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庭背景:16岁男孩,妈妈早逝(自杀)、2岁半来了后妈,哥哥是带来的,比男孩大6岁。爸爸从小对他是奶奶式温室带养,无微不至。后妈对哥哥的教育理念是粗养,严格甚至是棍棒式教育。因为教育理念不同,加上爸爸对他已经很溺爱,所以妈妈基本上不参与他的教育。但一家人关系很融洽,爸爸妈妈感情很好,哥哥和他感情也很好。</p><p class="ql-block">因为缺少管束,自小就活泼好动,当然有点顽皮放任,也表现出他过人的聪慧。很小就会认很多字,喜欢阅读。小学三四年级就会阅读整本的非插画课外书,让小学老师称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中起读住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他读初二的时候,哥哥开始到外地去上大学,一学期才能回来一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变得不爱交流,沉默寡言。开始的时候父母没有在意,到了高一、高二的时候,情况似乎越来越严重。妈妈发现,现在已经不能与他过多交流,也不能发起引导式对话,问他问题时,他只会用最简短的话回答或是用"嗯、好、不″之类的单字交流。因为哥哥一学期才回家一次,可能因为长时间的隔阂,以至于现在哥哥给他打电话,他也不怎么交流了,只是听的时候多,都很少回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孩子的兴趣还是很广泛的,喜欢绘画,音乐、各种课外读物、视频剪辑等等,最奇特的一种爱好就是喜欢阅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读本、红色文化方面的书籍等等。但是为了学业,爸爸反对他的各种爱好,总说琴棋书画是没有用的东西,只有科学,才能真正使人来进步。</p> <p class="ql-block">妈妈开始逐渐重视这个问题,她发现孩子除了不说话,不表达,也不进行目光交流。爸爸却总说孩子从来就是这样,从小就不会表达,看再多的书,都不会表达,语文也不好,记得小学老师还说,孩子阅读能力这么强,语文不是问题。现在看来完全是误导,就不应该读这么多课外书,同时还有意限制他读这些书本。但妈妈却不这样认为,她从来没有觉得孩子表达能力有问题,只是他不愿意表达而已。而且孩子在学校还主动积极参加过各种活动,包括上台主持节目,跳舞等等。她发现孩子的表达能力并没有问题,特别是对于宏大或深奥的事情表达得很清楚,反倒是对一些日常小事的叙述,通常用"不知道","不记得了"来表述和敷衍。现在想来,对于日常小事,他到底是敷衍还是真不会表述,又似乎值得推敲。</p><p class="ql-block">不过,孩子的确显得越来越孤僻。放假从不和同学出去玩,也没有要好的朋友。妈妈让爸爸找老师和同学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爸爸又不愿意。妈妈因为多年不曾参与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所以也就把这件事情放下了。</p> <p class="ql-block">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孩子表现的越来越孤僻,学习之余有些沉迷于哔哩哔哩,有意的控制他用电脑的时间,他就会变得唉声叹气或无精打采。妈妈开始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她想了很多,首先愧疚是不是母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又或者是与某一次孩子在外剪头的时候,因为他对自己发型剪得不满意,当场爆发,回家后还不能平复情绪非常愤怒甚至哭泣,妈妈没有正确疏导,反而批评了他有关。刚刚说爸爸对孩子很是溺爱,甚至是先入为主的替孩子设想他的各种需求、理由和借口,甚至是谎言,都会主动替他表达出来。妈妈反对这种教育方法,但因为自己是后妈的角色,便很少参与对他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对弟弟比对哥哥温和放任得多。当面批评他也是极少的数一数二事情。最多只是背地里给爸爸提一些关于严格要求和挫折教育的建议。</p><p class="ql-block">难道是这些反差造成了孩子现在的沉默寡言。又或者是因为孩子在家里面从来都有父亲替自己设身处地的考虑和保护到了,一旦在学校失去了这种保护,难免受到了伤害,而这种伤害又是父母不知道的。这也是妈妈一直担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又或者是因为母亲一直担心这个问题,曾经向父亲提出过,在孩子上大学之前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是不是因为母亲的干预,导致父亲在前后出现了一些反差的教养行为导致?这也是母亲思考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最近一年曾经找孩子说谈过几次,向孩子表达过自己的爱,也向孩子解释过自己对他管理比较少的原因是:因为和父亲的教育理念不同,同时害怕因为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当,对他造成不良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次谈话都比较困难,收效甚微。因为很难得到孩子的回应,他只听但不表达,你很难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p> <p class="ql-block">昨天母亲和孩子进行了一个目光对视的小游戏,看谁坚持得更久。出乎意料,孩子还是很配合的。但是在进行小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目光盯着母亲的眼睛,面无表情,甚至空洞。母亲一边和他对视,一边笑,有时候向他提问。问他能从母亲的眼睛里看到什么内容或情绪,问他为什么可以不笑等等,他都可以一直保持目光的不动或空泛,表情一直不变。也许他是把这个游戏做得很认真,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想要努力的坚持到最后。相反母亲是因为很放松,母亲发起这场游戏的目的也不同,所以母亲会觉得这样的行为结果很奇怪。