学艺术价值。国安寺塔传承着龙湾的千载文脉;不仅是龙湾城的标志,也是龙湾人文精神的象征。2013年3月5日,国安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瑞安】(6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海楼〕</span>(4-2•清)</p><p class="ql-block"> 玉海楼,位于浙江省瑞安市玉海街道忠义街。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所建。孙氏父子敬慕南宋学者王应麟,故取其巨著《玉海》作为楼名,以示藏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玉海楼整个建筑群由玉海藏书楼、孙诒让故居和百晋陶斋组成,分别坐落在南北相向的三条纵轴线上。玉海楼建筑最大特点是集藏书楼功能、浙南优秀民居特点和私家园林风范于一体。玉海楼坐北朝南,三面环河,前后两进,左右回廊,庭院清幽,花木扶疏,是浙江四大著名藏书楼之一。1996年11月20日,玉海楼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浙南石棚墓群•瑞安、平阳、苍南〕(5-1•商、周)</p><p class="ql-block"> 浙南石棚墓群,分布于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棋盘山、平阳县钱仓龙头山和苍南县钱库镇桐桥等三地,已确定有13处,所属年代为商至春秋时期。浙南石棚墓群主要分两类墓群,一类是四角或四面各立1米高的支石,上盖长数米、宽0.5米左右的巨型整石,有较大地面空间;另一类是在大盖石下垫支若干小石,十分低矮,几乎没有地面空间。随葬品有印纹硬陶罐、豆、鼎、纺轮,原始黑瓷尊、豆,原始青瓷、簋、碟、盂、碗、豆、鼎,青铜矛、戈、锛、凿、箭镞、短剑、小编钟等。墓葬中都出有各种礼器。浙南石棚墓群是已知的中国南方地区唯一的石棚分布区,是世界巨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商周时期中国沿海地区社会性质、经济状况、对外交流和文化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1年6月25日,浙南石棚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圣井山石殿〕(6-4•明至清)</p><p class="ql-block"> 圣井山石殿,位于浙江省瑞安市大南乡圣井山,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明、清重修,为人们祈雨之所。圣井山石殿由石殿和玉皇塔两部分组成,石殿坐西北朝东南,占地4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平方米。由山门、石牌坊、前殿、后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布局对称。石殿梁架、设施均用石料制成,风格独特。玉皇塔,占地面积150平方米,由亭式塔和拜坛组成。圣井山石殿是一座完整的石构建筑群,具有明确的建造年代和建筑目的,对研究中国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5月25日,圣井山石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利济医学堂旧址〕(6-8•1885年~1902年)</p><p class="ql-block"> 利济医学堂旧址,位于浙江省瑞安市玉海街道办事处公园路10号,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创建,民国九年(1920年)续建主楼,建筑立面仿西洋风格。利济医学堂旧址由门厅、主楼、两厢及其后的中药圃组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门厅、两厢采用传统建筑形式,主楼为西式柱廊结合歇山屋顶。利济医学堂是中国第一所采用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医学人才,为近代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5月25日,利济医学堂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观音寺石塔〕(7-8•宋)</p><p class="ql-block"> 观音寺石塔,原称千佛塔,位于浙江省瑞安市安阳街道周湖村万松山南麓观音寺内,据《瑞安县志》和塔上题记记载,始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观音寺石塔原高七层,面六边形,现残存六层,仿木构楼阁式石塔。观音寺石塔现存大小佛像472尊,均为跃则坐式,塔内雕刻跟题记对于研究宋代建筑与佛教雕刻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研究中国宋代建筑技术提供了实例资料。1963年,观音寺石塔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观音寺石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八卦桥和河西桥〕(7-11•宋)</p><p class="ql-block"> 八卦桥和河西桥,分别位于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镇陶峰村、花园村,是宋朝的古建筑遗存。八卦桥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河西桥建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河西桥用材、结构做法和八卦桥相似。八卦桥长25.4米,为四墩五孔石梁桥,南北向横跨陶溪。各桥墩设方形石柱5根,呈八字斜撑上部石梁。中孔主桥墩两侧各设副墩石柱一排,每排5根,其上架搭石梁一根,增加桥的稳定性。河西桥东西向横跨河西河,总长24.5米,每孔桥面铺花岗岩桥板6条。桥面石板和桥墩石柱用材粗壮,两侧桥板上凿有1~2个长方形孔。