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7日走进山西清徐晋商会馆欣赏山西仿古建筑和非遗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一、古建遗产</p><p class="ql-block">山西晋商会馆的建筑风格颇具特色,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静谧而富有诗意,曲径回廊的仿古建筑,辉煌瑰丽,清新典雅,是一处娱乐、休闲、朝圣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年王朝看北京,三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翻开山西的旅游版图,各类文化遗存星罗棋布,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华夏文明脉络。</p><p class="ql-block">在山西临汾市曲沃县和襄汾县有多处收集古建构件市场,为山西古建筑和仿古建筑提供了资源。下面两幅图是几年前本人在曲沃县</p><p class="ql-block">东下郇两户收藏经营古建筑建材行,拍摄的照片,规模之大,收藏之多,工艺之精湛,时代垮度之大让人刮目相看,给人以震撼。</p> <p class="ql-block">据导游介绍这里是过去的“三国城”几乎废弃,沉寂近30年。如今,政府与民间合力将其改造为"山西会馆+关帝庙"复合体,不仅重现建风采,更将散落全省的117个县、3365个村庄里的老建筑与物件"搬"进这里,打造出一座"活态文化基因库"。</p><p class="ql-block">老物件的"重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里收藏了1000余块石碑石刻、1000多套砖雕、6000余件石雕,甚至还有10余座古戏台!每一件都是从山西各地濒危村落中抢救而来◇比如晋商大院的门楼、明清祠堂的雕花梁柱、斑驳的拴马石……漫步其间,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触摸山西民间艺术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跟着导游一路走来,这里真成了老物件的"重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里收藏了1000余块石碑石刻、1000多套砖雕、6000余件石雕,甚至还有10余座古戏台!每一件都是从山西各地濒危村落中抢救而来,比如晋商大院的门楼、明清祠堂的雕花梁柱、斑驳的拴马石,石刻、砖雕、木刻上“麒麟送子”、“松鹤延年”或它们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漫步其间,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触摸山西民间艺术的灵魂。堪称是一部立体的山西民俗敎科书。</p> <p class="ql-block">歪门斜道</p><p class="ql-block">歪门斜道是从风水角度考虑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自古自家宅院都想建在一个风水宝地上,但如果家宅位置狭窄又是街道边角地带,或者门口正对下坡路段,易失财水,于是要配一个歪门,顺便修一个斜道,以避开正面相冲,留住财水。</p><p class="ql-block">从建筑风水上讲,歪门斜道没有贬义之意,这种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拐弯抹角</p><p class="ql-block">"拐弯抹角"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在古代,由于街巷设计较小,推车、挑担子的行人很容易在拐角处受到磕碰而受伤,于是,房主会要求工匠在转角处进行去角处理,让推车、挑担子的行人们更容易通行。这个把院墙拐弯处切掉直角的工艺就叫"抹"角。"拐弯抹角"的工艺最初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包容、礼让和谦和,以及街坊邻里间和谐友善的氛围,而不是后来演变后的贬义词。该建筑工艺是中国建筑中极富有人情味的一种独特设计,展现的不仅仅是工匠的技艺,更彰显了房主的用心,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二、古老建筑群中品尝山西非遗食品</p><p class="ql-block">山西刀削面,是一种山西的特色传统面食,是山西面食文化的招牌,是山西十大面食之首,堪称"天下一绝",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山西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煮熟后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多种多样,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p> <p class="ql-block">大刀面,又称长寿面,起源于宋朝,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河东大地关公故里,所以又名关乡大刀面。因切面的刀大得出奇,故名大刀面,这一流派的刀具和擀面手法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浑源凉粉</p><p class="ql-block">浑源凉粉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一道特色小吃,是大同凉粉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浑源凉粉以土豆淀粉、豆腐干、蚕豆为原料制作而成。先将土豆淀粉倒水中,搅拌为面糊,再将其倒入沸水中,顺一个方向不停搅拌至透明状,倒入盆中,然后切葱花蒜蓉并爆炒,放入陈醋、盐、香油、辣椒油等,最后全部置于碗中即可。</p><p class="ql-block">浑源凉粉有着数百年的的历史,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大同市、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曲沃县交里桥,位置在曲沃县城东南交里村。交里村因位于天河和浍河两股水流交会于此,而得名"交里"。曲沃交里村西北有一座古桥,桥名因村名所起"交里桥"。</p><p class="ql-block">曲沃交里桥饴铬面,历史悠久,名噪三晋,是山西面食一块久负盛名的老品牌,也是曲沃传统风味名吃中的美食。</p><p class="ql-block">曲沃交里桥馆铬面与饼子,堪称中国式的"快餐"。