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0二四年八月四日,西藏行程第十五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月三日,我们游览珠峰大本营后,又从绒布寺附近乘坐返程的环保大巴,一阵疲倦袭来,我在车上打了一个盹,等我从迷糊中醒来时,车又到了游客换乘中心停车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来我们的行程目的地是聂拉木县,导航显示从珠峰大本营到聂拉木县约280公里路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珠峰大本营游客换乘中心作短暂停留并确定好行程,我们三辆车对好手机导航位置,又开始出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珠峰公路行驶一段后从扎西宗乡附近驶上了220乡道。行走的虽然是一条乡道,但道路状况很好,来往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的多是自驾游的车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走走停停,边走边看,约两个小时后与318国道交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18国道又称“沪聂线″。是我国国家道路网中连接上海与西藏聂拉木县的东西大动脉,东起上海人民广场西至聂拉木县的樟木口岸,全长5476公里。跨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西藏八个省、市、区,串联起平原水乡、高山峡谷、雪城高原等多元地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四川至西藏的西部路段称作川藏线,是自驾爱好者们挑战高原天络的经典路段,深受自驾爱好者们的青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路蜿蜒于绵延的山岭,当我们的车行驶到聂拉木县境内海拔5126米的通拉山时,一座高大的迎宾门出现在公路上,这是进入聂拉木县境迎接我们的第一道景观,同时,不期而遇的雨雪开始为我们接风洗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拉山是318线的最后一道高山垭口,这里的海拔与我们刚刚离开的珠峰大本营相差无几,我们一路走来,几乎在山谷与峻岭中穿行,没有那种向上爬坡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垭口上的迎宾大门用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而成,极具藏式风格,上有“花样樟木,云上边城″八个汉藏大字,应该是聂拉木县的精神图腾、文化符号和对外宣传,同时概括着聂拉木垂直生态特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迎宾门,便是通拉山垭口的观景台,雨雾中的山峰与天空融为一体,景色朦胧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天气晴好的话,从这里能远眺唯一完全在中国境内海拔8027米的希夏邦马峰。还有它身边的岗彭庆峰(海拔7455米,在尼泊尔境内)、拉布吉康峰主峰(海拔7367米),东峰(海拔7094米),西峰(海拔707米)等雪峰。排列暗合,共同形成为一道美丽的雪山景观,像是在列队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所以,人们习惯称这道景观大门为“吉祥天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天通拉山垭口雨雾连天,我们无法看到希夏邦马峰的壮丽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拉山上的“吉祥天门"是一座地标性人工建筑,与自然形成的“吉祥天门"毫无联系。据资料介绍自然形成的“吉祥天门"离这里还要相距70公里,在北面的佩枯措方向,是天然形成的岩石拱门,与纳木惜的“圣象天门〞有异曲同工之妙,因道路不好走,没有向导一般很难觅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藏传佛教文化中,高山垭口历来被视为山神居住之地。藏区的好多高山垭口都有嘛呢堆和经幡飘动,过往行人在嘛呢堆置放一块嘛呢石或挂上一条经幡既有念讼经文、传播佛经之意,同时也融合着对生命的尊重和自然的敬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拉山垭口因其海拔高、地势险要,天然形成了一种与“神灵更近”的氛围,人们把人文精神与自然相融在一起,不仅有经幡猎猎飘动,祈讼着对每一位过往行人的祝福,一道景观大门也成了旅行者精种层面上的“吉祥天门″。因为门在佛教文化中被赋予了“解脱与觉悟"的象征意义,既是凡俗与佛境的界线,亦代表着平安到达与开启智慧的通道。当旅行者长途跋涉、克服缺氧等困难,进入这道“云端上的大门”,象征着平安与好运的开启。西藏是一个佛教圣地,无论旅行者是否信佛,进入吉祥天门,是从一种地理标识升华为精神文化,赋予佛教文化的寓意,表达对你的平安与祝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拉山垭口观景台上,在高高的花岗岩座基上有三尊大象铜雕像,形态活灵活现、呈昂首前进状态。大象在佛教中被尊为“灵兽",其庞大的体型象征着“大力金刚″,代表强大的力量和威严,此外,大象在佛教文化中还承载着吉祥如意。雄踞一方的三尊大象雕像作为瞩目的标志性景观,它们昂首远眺,与巍峨壮丽的希夏邦马峰遥相对望,人文景观与自然存在相呼应,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着人们崇尚自然、敬重自然的思想,用大象代表的吉祥如意,寓过往行人带来平安、顺利和幸福的祈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资料介绍,这三尊大象铜像很早就有,至于铸造于那个年代,以前的大象铜像是什么模样,我们无从了解。