八卦桥和河西桥为浙南地区宋桥之典型,对研究瑞安宋代桥梁、建筑艺术等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13年3月5日,八卦桥和河西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乐清】(5处)</p><p class="ql-block">〔南阁牌楼群〕(5-5•明)</p><p class="ql-block"> 南阁牌楼群,位于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的中直街上。牌楼保留较多早期手法,具有明显的浙南地方建筑风格,立于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南阁牌楼群原有七座,现存五座,皆坐南朝北。五座牌楼沿南阁村主街道一字排列,全长150米。牌楼高7米左右,面阔5.5~7米,进深4米左右。五座牌楼形制、结构相近。均为木石混合结构,单开间三楼悬山式,进深分心用六柱。用材比较粗壮,收分、侧脚、升起均很明显。同时又出现异形斗栱、异形梁、插栱造和屋面平缓等。南阁牌楼群规模宏大,形制完整,是明代牌楼少见实例。既保持了一些官式做法,又有浓厚的地方风格。构造上中柱深埋以稳定整体建筑,空间透露以减轻负荷,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2001年6月25日,南阁牌楼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高氏家族墓地〕(6-1•明)</p><p class="ql-block"> 高氏家族墓地,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高岙村高岙山西麓,是由明代南京刑部尚书高友玑为主的十二位先人墓葬组成。高氏家族墓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由高守祥墓、高乃羡墓、高乃闾墓、高梅月墓、高兰室墓、高友玑墓(其祖、父及四子)组成,其中高友玑墓规格最高。墓地坐东朝西,墓葬分三组,按左昭石穆礼制排列。三组墓各建神位牌楼,均为四柱三间牌楼。两侧对称设立神库、神厨、照壁、翁仲(文臣)、碑亭、华表以及石象生等。整个墓葬建筑群均用青石雕凿而成,是研究明代品官及其家族墓葬制度重要的实物资料。2006年5月25日,高氏家族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乐清东塔〕(7-10•宋)</p><p class="ql-block"> 乐清东塔,位于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东皋山顶,是宋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乐清东塔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塔为六面七级楼阁式砖塔。单壁空筒式结构,塔顶叠涩收分结顶,上覆素面铁刹,高约18米。底层原有副阶,基座为须弥座式,北面辟券门,其余为壸门式龛,龛顶施藻井,转角为八角倚柱。二层以上构造相同,每层由塔身、塔檐、平座三部分组成,并逐层收分。塔身仿木构作法,中间辟壸门,两侧设石雕佛像,转角隐出八角倚柱;塔檐为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塔砖上舍砖题记颇多。乐清东塔庄严挺秀,雕刻丰富,是一座兼有风水与佛义的宋代砖塔,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3年3月5日,乐清东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真如寺石塔〕(7-13•元)</p><p class="ql-block"> 真如寺石塔,也叫七如来塔,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磐石重石村真如寺内,面对山门平行而立,建于唐文德元年(888年)。真如寺石塔原有七座,七塔除雕饰略有不同外,形制几乎完全相同。塔高5.16米,单檐,除雕饰略有不同外,构造、形制一致。基台平面六边形,束腰六面浮雕卷草纹。真如寺石塔是江南宋代佛教艺术的重要实例,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2013年3月5日,真如寺石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8-2•唐至民国)</p><p class="ql-block"> 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位于浙江省乐清市雁荡山灵岩龙鼻洞内,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是唐至民国时期的遗址。龙鼻洞上下共三坛,摩崖题记主要分布在第一坛两侧岩壁,左壁尤为密集分布;碑大多竖立在二、三坛平地上,少数嵌在崖壁间。摩崖题记上起唐代,下迄现代,共94处,其中碑刻12方。分为题名、题字、诗刻、记游等,书体皆备。洞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历朝历代游客的题记,摩崖虽历时久远,但笔画大多还较清楚,笔意尚存。有宋代科学家沈括的题刻,明代总兵杨宗业的草书诗碑和民国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题书的碑文等,距洞口约50米的路旁一个岩石上,还有朱熹所书的“天开图画”四字。此洞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称为“嶂右第一洞”,外界誉为“雁山碑窟”。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数量众多,分布集中,时间跨度长,纪念确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雁荡山开发历史,对于研究唐至民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沈括等名人、乐清官宦士绅活动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这些题记,虽长期遭受自然风化侵蚀和人为的破坏,许多字迹已经模糊残缺,但这些题记涉及正草隶篆行等书体,体势迥别,风格多异,为一处珍贵的书法艺术宝库。