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假期刚过,乡村便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昨天,还是车水马龙、人流熙熙攘攘的、一溜带串的城里人开车结伴而行来到秀美乡村蓝田县九间房镇桐花沟村,他们自带露营帐篷、烧烤炉子、桌椅板凳、吊床、肉类食品、各种饮料,在这里的乡村农户村庄旁搭建了露营摊点,尽情享受着春日的明媚、天朗气清和风远花香的佳兴。</p> <p class="ql-block"> 今天,笔者开车来到这一美丽乡村,欣赏大自然赋予这一乡村的独特风貌。蓝田九间房镇桐花沟村,位于关中环线县城东20公里处,临接公王岭猿人遗址,处于秦岭山脉脚下,</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叫做桐花沟,就是这里有大片的桐花树栽植。桐花,一般指泡桐树之花,即是清明节气之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入诗也入画,有着丰富的内涵意蕴。</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柳绿花红,桐花成为春景中特别的存在,其形如喇叭、硕大妩媚、有紫有白,盛开时花势烂漫壮观又不失素雅成就动人的诗画意境。</p> <p class="ql-block"> 走在通往桐花沟村的乡间道路上,十分钟时间就到了观景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亭子,上边坐着几个乡村的老乡,拉着闲话,悠闲自得,度着时光的慢生活。</p><p class="ql-block"> 亭子竖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四望遗址蓝田猿人文明初始”,下联是“坐观玉山蓝关古道源远流长”,这就将桐花沟的人文地理告知了人们,旁边有一个供游客前来歇息的长廊,名为“九间轩”,上联是“秦岭俯观蓝川百里客喜怀”,下联是“九间传说灞水千年忆乡愁”,也象征着这里灞水环绕、山势俊俏的自然风貌。</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商隐一句“桐花万里丹山路”,写活了桐花覆满树冠的怒放气势,展现了桐花旺盛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作者正在拍摄路边的花树,有一个老太漫步走了过来,双手背着,年龄八十有余,挺有点精神的,过来直接问我,要香椿不?我说:要呢,在哪里,老太说前边就是我家,你跟我走,在家里。随着老太慢腾腾的步伐,我来到了老太的家里,开门进屋,四间两层的砖混结构,显得住宅宽大明亮,干净卫生,大门旁边有一个塑料袋子,里面装着三小捆香椿,我问多少钱,老太说十元,我随机付了十元钱,老太招呼我,喝水不?我说不了,在你家坐坐。这么大的房子,怎么就老太独自一人在家呢,我就随问老伴呢?老太说:老伴二十年前就革命去了,意思就是去世了,接着老太就慢慢的絮叨着她的后半生。老伴在六十岁的时候,患了一场大病,老伴不忍心离去,说家里还有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需要经管,老伴说:“我不怕死,我最不忍心将两个八十岁的老人丢给孩子,让孩子增加负担”,老太说:“你都没命了,还丟心不下这个那个”,没过几日,老伴就与世长辞了,从此经管两位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这位老太的肩膀上,她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娃,娃大了,进城打工去了,家里两位老人患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她便一心伺候老人,老人拉到床上了,她就给洗刷被褥,饭点做好饭给喂着吃,就这样苦苦累累的过了五六年,直到两位老人下世。我问两个孩子怎样?老太说:“两个孩子都在西安打工,能吃苦,也都在西安买了房,每逢冬季天气变冷了,就把我接到西安,我在西安不习惯,就喜欢咱这老家,这里空气好,清静,我勤快,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到路上走走,又回来拿着撅头到门前的地里挖挖搂篓,全当锻炼旅游呢”,老人说到这里,很有满足感,</p><p class="ql-block"> 她接着说:“我今年八十了,政府也给每月几十元的高龄补贴,我够吃够喝了,现在我很幸福,可就是时间不长了,说不定哪天就要走了,孙子们回来给我买的吃的,我说还没有我在家里做的好吃,我喜欢吃洋峪糊汤,一个人就在铁锅里做一点,铁锅做饭好吃,电饭锅做饭没有铁锅的好吃,所以,我喜欢老家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看着老太知足的样子,真像她说的那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太的一席话,也让我领悟了许多道理,生活的幸福不在于多么富有,而在于自己的认知,知足常乐便是不贪图更多的积极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回来的路上,桐花树上,春鸟不断传来叽叽喳喳的叫声,桐花与鸟组景,传递出丰富的文化意涵。几只小鸟,停在花间,情态生动,桐花寂静无声,小鸟嘻嘻枝头,这就是春天的乡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