荤素搭配合理,有汤有面,营养丰富,色香味美,筋滑利口,美名远扬,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交里桥河涝面被到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回汉融合的味觉革命</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西北新疆、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回民因战乱、经商等原因迁居永济,将牛肉饮食文化与晋南饺子习俗结合。回民选用自养晋南黄牛,以牛骨汤调馅,诞生了"鲜、香、嫩、滑"的牛肉饺子。</p><p class="ql-block">"饺子军团"的迁徙传奇</p><p class="ql-block">1980年代起,永济人带着擀面杖走出山西,形成覆盖全国的"永济饺子帮"。目前全国有近2万家门店,年产值超50亿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甚至出现"永济饺子一条街"。有人戏称“山西的沙县小吃”。</p> <p class="ql-block">稷山麻花是山西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因源于中华民族农业始祖教民稼穑、栽植五谷的后稷故里而得名。稷山麻花为油炸食品,硬面和就,配料考究,口味独特,纯手工制作,色泽金黄,圆润透亮,食用时酥脆适口,油而不腻,嚼后无渣,百食不厌,风味无穷,长存不回潮。</p> <p class="ql-block">相传乾隆皇帝江南出巡,纪晓岚向皇上介绍地方名吃稷山麻花,乾隆皇帝亲口品尝后称道:"形如绳头,香酥可口,出类拔萃,别具风味。"由此,稷山麻花被列为朝廷御餐食品,地方年年进贡。稷山麻花随之名声大振,传名后世。</p><p class="ql-block">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稷山麻花)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神池月饼是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中秋节汉族特产、晋式月饼名品,以香鲜酥甜闻名忻州乃至整个山西。神池月饼被认定为"山西名小吃""山西名点",以其"皮酥馅香、口味浓郁、松软不腻、久存不变"的特色赢得了晋陕蒙一带民众的喜爱,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神池月饼有油皮、蛋皮、酥皮、江皮四大类40多种。</p> <p class="ql-block">石头饼是山西的一种别具风味的特色小吃,流行于山西临汾、运城、永济、汾阳一带,由于人们的食性不同所以白面饼又分为包馅石头饼、糖石头饼在石头饼因出于尧民间,先明借助太阳烤热的石头来制饼,故又称石头饼为"尧王饼"或"华夏第一饼"</p> <p class="ql-block">山西海玉园食品有限公司从一个面饼小作坊成长为年产值数亿元的食品加工企业,小小的石头饼也从传统农村集市走向了大众餐桌,从晋中走向全国、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清徐灌肠盛产于山西省离省会龙城太原市30公里,以"醋都、葡乡"著称的清徐县境内,清徐灌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口感爽滑、营养丰富、工艺精湛、老少皆宜,其中以徐沟镇灌肠最为著名,东木庄灌肠销售最为普遍和广泛。几乎成了几代人的谋生技艺和祖传行当,家家能制作、户户有技艺、人人能伸手。傍晚炊烟袅袅、清晨三五成群、骑车叫卖,灌肠虽小但市场之大,任凭千家万户的青睐仍挡不住祖祖辈辈制作的热情和延绵不断的传统工艺,不仅是清徐周边、省会太原乃至国门之外都有清徐灌肠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清徐沾片子被列入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p><p class="ql-block">这道源自元末明初的民间佳肴,本是先民应对饥荒的生存智慧,如今却非常符合人们体重管理的核心诉求-﹣低卡饱腹、营养均衡、食材本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徐沾片子,也叫沾尖尖、拖叶子,是一种以各种蔬菜裹沾面粉糊后氽熟,沾各种调料吃的面食。经现代营养学解构,每100克沾片子仅含热量约54大卡,却提供丰营养。</p><p class="ql-block">其蘸料更是颇有"晋式风味",同时具备西红柿酱的酸甜、老陈醋的醇厚、芝麻酱的浓香,还有蒜泥的辛香与辣酱的热烈。是当地百姓家常便饭的一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台蘑,产于山西省五台山,是一种营养极高的菌类作物。台蘑酱结合台蘑对人体的作用,经过精细深加工而成。保留了原有的有效成分,看起来油大而不腻,味道鲜美甘甜,适用于各种年龄食用,食用时不用再加工,取之可食。</p> <p class="ql-block">面塑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以面粉和糯米粉及颜色粉为原料,用手工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经过手工技艺操作,捏、搓、压、揉、掀,用小刀点、切、刻、划,制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形成栩栩如生的实体形象。</p><p class="ql-block">中国面塑艺术最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历史悠久。就捏制风格来讲,黄河流域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的却是细致、精巧。其共同的特点为色彩丰富,造型优美,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俗称中国雕塑。</p><p class="ql-block">山西面塑一般都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之时制作,主要以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体态夸张生动,用色明快,风格朴实,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西会馆制作花馍面塑也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其代表人物有王爱美、李青春等,他们制作的面塑除具山西面塑的特点外,还具有其他特点:一、造型艺术追求美观好看,更重要的是追求造型寓意,寓思于形;二、面塑应用于更广阔的范围,包括过生日、过满月、结婚、拜佛,制作面塑故事,制作历史人物,制作盛菜的餐具,一切为满足客人的需求;三、搞面塑研学,教学生学习传统捏面技艺,寓教于乐。</p> <p class="ql-block">附:今日清徐县人民广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