2019年10月7日,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永嘉】(5处)</p> <p class="ql-block">〔芙蓉村古建筑群〕(6-2•明至清)</p><p class="ql-block"> 芙蓉村古建筑群 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面积为143000平方米。四方形村落,坐西朝东,村落布局运用风水堪與中“象”的思想。芙蓉村古建筑群由寨墙、寨门、民居、宗祠、牌坊、庙宇、书院、路亭等组成。村落略呈东西窄、南北长之长方形布局,寨墙由不规则块石垒砌。辟寨门七,其中东门为三间二层之木构建筑,村中建筑多为清代建造。2006年5月,芙蓉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楠溪江宗祠建筑群〕(7-4•明至清)</p><p class="ql-block"> 楠溪江宗祠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永嘉县碧莲镇、花坦乡、潘坑乡、五尺乡、东皋乡、渠口乡、大若岩镇,宗祠建筑多建于明代,清代多有修缮。楠溪江宗祠建筑群由永嘉郡祠、孝思祠、季氏大宗祠、邵氏大宗祠、郑氏大宗祠、谢氏大宗祠、叶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8座祠堂组成。建筑格局多以门厅、戏台、厢廊、正厅组成合围院落。建筑形制简朴、用材粗壮,主题建筑较多体现明代建筑特征,一些建筑还保留着宋代木构做法。楠溪江宗祠建筑群总体保存较好,是研究明代南北方建筑交流变迁的珍贵史料。2013年3月5日,楠溪江宗祠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金昭牌坊和宪台牌坊〕(7-6•明)</p><p class="ql-block"> 金昭牌坊和宪台牌坊,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上村、花坦乡花三村,是明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金昭牌坊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金昭进士及第时建;宪台牌坊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当时温州知府李端、永嘉县知县刘经为前四川按察司佥事朱良以(1384~1470年)建造的。金昭牌坊保存完整,系三间八柱三楼式石木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走向,木柱用材粗壮,石础为四角内削方形。明、次间均有大小额枋,各施雀替、丁头栱。屋脊用薄砖砌成清水花脊,脊面刻如意花草。宪台牌坊为单间加擎檐柱式木构牌楼,南北走向,中间为花岗岩石柱支承木构架,明间外侧前后立有木质擎檐柱各一根。明间两石柱间设有额枋和龙门枋,均为月梁状。明间柱柱身前后各出偷心造插栱四层承上部梁架。屋面为双落翼式悬山顶。正脊用青砖垒砌,外用灰浆粉刷出卷草纹,脊端饰有灰塑龙头凤鸟吻。金昭牌坊和宪台牌坊均为明代中期木结构官式牌坊,用材粗壮规整,既延续了宋代《营造法式》部分做法和规定,又添加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和做法,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13年3月5日,金昭牌坊和宪台牌坊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红十三军军部旧址〕(7-14•1930年)</p><p class="ql-block">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即永恩堂,位于浙江省永嘉县五尺乡五尺村,由当地胡氏族人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民国十九年(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十三军成立,军部设在永恩堂内,以附近山区为根据地。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由三大块组成:即纪念碑广场,军部旧址,红军历史纪念馆。军部旧址,名为永恩堂,占地面积约1467平方米,由前堂、正堂、厢房、外廊组成,另有三荷花池分别位于建筑中间和南、北两侧,坐西朝东,系木结构古建筑,五间二进、二廊,悬山顶合院式祠宇建筑,整体格局呈口字形。中国工农红十三军纪念碑,位于军部旧址南侧约80米的山冈上,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广场中间建有一座3米高的红十三军战斗群雕,再现红军战士的战斗场景。中国工农红十三军纪念馆,位于军部旧址北侧约30米处。是一座古典式的建筑物,占地面积约2320平方米。馆中陈列着红十三军的历史资料和红军战士使用过的土炮、刀枪等实物及展览图片。红十三军军部旧址是研究红十三军开展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遗存。2013年3月5日,红十三军军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坦头窑遗址〕(8-1•唐)</p><p class="ql-block"> 坦头窑遗址,位于浙江省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东南一处朝西的山坡上,西距楠溪江约两千米。2017年5~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永嘉县文物馆对坦头窑遗址的北坡Y1部分进行了联合发掘,发掘面积950平方米。发掘揭露出丰富的作坊遗迹、祭祀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高质量青瓷器、各种类型的窑具等。2019年10月7日,坦头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平阳】(2处)</p> <p class="ql-block">〔顺溪古建筑群〕(6-3•清)</p><p class="ql-block"> 顺溪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平阳县顺溪镇,多建于清乾嘉年间(1736~1820年),为浙南山区民房建筑的典型,素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馆”的美誉。