现在的大象雕象是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于1980年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修复后建成的,作为一处人文景观,三尊大象铜像成了赋予旅行者祈福的载体,但愿给我们一行也带来平安、吉祥和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雨不停的下着,我们仿佛钻进了云雨雾窝,远近一片雾雨蒙蒙。心随云影,却不见藏在云雨后的那些雪山,站在观景台边上左观右望,不一会儿已被冻得直打哆嗦,所以不得不选择尽快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路一值往南延伸,气势磅礴的群山,典型的高寒草甸地貌,天宽地阔,将地平线拥入苍茫的怀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行走在西藏,每当跌入一条峡谷之前,总会有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似乎就是造物主造就而成的地理共性,有着惊人的相似。当草原的呼吸尚未散尽,大地急不可待地裂开了喉咙,将旅人吞入渊源深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翻山越岭,一路向前,海拔开始一点点下降,进入深长宽阔的樟木峡谷后,风景开始丰富起来,有青稞、油菜、洋芋等田地出现,偶尔路过一两个村镇,此时已灯火星星点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上从定日县城出发,游览珠峰大本营后,一路赶来,抵达聂拉木县城时,又是夜里十一点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达县城时雨下得更大了,跟着导航在风雨中找到了小旅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聂拉木县城在一条狭窄的山沟里,街道很窄,只有双向两车道,人行道的宽度不足三米。旅店提前给我们在旅店门前的人行道上预留了一个车位,用电动车占着,我们到了旅店,旅店老板挪开电动车,南北两边有其它店铺杂物和三轮车,留的车位恰好只能停放一辆车,老阿和老李二人让我的车停在这里,我折腾了好半天才把车挪到了人行道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等我的车停好后,店老板在不远处能停车的地方又找了两处类似的地方让他们的车也停在了街道旁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旅店老板是个干练的四川女人,很热情,一阵嘘寒问暖,办理好入住手续后引我们在旅店旁边的小餐馆吃晚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早饭后到现在除垫了几块干馍后的肚子真饿了,等吃完饭时间已过了午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足饭饱,一路疲劳也消失了一半,我们拎着行李上楼休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窗外屋檐下传来的雨声,仿佛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催眠曲,很快伴我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是早晨七点多,天色微亮,老天爷也停止了一夜的喧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收拾好行囊走出旅店时,雨后的县城尚在薄雾中晨睡,街道上行人稀少,显得空旷寂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天的早饭还是在旅店旁的小餐馆吃的,饭后向着不远处的人民广场国道318终点打卡点走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峦如屏,叠翠如烟,苍苍茫茫直入云霄,聂拉木县城被高山峡谷所环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雾从峡谷升腾起来,像白色的哈达在空中飘舞缭绕着山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狭长的山谷,苍翠的青山,飘渺的云朵,雨后的县城清新宁静,景色显得非常妖娆柔美,行走在街上,有一种穿行江南雨巷的氤氲美感,“花样樟木,云上边城”的宣传真的名符其实。人的心情往往会受所处环境感染,在这样一种清新透亮的早晨,我的心情如同这里的空气一样,简单明亮,有一种心旷神怡的舒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道318作为聂拉木县的主干道从县城穿行而过,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街道,另外一条“充堆路”的街道从人民广场衔接向北延伸,三条街道形成了一个“⊥”字形的县城建没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民广场作为聂拉木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处在这个三角地带的中心位置。整个广场占地面积不大,用红、白、黑等几种颜色的花岗岩铺设,绿植花草相间搭配。广场上的“国道318终点聂拉木人民广场〞花岗岩纪念碑是最为醒目的主题标志。纪念碑由国道318编号、文字简介、里程、地理特征、公路文化、经过城市的海拔高度以及西藏当地的文化元素等组成。