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足够读完一本童话书!”在东联小学四、五年级 ,一场以“脱瘾而出,不做手机控”为主题的班会课如约展开,通过数据自测、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直面手机依赖问题,在思维碰撞中探寻自我管理之道,收获对“掌控时间”的深刻感悟。 <b>一、数据与情景唤醒认知:从“无意识沉迷”到“主动反思”</b><br> 班会以一段幽默动画开场:主人公因沉迷手机错过朋友的生日聚会、忘记写作业、甚至走路撞树,夸张的情节让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笑声,却也让孩子们渐渐陷入沉默——“这不就是我吗?”的窃窃私语在席间蔓延。 <b>二、头脑风暴与同伴互助:共议“手机管理金点子”</b><br> “有没有办法让手机不打扰学习?”“怎么才能不想着刷视频?”带着这些困惑,孩子们分组展开“金点子大比拼”:<br> 时间规划类:“制定‘手机使用课程表’,像上课一样规定用机时段,比如19:00-19:30看动画片,其他时间收起来。”<br> 环境优化类:“写作业时把手机交给家长保管,或者放在另一个房间,眼不见心不烦!”<br> 兴趣替代类:“觉得无聊时,可以画画、拼乐高,或者找爸爸妈妈玩桌游,就不会总想玩手机了。”<br> 自我激励类:“每坚持一天少玩手机,就贴一颗星星,集满10颗换一本喜欢的书。”<br> 最令人惊喜的是“同伴监督计划”:孩子们提议成立“自律小联盟”,互相提醒“上课时不碰手机”“睡前不刷视频”,并约定每周在班会上分享“抗诱惑”心得。当老师问及“为什么愿意互相帮助”时,学生说:“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坚持很难,有朋友一起就更有勇气了。” <b>三、孩子们的收获:从“知道”到“想改变”</b><br> 班会尾声,孩子们分别谈了感受:<br> 对时间的新认知:“以前觉得玩手机是放松,现在发现它偷走了我的学习时间和运动时间。我想把这些时间拿回来!”<br> 对亲情的渴望:“妈妈总说我玩手机时不理她,其实我也想让她多陪我玩。以后我们可以约好一起不用手机,玩跳棋或者讲故事。”<br> 对自我的期待:“我想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是被手机控制的人。从明天开始,我要试试先写完作业再玩手机!” <b>四、班会课的意义:种下“自我管理”的种子</b><br> 这场充满思辨与共鸣的班会,不仅是一次问题揭露,更是一次成长觉醒:<br> 认知突破:通过数据可视化和情景还原,让抽象的“手机依赖”变得可感知,打破“我没沉迷”的自我欺骗,建立理性认知。<br> 方法赋能: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解决方案,从“被动接受规则”转向“主动思考对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br> 情感联结:在同伴讨论中,孩子们发现“沉迷不是个人问题”,而是需要互相支持的成长课题,增强班级凝聚力与同理心。<br> 我们将把‘手机管理’纳入班级常规管理,定期开展‘时间小主人’分享会,邀请家长参与‘家庭无手机公约’制定,让课堂上的感悟转化为持续的行动。”<br> 班会的意义,不是禁止使用手机,而是让孩子们看见:屏幕之外,有更值得投入的学习、更温暖的陪伴、更有趣的探索。当他们愿意主动抬起头,成长的无限可能,就会在现实中悄然展开。”<br> 这场聚焦“手机控”的班会,最终指向的是更广阔的教育命题:教会孩子在数字时代掌控自我,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正如孩子们在班会结束时共同喊出的口号:“我的时间我做主,不做手机小俘虏!”这颗关于“自律”与“成长”的种子,已在课堂上悄然埋下,等待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 图文供稿:乔娜<br>图文排版:杨晓燕<br>责任编辑:杨晓燕<br>初 审:李生友<br>复 审:李玉琴<br>终 审:李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