顺溪古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2.52万平方米。计有陈氏祖屋、老大份大屋、老四份大屋、老七份大屋、老二份大屋、新大份大屋、新二份大屋和陈氏宗祠8座,另其他支派于溪北村建有陈迢岩大屋和陈有相大屋2座,共计10座大屋。古屋沿溪而筑,粉墙黛瓦,规模宏大,构建精巧,运用大开间、多院落的组合,给人以古朴、深邃、庄重的感觉,是浙南温州古代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2006年5月25日,顺溪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栖真寺五佛塔〕(7-12•宋)</p><p class="ql-block"> 栖真寺五佛塔,位于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塘川罗洋村的凤山,该塔系五代后周广顺年间(951~953年)建造,栖真寺五佛塔原有五座,现存四座,一字形排列。栖真寺五佛塔原建于栖真寺放生池旁,每座佛塔均高2.8米,由塔基、塔顶和塔身装配而成,单檐石质,六边形,仿木结构形式。五塔壶门内各供奉一尊佛像。栖真寺五佛塔为石造,于动物花卉雕刻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时代和地方传统风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13年3月5日,栖真寺五佛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苍南】(4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蒲壮所城〕(</span>4、6-1•明至清)</p><p class="ql-block"> 蒲壮所城,位于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蒲城社区浙闽交界处附近的山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当时倭寇频频犯境,信国公汤和受朱元璋之托,在沿海边境大修城垣,共筑卫城、所城59座,蒲壮所城为其一。全城周长2300余米,城内面积35万多平方米。蒲壮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海防城堡建筑,城堡分东、南、西三门,各门均筑有瓮城和城楼。城内街巷排列成“田”字形。街街相贯,巷巷相通。城内古迹众多,有城隍庙、文昌阁、东林寺、西竺寺、守武真官墓。古谣称:“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西南北十字街,二十四井八戏台”,是对城堡结构的形象写照。1996年11月20日,蒲壮所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赤溪五洞桥〕(6-5•宋)</p><p class="ql-block"> 赤溪五洞桥,位于浙江省苍南县赤溪镇过溪村,始建年代不详,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重建。赤溪五洞桥南北走向,长25.0米,宽1.70米,为五孔梁式石桥。每孔并排直铺三组石板,构成桥面通道。唯中孔两侧柱墩桥面用较规则石块铺设,做成船形墩式三角形分水尖状,并与通道桥板连接。中孔桥板之侧楷书题刻“宋咸淳三年丁卯良月重建”。赤溪五洞桥柱墩构造独特,造型富于变化,整体保存完整,有确凿的纪年,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资料。2006年5月25日,赤溪五洞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护法寺桥和塔〕(7-9•宋)</p><p class="ql-block"> 护法寺桥和塔,位于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望里护法寺村,始建于宋元三年(1088年)。护法寺砖塔与石桥为同期建筑,桥为三孔石梁桥,东西向横跨荪湖河,桥东、西两端桥墩采用柱形和壁形结合砌筑法,中间两墩为柱形墩,桥面并排直铺桥板;塔为单檐砖塔,平面呈六边形,通高为4.75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束腰雕饰浮雕狮兽、宝相花。塔身呈六楞瓜腹状,内中空,东面设门。塔顶置圆盘,周饰垂幔,塔刹已毁。护法寺桥和塔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北宋时期桥梁及砖塔建筑,是浙南山区桥梁及砖塔建筑史上重要遗物,也是研究浙南山区宋代桥梁、砖塔建筑艺术及佛教发展变化的宝贵实物资料。2013年3月5日,护法寺桥和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矾山矾矿遗址〕(8-4•清至1994年)</p><p class="ql-block"> 矾山矾矿遗址,位于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鸡笼山,占地约2319公顷。矾山矾矿遗址坐南面北,依山势而建,呈南高北低,由采矿遗址、炼矾遗址、附属遗址和传统民居等建筑组成,当地人称为“一车间”。矾矿遗址保留着明矾始祖宫、登山石步道、古矾窑、矿工石头屋、矿主老宅院、工人大礼堂、苏式办公楼等一大批人文历史景观,经初步勘察共有5大类、100多处矿业遗址。矾矿保留沿用了半机械、半体力的采炼技术,其炼矾遗址是浙江省“文保”单位中唯一仍在生产的工业“活遗址”。其厂区的综合布局已经具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和交通能源、保障系统等场地布局规划,遗址与古村落布局相互交融,老街曲巷交错,房屋高低间杂,清末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古街道等建筑仍保存较好。2019年10月,矾山矾矿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成】(1处)</p> <p class="ql-block">〔刘基庙及墓〕(5-3•明)</p><p class="ql-block"> 刘基庙及墓,是明初开国功臣刘基的祠堂和墓地。