广场上还有318旅游打卡标志牌、聂拉木县风景区方向指示牌,莲花喷泉池等景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5年尼泊尔发生的8.1级大地震给樟木口岸和聂拉木县带来了巨大损失,从聂拉木县城巳经看不出震后的痕迹,但樟木口岸的灾后重建还在继续。聂拉木县城到樟木口岸的这段路程还没完全修好,樟木口岸对普通游客不开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聂拉木县城到樟木口岸的中尼友谊桥的路程还有40多公里,因此,国道318到了聂拉木人民广场,严格来讲,只是一个经过的站点,国道318到中尼友谊桥才是终点,据说那里没有终点打卡标识。尼泊尔地震后为了给自驾国道318的游人带来一种仪式感,新建的聂拉木人民广场新建了一个地理打卡坐标,因此,到了这里打卡如同为国道318之旅盖上了一个圆满的印章,与到樟木口岸的终点有同样的旅行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人民广场宁静的氛围中转悠,虽然从中途而来,但还是在寻找那种到达目的地的愉悦感受,手机镜头不断记录着国道318终点打卡点美丽的瞬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国道318终点打卡点,自然也会想起它的起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海之滨,黄浦江畔,国道318从海拔4米的地方起步,一路翻山越岭,一个起点,一个终点,遥遥相距5476公里,海拔上升3800米,何等壮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无法感受从上海人民广场公路零公里处出发时的那种期待与渴望,但从海拔3750米的另一个人民广场,似乎能闻到东海之滨那带着咸湿与温润的海风气息,感受到了来自黄浦江滚滚浪花微笑般的问候。恰巧,同行的老阿夫妇,久居上海,站在这里,他们俩人的感慨比我们更加深刻,许是从这里感悟到了黄浦江岸边人们的欢笑与生活烟火,表示回到上海要去国道318零公里处看看,感受国道318两端截然不同却又奇妙相连的体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聂拉木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定日、昂仁、萨嘎、吉隆四县交界,南与尼泊尔毗邻,是中国与尼泊尔接壤的边境县之一,与尼泊尔接壤的边境线据说约有150公里。聂拉木因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也有西藏“小江南″之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聂拉木县的樟木口岸是我国与尼泊尔之间的一类陆路通商口岸,也是西藏自治区内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陆路口岸,聂拉木县因国道318直通樟木口岸而闻名。在尼泊尔大地震前,我国与尼泊尔的贸易主要通过樟木口岸进行,对内辐射西藏及相邻省区,对外辐射尼泊尔及毗邻国家和地区。我们到聂拉木除了看沿路的自然风光之外,还有一个旅行目的地就是到樟木口岸去看看,到了聂拉木县,由于灾后重建去不了,只能心存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聂拉木县以喜马拉雅山脉主脊县为界,分为南北两大气候类型区,县城聂拉木镇的气候特点属于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早气候。受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到了八九月份这里属于多雨季节,聂拉木县城附近虽然还有不少人文和自然景观,但一看天气,暂时没有放晴的样子,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离开聂拉木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聂拉木县城,我们又开始了一段回头路。曾经,聂拉木作为边境之地是我遥远的向往,现代交通的动脉延伸至每一个角落,天堑变通途,让边境不再遥远。今日一游,虽走马观花,虽然为未能到达与邻邦通商的樟木口岸而感到遗憾,但毕竞从海拔最高的路段体验了自驾国道318那种如生人旅途跌宕起伏的感受。也看到了时光深处人们安居乐业、不同民族交融共生的聂拉木,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此行还是值得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临人惊叹的景色在我们眼前出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了聂拉木县城海拔又开始一点点抬升,昨天过来时由于一路下雨,未能多看几眼路边景色,当我们再次经过一个小镇时细看,建筑排列整齐,街巷干净宽畅,富有藏式特色,小镇风貌不亚于内地的城镇。高原上的人间烟火在群山环抱中显得非常静谧详和,没一点荒凉寂寥的感觉,桑烟虽轻风飘渺,屋顶经幡高悬,既古老又充满现代感的建筑和现代的生活气息,充满着发展的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了不远,天逐渐放晴,路右边的大山下面又是一片沧海良田,刚抽穗的青稞,麦芒青涩,闪着柔和的银光;油菜花积蓄着富有朝气的力量,绽放动人的金黄;最耀眼的是一片白一片红的洋芋花,能胜过温婉的牡丹。太阳的光芒还未驱散山涧的云零,白如丝带,缭绕如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云悠悠,青山隐隐,阡陌农田,我从未见过这样层次感分明又美丽的景色,高原的桑梓景色如此妖娆,似大自然蘸着生命的计水精心勾勒出的笔触。这种美,我无法用文字表达。车停路边,又看又拍,我们在此逗留了好长时间,真不忍心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二0二五年四月七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