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镇~大运河畔的明珠

金陵小子

<p class="ql-block">  冀东南平原,大运河畔,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故城镇。她象大运河畔的万千城镇一样,依偎在大运河的怀抱中,尽情汲取着母亲河的滋养。淳朴、勤劳、智慧的故城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被运河润泽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用双手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用汗水浇灌出运河文化的绚烂花朵。 </p><p class="ql-block"> 故城镇又称“龟城”,远眺之下,地势高高隆起,恰似一只巨龟静卧于运河之畔。中镇村为龟背,东南镇村、西南镇村、张庄村、万庄村犹如其四爪,临津街则是它的颈和头。因故城镇地势高,历史上运河虽多次决口,却从未淹没故城,因而流传着“淹了景州的塔,淹不了故城的瓜”的民谣。此外,民间流传的“神龟开河”、“神龟筑城”、“神龟护城”的动人传说,更为这座千年古镇增添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  千年运河流淌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故城镇历史上曾为故城县治(1336~1945),自古便是文化之镇。古迹、遗址星罗棋布,历史故事流传千古。古镇的每一块砖石,没一寸土地,都写满岁月的沧桑,都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中镇村被称为故城城里或城内,四周环绕着护城河与城墙。城内四条东西向街道分别为宣化街、承流街、延禧街、兴文街(由北而南),穿越城中心的南北大街为双峰街(又称双逢街或双凤街)。县衙位于承流街北侧,文庙、县学、甘陵书院等文化教育机构则集中在兴文街。南门外的临津街(又称“二李”街)是故城镇繁华的商业中心。城外东南镇有迎恩街,西南镇有舞雩街、鸣玉街。街道虽不宽阔, 但是整齐有序,街名文雅,文化底蕴深厚,折射出小县城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故城镇牌坊</p> <p class="ql-block">  尽管故城镇地处偏僻,但朝廷规制的庙宇与古建一应俱全。历史上故城镇有名胜古迹、寺庙、古建筑数十处,有“故城七十二座庙,德州七十二座衙”之說。这些星罗棋布于古镇大街小巷的名胜古迹,既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展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匠心独具,巧夺天工,充分彰显了故城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众多古建筑中,甘陵书院与城隍庙戏楼最具代表性。两处建筑的木工工艺极为精湛,现存的甘陵书院讲堂七梁八柱,九檩架构,卯榫相啮,制做精细,大大增强了承重力和牢固度。戏楼的主建筑,层层出翘的斗拱精巧别致,细密复杂,堪称木作精品。遗憾的是,如今仅存书院讲堂五间,其余建筑均已湮灭。故城镇众多的名胜古迹均已泯灭,现仅佛头井尚存。这个凿于汉献帝年间的古井,历经沧桑岁月,见证了古镇历史变迁。经修葺,已辟为一处景点,供参观游览。在这里,人们感受古镇厚重的历史,领略浓浓的运河风情。</p><p class="ql-block"> 故城镇的特产龙凤贡面,名吃五香熏肉、吊炉烧饼,历史悠久,久负盛名。龙凤贡面,俗称故城挂面。据说乾隆帝下江南,途经故城,驻跸于此。品尝故城挂面,对其清香、素爽的农家风味大加赞赏,龙颜大悦,挥笔御书,“龙凤贡面”几个大字跃然纸上,并命地方官员每年优选一千斤,送御膳房专用。自此,故城挂面成为皇宫贡品,便有了“龙凤贡面”之称谓。五香熏肉、吊炉烧饼均创始于清光绪初年,以其独特的制做工艺,色香味俱佳的独特风味,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享有盛誉的地方名吃,至今畅销不衰。</p> <p class="ql-block">甘陵书院讲堂</p> <p class="ql-block">甘陵书院讲堂</p> <p class="ql-block">  故城镇这一历史古镇,因大运河的开凿通航而兴盛繁荣。当年,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大运河上帆樯林立,舳舻相连,蔚为壮观。历史上,故城镇是县内重要的水运码头与物资集散中心,这里“舟车辐辏,商贾云集,市肆繁华,贩夫不息”。故城镇运河码头占地百余亩,货物堆积如山,昼夜装卸不停。入夜,码头灯火通明,亮如白昼。紧邻运河的南关外临津街是故城镇繁华的商业街,长街上店铺鳞次栉比,买卖兴隆,运河水路运输的发达为临津街注入了持久活力,其繁荣延续了千余年。</p><p class="ql-block"> 故城镇逢农历单日为集日,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历史上曾有城里集与城外集。逢集日,人流如潮,熙熙攘攘。故城镇集日辐射山东武城(运河对岸)及本县乡村,是重要的农副产品交易和物资集散中心。有许多外地客商来故城采购红小豆(大吉豆),绿豆,龙凤贡面和大西瓜。这些商品带着运河水的灵动,带着故城人民的质朴豪爽,运往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 传统民俗在故城镇代代相传,丰富多彩,节庆庙会热闹红火,民俗表演精彩纷呈。