毕竟母亲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p> <p class="ql-block">今天,母亲又尝试着问了他两个问题:"从小至今16年当中,你的记忆中最让你开心的事和最不让你开心或最让你感到伤心的事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以为他可能不会回答。因为以前也向他提过小问题,他最后都没有回答。但是没有想到这次孩子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以后,竟然回答了他的问题。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孩子的表情同样也是没有什么变化的。</p> <p class="ql-block">耐心等待了他许久,终于说出了他最开心的事是:他发现,自己不赞同毛主席的"枪杆子出政权,用武装斗争解决问题"的理论,而是认为应该用和平方式来解决矛盾和问题。他觉得自己和马克思的理论竞然不谋而合,这是令他感到最开心的事。而最不开心的事是,有一个同学,把翻墙听来的一些反共言论到处宣扬,他们产生了辩论,辩论的结果是,那个同学依然故我……</p><p class="ql-block">我觉得对于一个16岁的男孩来讲,问他至今为止最开心和最不开心或最受伤害的事情,他的回答竟然是这样子,这不是让人很奇怪和感到震惊的事情吗?</p><p class="ql-block">母亲收到这个答案后,有些不知所措,且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她只得向DeepSeek求助。以下是DeepSeek给我的解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根据DeepSeek的分析,母亲接下来问他,为什么问你最开心不开心的事件,你回答的不是关于生活、学习、欲望、情感方面的诉求或挫折,而是政治理论,他思考了片刻,用哲人的一句话回答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p><p class="ql-block">他能够将这句话非常完整清晰的陈述出来,也让母亲感到非常的震惊,她依然没有追问下去。</p><p class="ql-block">于是又将这段话复述给DeepSeek,希望得到它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DeepSeek给出的这些分析和解答,母亲虽然懂一部份,但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相应的诊断,他到底是不是属于高功能自闭症?更没有办法进行专业的引导和分级干预。</p><p class="ql-block">接着,母亲向deepseek提出她的困惑,但它已经显示不耐烦和无能为力了。它让母亲换一个话题。于是这个话题也就终止了。</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母亲当时只是觉得孩子过于聪慧,或是思想层级太高。于是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情感支持。</p><p class="ql-block">他去上学的时候,像往常一样,一个人默默的就要出门。母亲大胆的对他说,来,我们还是来一个浅浅的拥抱。没想到他超预期的给了母亲一个拥抱,相比较而言,母亲给出的拥抱太浅太仪式化了,母亲真怕他会觉得她的拥抱缺乏真诚和力度。这是他们从来没有过的拥抱。当时母亲有些兴奋和激动。因为如果这是一次心理疗愈的话,这无疑已经跨了很大一步了。</p> <p class="ql-block">但到了晚上的时候,母亲又有些怀疑,关于他给出"他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事″的答案,是真的吗?母亲也问过他,你日常生活中难道就没有关于什么是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体验吗?他的回答是:"相比于宏大的事业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已经微不足道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16岁的孩子该有的回答吗?那么它属不属于一种防御机制呢?是不是一种防御性回答呢?如果是一个防御性的回答,那么这个回答是有意的还是一种潜在意识的回答?</p><p class="ql-block">母亲觉得自己会不会是被戏耍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DeepSeek是不是相应的也被戏耍了呢?母亲感到有些丧气!</p><p class="ql-block">母亲又把DeepSeek前后两次分析解决办法翻出来看了一下。才明白,DeepSeek已经在第二次回答中,回答了自己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到此为止,母亲感觉越来越糊涂了,理不清头绪。</p> <p class="ql-block">直到孩子的爸爸回来,母亲还沉浸在这种挫败感中,还一些左冲右突的思维混乱。她不想把这个过程和结果告诉他爸爸或者是其他人。因为他们应该不会理解。她怕这种不理解给他造成焦虑,担忧和压力。也怕他的这种不理解会不小心传递到孩子的身上,那自己刚刚和孩子建立的一种链接就会土崩瓦解,前功尽弃,甚至造成重创。他的防御机制会更加牢不可破,永远再无链接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母亲希望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得到一些帮助,同时在这个写作的过程中,有利于梳理清楚一些问题。</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的时候,母亲想,自己也许什么也不用考虑,不管他是不是一种防御机制和防御性回答,至少目前,过两三天的时间,母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不拒绝和母亲对话和拥抱,哪怕是防御性回答,他愿意回答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