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巧”遇《黄楼赋碑》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拙作《透过碑刻看黄河》和《碑刻中的苏轼足迹》等书的早日推出,徐州的黄楼,尤其是《黄楼赋碑》,无论如何都是不能缺位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我三年之内的三下徐州。遗憾的是,前两次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与《黄楼赋碑》谋面。更不用说拍张照片出书用了。好巧不巧的是?这一次我本来也没有抱着多大的希望,实在不行就拍一个黄楼的外观即可。也许是我的诚意感动了黄楼,它不仅敞开了大门,而且让我与这通碑有一个全方位的接触。实在是幸运的“不要不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纵观苏轼一生,尽管坎坎坷坷,但他从不气馁,而是乐观豁达的去面对一切。更为了不起的地方,就是随遇而安。不论身在何处,都以正能量去影响身边的人。《黄楼赋碑》就见证着苏轼与徐州的一段历史渊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在公元1077年四月调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在七月十七日于澶州决口,洪水波及徐州,大水瞬间围城。身为徐州知州的苏轼身先士卒抢筑大堤,夜宿城上巡查,并甘愿如汉代东郡太守王尊一样,关键时刻愿以身填堤。好在最后经过45个昼夜的抗洪,逼退了洪水。后来为防水患重泛,一面整堤护岸,一面加固城墙,并在东门城上建楼一一一黄楼。在公元1078年重阳之日,苏轼主持盛典,庆祝黄楼落成,并将苏辙所写的《黄楼赋》亲自书写刻成碑文立于楼中。这就是《黄楼赋碑》的来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知道,苏轼的一生可谓坎坎坷坷,《黄楼赋碑》的命运同样是一波三折。北宋绍圣年间,奸相章惇打击元祐党人,迫害苏轼,下令禁毁苏轼的诗文、碑榜。为保护黄楼赋碑,徐州士民就把石碑偷偷埋藏在附近市场里。宋哲宗死后,章惇失势,禁令松弛,人们又把石碑挖出,重新放置于黄楼中。自此始,喜爱苏氏诗文的人们又开始到处搜集他们的作品了,到黄楼观赏、拓黄楼赋碑的人络绎不绝,拓碑的声音彻夜不停,大有洛阳纸贵之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崇宁年间,蔡京把持朝政,再次打击元祐党人,把司马光、文彦博、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列为奸党,刻元祐党籍碑,颁行天下。宋徽宗下旨:“应天下碑碣榜额,系东坡书撰者,并一例除毁。”为应对这次禁令,徐州士民又把黄楼赋碑投入护城河中,隐藏起来。北宋宣和末年,苗仲先任徐州知州。时值政局动荡,毁禁苏氏诗文禁令有所松弛,收藏苏轼作品又成时尚。有拓碑人到护城河中拓印黄楼赋碑谋利。苗仲先看有利可图,就命人将石碑从护城河中捞出,昼夜拓印了好几千份。某天,他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对下属说:“苏氏学术,禁令还在,这块石碑怎么还能留着呢?”于是让人砸碎黄楼赋碑。石碑没了,拓本价格一路飚升。苗仲先任期结束后,在汴京兜售拓本,获利无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宋灭亡后,徐州1131年入金。在金统治下的100余年时间里,汉人和汉化的金人延续着中原文脉。苏轼作品一直广为流传,苏轼诗文集非常畅销。金世宗尊崇儒学,在位时期出现了史称“大定盛世”的繁荣局面。当时黄楼还在,但楼中却没有了黄楼赋碑。为弥补这个遗憾,应在这个时期,徐州士民根据所存拓片重新摹刻了黄楼赋碑,置于黄楼中。元初黄楼被大火焚毁,所幸黄楼赋碑没被烧坏。元初文教不兴,不具备刻碑条件,可以推测,火后余生的黄楼赋碑应是金代重刻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时《黄楼赋碑》依然存在,但已残缺不全。清初,由于战争破坏、风雨侵蚀,黄楼已经坍塌,楼中《黄楼赋碑》等旧物散失民间。顺治十六年(1659年),魏裔鲁重修了黄楼,应在此时,他搜寻到《黄楼赋碑》,并找来旧拓,将原来磨灭的一面补刻完全。石碑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时候曾立于城上。同治十年(1871年),徐海道吴世熊、知府朱忻重修黄楼时又将石碑保存在大殿右侧碑房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存的《黄楼赋碑》呈四方柱形,碑高2.05米,三面为原刻,最后一面为补刻,碑顶一角缺失,与明、清文献描述相符。1982年3月,黄楼赋碑被徐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保护文物,1983年1月被迁至今黄楼公园西门内,1988年被置于新建黄楼一层大厅中央。至此,在经历了藏匿、毁坏、重刻、散失、补刻和火焚、雷击、风雨剥蚀等坎坷之后,这块重刻的《黄楼赋碑》,终于回到了黄楼的怀抱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读完了黄楼,尤其是《黄楼赋碑》的故事,你就会理解我对通碑的执着。这次之所以能巧遇《黄楼赋碑》,同样得益于黄楼的整修和周边道路的施工。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施工是开放式的。整修的师傅也很和蔼,征得了他的同意,我们便细细的与《黄楼赋碑》来一个哑语交谈。三下徐州来访碑,终得所愿。虽累犹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