人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重,展示出故城镇人文底蕴的厚重。故城镇的庙会十分红火,是重要的民俗活动。包括城隍庙会(农历六月、十月)、东岳庙会(农历三月)、药王庙会(农历四月)、娘娘庙会(农历二月)等。这些庙会集商业活动与文化活动于一体,展现了鲜明的故城镇传统文化特色。扭秧歌是故城镇人民喜爱的文化活动。中镇东南镇西南镇都有秧歌队,他们艺术风格炯异,各具特色。冬闲时季练习,春节过后开始表演,一直热闹到二月二龙抬头。故城镇有众多的戏迷票友,且具有相当水准。这片肥沃的戏曲沃土孕育了优秀人才,张艳玲、李双有、陈长庆就是从故城镇走出去的专业戏曲演</p> <p class="ql-block">故城镇大集</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故城大西瓜</p>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运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故城镇的儿女,用纯洁的清流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在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故城儿女,有着运河水的灵动与奔放。运河水的灵气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物,仅近现代便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故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宗周,著名作家、剧作家、戏剧评论家尹丕杰,著名诗人阎一强,优秀教师王济民、康寿之,国民党59军军长、抗日名将刘振三,武术名家秘道存,名厨师田洪林等。</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水运的发达,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故城文化。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城文化在祖国文化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故城大秧歌既刚健豪放又婀娜多姿,美不胜收;与运河有关的动人传说,引人入胜,脍炙人口;那些讴歌乡土的诗文,浸润着运河水的甘甜,沁人心脾;响彻运河两岸的船工号子,撼人心魄,这一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同样是运河文化的华美篇章。繁荣的戏曲活动,则是故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悠扬的琴声伴着优美的唱腔,飘荡在大街小巷,令人心驰神往。南商北贾的交流,不仅带来了大都市的商品,也带来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开阔了故城人的眼界,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在新与旧的碰撞中悄然变化:开放、开明,接受新事物快,应变能力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在质朴中展现出聪慧与精明,冲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有了宽广的胸襟,他们渴望走出去闯世界!大运河选择了故城,是古镇人民的幸运。有了这条贯穿南北的水系,就有了走出去的条件,舟楫之便成就了故城人闯世界的梦想。他们摒弃了守田固土、专事农桑的传统观念,走京津、闯关东、下沪杭、赴西北,到处留下故城人的足迹。他们奋力打拼,历尽艰辛,以诚实、守信、精明、灵活的品质不断发展壮大,站稳了脚跟,取得了成功,展现了故城人的胆略与气魄,为故城人争了光!</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故城镇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新时代的故城儿女,创业发展,奔向富裕之路。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巍峨耸立的崭新楼房,穿梭如织的汽车摩托,身着时装的青年男女,绽放灿烂笑容的老人和孩子,古镇处处展现出现代美好生活的绚丽画卷。歌声与笑语流露出人们内心深处的喜悦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们应该珍惜和挖掘故城镇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故城镇文化古镇的风貌,为故城镇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将故城镇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新城镇,使这颗镶嵌在大运河畔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熣灿夺目的光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