刘基庙 位于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新宅村,地处华盖山东南麓,占地3024平方米,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刘基墓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西陵村,地处石圃山中支夏山之麓,占地816.5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庙为四进回廊合院式建筑,由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照壁、牌坊、厢房组成回廊式建筑,现存明清碑刻、楹联、匾额等;刘基墓系简朴之土莹,砖室封土,有上下坟垣和墓冢组成。2001年6月25日,刘基庙及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泰顺】(5处)</p> <p class="ql-block">〔泰顺廊桥〕(6-6•清)</p><p class="ql-block"> 泰顺廊桥,位于浙江省泰顺县,泰顺县境内保存有30余座唐、宋、明、清四代的古廊桥。泰顺廊桥建造工艺独特,桥梁造型精巧。类型有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木平梁廊桥、石拱木廊桥等,以三条桥、文兴桥、永庆桥等17座廊桥为代表。木拱廊桥木拱架为单孔八字形,比较适用于山区溪流经常暴涨的实际情况,其“三折边”、“五折边”及“剪刀撑”的木撑拱构架已趋成熟,最大跨径达34.50米。廊桥的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木拱廊桥有较典型的地域特殊性及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木拱廊桥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2006年5月25日,泰顺廊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仕水叮步〕(6-7•清)</p><p class="ql-block"> 仕水矴步,位于浙江省泰顺县仕阳镇溪东村,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建成,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水损后重修。仕水矴步全长133米,宽1.9米,计223齿,一字形凌波延伸,蔚为壮观。矴步石齿平整,每齿分高低两层,其高层可供肩挑者或涨水季节踏用。高矴步石用白色花岗岩,低矴步石用青石,两种不同的石质色彩,构成了矴步优美的外观,双色石材的使用便于夜间辨认行走。仕水矴步是泰顺县保存的众多矴步中的杰出代表,其设计与建造较为科学,有较典型的地域特征及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2006年5月25日,仕水矴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泰顺土楼〕(7-2•清至民国)</p><p class="ql-block"> 泰顺土楼是对分布于泰顺境内的土楼建筑的合称,位于浙江省泰顺县,建造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和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其中上交垟土楼、半月坂土楼、下垟寨土楼、双路土楼、黄沙坑土楼、东溪土楼等6处特点突出、保存较为完好,合并称为“泰顺土楼”。泰顺土楼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典型乡土风格建筑,为当地富家防御“山匪”而建。建筑格局呈方形,建筑层高和占地面积不一,最大的土楼可同时容纳几百人,最高的土楼高达六层,外部夯土墙合围,内部为木构架,二层以上的四面夯土墙上一般开有方形窗户,一般最高一层向外施悬廊或缭望台,部分土楼在底层周围挖有壕沟,并在大门前设吊桥,既是民用住宅和多功能的仓凛,又是坚固的防御“城堡”。建筑风格受闽西南地区的土楼建筑的影响,但建筑结构和功能却别具特色,是研究浙南山区清代至民国时期乡土建筑和相关历史背景的实物依据。2013年3月5日,泰顺土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雪溪胡氏大院〕(7-3•清)</p><p class="ql-block"> 雪溪胡氏大院,亦称石门楼,位于浙江省泰顺县雪溪乡桥西村石门楼,建先后建于清道光十二年至同治十三年(1832~1874年)。雪溪胡氏大院古建筑群包括胡氏大院、胡氏小宗祠、胡氏大宗祠、凤垅厝、外篛厝及胡氏书斋,构成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主体建筑胡氏大院坐西朝东,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胡氏大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体系完备,反映了清代农耕社会的组织结构信息,是具有代表性的宗族建筑群。建筑构造上用材讲究、工艺精细,兼具法式规范性与乡土灵活性,具有浙南、闽北建筑风格交融的鲜明特色。2013年3月5日,雪溪胡氏大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玉岩包氏宗祠〕(7-5•明至清)</p><p class="ql-block"> 玉岩包氏宗祠,位于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玉岩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咸丰时有修建。玉岩包氏宗祠建筑坐北朝南,其布局因山就势,由照壁、牌楼、甬路、外台门、半月池、头门、前厅、两厢及正厅等组成,整组建筑保存完整,占地面积2270平方米。玉岩包氏宗祠对研究浙南山区乡土建筑有重要参考价值,是研究浙南山区清代中后期祠堂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2013年3月5日,玉岩包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 图自拍 文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