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翁山麓,晋水源头。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在树影婆娑、泉流映带之间,是一处历史悠久文物遗迹丰富的古建园林。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晋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其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 “沼西际出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粱于水上……”,有此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晋祠已具有相当规模了。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逐成了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为全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自水镜台起,依次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粱到圣母殿。北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唐碑亭、唐叔虞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等。南部既有楼台耸峙,又有泉水绕流,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有胜瀛楼、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等。近年还重修了晋溪书院,增建了董寿平美术馆。此外,在祠区最南部还有奉圣寺、浮屠院、舍利生生塔和翰香馆等。</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晋祠,虽历经几度变迁,却似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迹。其中以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古建筑和圣母殿中的宋塑侍女像、周柏、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等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晋祠既有山光水色,古木葱郁,虫鸟啼鸣的自然情趣;又有连甍盖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掩映其间,诗情画意,令人流连。晋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三晋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重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前部为单檐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是古时酬神演戏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戏台正中央悬挂“水镜台”匾,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p> <p class="ql-block"> “水镜”二字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p> <p class="ql-block"> 会仙桥,明代石桥,又称“金人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桥上相会,故名。桥长6米宽3米,桥面中部凸,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围护,两侧有提字。桥东原立有两石柱,刻“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禁止桥西樵牧纲构”。</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古称“莲花台”,俗称“铁汉桥”,台四隅各铸铁人一尊,因铁为五金之属,古称金人台。东北隅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其中,西南隅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年),保存最为完好,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台中为专供上香所用琉璃香亭。</p> <p class="ql-block"> 白鹤亭,又名“水亭”、“小兰亭”,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创建,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均有修缮,由主亭及耳亭组成。主亭原为跨河南向,现朝北,名曰“流碧榭”。因亭若白鹤展翅飞于水面,故曰“白鹤亭”。</p> <p class="ql-block">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槛墙,上置棂柵。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献殿“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全部所呈现象颇为灵巧豪放”。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献殿的梁架上很有特点,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四周槛墙,上置棂栅,外观雄壮,且又敞亮。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仍保持金代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 周柏,为西周所植,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树高18米,树周5.6米,主干直径1.8米,向南倾斜45度,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是晋祠三绝之一。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古柏至今仍是浓荫蔬影,苍劲挺拔。</p> <p class="ql-block"> 松水亭,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创建,因建于松水之间,故名。四面宽阔,东临莲池,西向苗裔堂,南荫长寿松,北绕善利泉,夏日坐于亭中,听泉观莲,如临仙境。旧时当地人每年三月二十致祭苗裔堂,借松水亭为亭殿,摆放祭品。亭东“莲池映月”为晋祠内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呈十字形。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之柱、斗拱与梁架承托的石桥,南北东西四面伸展,如鸟之双翼振翅歇飞。现存飞架为北宋与圣母殿同时修建,仍保持原结构特点“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弧例,洵为可贵。”鱼沼飞梁,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创建于北宋太兴国九年(公元984年)。背靠悬翁山,前临鱼沼,古柏荫森,庄严肃穆。在晋祠古建筑群中颇有“领袖群伦”之势,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建筑。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前廊进深二间,显得极为宽敞。殿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前廊廓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弧例。</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内供奉周武王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宋代加封“显灵昭济圣母”。</p> <p class="ql-block"> 宋代塑像。晋词圣母殿内保存有宋代彩塑41尊,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而异;口有惰,目有神,姿态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 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曾赞誉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塑史上、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碑廊。圣母殿廊下保存有碑刻22通,其中明碑10通、清碑9通、民国碑2通、当代碑1通,主要记载了历代晋祠修缮、圣母祭祀、晋水管理条文等史实,是研究晋祠乃至太原地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被称为“御制敕碑”。</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晋水主泉,泉水出自翁山断岩层。《三海经》有“悬翁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水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的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长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唐碑,全称“晋祠之铭并序”碑。为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归来,途经晋祠时亲撰御书。历史上唐高祖、唐太宗父子曾在起兵反隋前夜,前来晋祠祈愿。</p> <p class="ql-block"> 此碑通过歌颂唐叔虞建国的史迹,宣扬了唐王朝文治武功,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行书碑,是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大殿,又名汾东殿,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前檐抱厦为清代重修所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