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167efb"><b> 我的亲外婆,早就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和我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却不是我们的亲外婆。<br></b><b> 严格地说,和我们住了几十年的外婆是我们母亲的继母,与我们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我们在这人世间最亲的家人之一。<br></b><b> 从我懂事的时候开始,就开始叫她外婆了,我一直都以为她是亲的,是我母亲的母亲,要不怎么会有那么亲的感情呢。<br></b><b> 记得小时候她什么事都会让着我们的,我懂事时好像已经是五岁左右了,正遇我国困难时期,人世间的世态给我留下了快乐可并不富足的印象。那时物质的贫乏,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印象是深刻的,对我身体需求也是缺少的。我的家庭虽然不至于是那么的贫困,但记忆中的食物里就有芭蕉心、小球藻、老鼠肉等。</b></font></h1><h1><b><font color="#167efb"> 记得那时我们家是蒸饭的,家里定的规矩是给大人饭多点,就说是五两吧,小人却是三两。可是吃饭时我就不满意了,因为我正是长身体之时,没到下一餐时间,早就饥肠辘辘了,总想得饭吃多些。每到吃饭时总是说为什么外婆得多点的呢,自己也要多点,搞得疼爱我的外婆总是把饭分给我。<br></font></b></h1><h1><font color="#167efb"><b> 还有再大一点时,我们都会花点钱了,但家庭每月难得给些零用钱,那时我们想买零食时,想看电影时,虽然只是几分钱,但我们却总是囊中羞涩。这时我们总是向亲爱的外婆去借,外婆也不顾自己的零用钱少,都喜欢“借”给我们,谁知道当时我们有没有还过啊,可她却是那么的愿意“借”钱给我们。<br></b><b> 我们的母亲每月都给外婆一些零用钱,但她总不舍得自己花,也很少上街,总会存起来。经常用来买些肥皂、洗衣粉、牙膏、牙刷之类的东西贴补家用。我们平时总会问她:阿婆,有洗衣粉吗?这时她总是慷慨地从装洗衣粉的桶里拿出来给我们用。<br></b><b> 记得每年热天的时候,罐头厂总有招季节工,我们外婆也去做临时工。那时是夏天天热,工厂里有冰水喝,她每天下班回来都带回用布包得严严实实的一大盅冰水。她一回来我们一帮小孩就围着她抢着分享冰水的甜蜜和清凉,看到我们喝得高兴的样子,她慈祥的脸上也乐开了花。<br></b><b> 还有一件事让我们的血缘得到了交溶,这是我们长大后才从父母那里知道的事情。那是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家每个小孩在小时候都生过一次大病,外婆在我们大病之时,都和父母对我们爱护有加,时时刻刻的担心,日日夜夜的护理,使我们大病化小,小病化无。更是为了其中一个孙女儿的重病好转,义无反顾地抽取她的鲜血,输到了孙女儿的身体里。终于把我们本来无血缘的关系,结成了身体共同流淌热血亲如一家的关系。<br></b><b> 随着年纪渐渐长大,我们知道了外婆的身世。她原本是我外公家的一个佣人,十几岁时就因为家庭困难来到我外公家做事,负责做些家务工作。后来嫁给了外公,也成了我们的外婆。解放初我外公因病去世,就和我母亲一起共同操持这个已经没有生气家族的生活事务。更在其他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子女成人后各奔东西,就继续跟随着我母亲,并在我母亲与父亲成家后,一起生活了几十年。<br></b><b> 几十年间,她见证了我们从小到大,与我们亲如一家,我们却没有对她有什么另眼看待,想到她的身世,却增添了对她的亲爱。<br></b><b> 没有血缘并不影响她对我们的关怀,她为了我母亲和父亲两个家庭带大和照顾了整整两代共十几个人,为了我们可谓是亲情满满,无微不至,对我们家贡献最大。<br></b><b> 她是一个农村妇女,大字不识一个,就认识她自己的名字,只能用哆嗦的手慢慢描绘写出东倒西歪她的名字。<br></b><b> 而且她对社会上的事情也毫不知晓,也不关心,可以说是一个一心只做家务事的典型家庭妇女。记得有一次,我们家人在一起谈论柳州的事情,柳州的亲戚说起了柳钢。她突然问了一句:南宁有柳钢吗?让我们大笑不已。<br></b><b> 虽然她的社会知识贫乏,可是她对人却善良无比,对我们家人亲爱无比,对我们家的邻居都以善对待,热情帮助别人,凡是她力所能及的事,都能为别人做到。比如:帮人带看小孩、过年过节帮别人做节日美食、帮别人做衣服、教别人做菜等。<br></b><b> 家里的东姐记得,有一年过春节,听到有人叫门,开门一看是楼下的凌老师,她给我外婆送来年糕、粽子。当时东姐就说不用了,我们也有(那时生活不是很富余)。她就说她是来感恩的,说起她的丈夫文革时被冤死了,她的腹中有个遗腹小儿子。那天半夜临产了,是我外婆冒着武斗的枪声帮送她到医院生产的,使她非常感动。她说一辈子也忘不了外婆的恩情,只要外婆在她就每年送。所以一直来过年过节都送东西给我外婆,还嘱咐她的儿子们在她过世后依然报恩下去,她的儿子们也做到了。外婆的善良热情待人,为我们家在外获得许多好的印象和口碑。<br></b><b> 我们家并不富裕,说起来还比较困难。一是本来就是一般的工薪阶层,就靠父母两人的工薪生活。二是父母人缘较好,也热心对人,许多亲戚都喜欢到我们家吃住。就这么说吧,常年多数时间,日常吃饭总是一大桌。<br></b><b> 所以虽然有薪资,但开销也大,特别在那个困难时期,并不能象样的生活,也需要做些其他劳动换来更好一点的生活。<br></b><b> 外婆是个勤劳的人,在多做劳动方面,是我们家独当一面的长辈,更是一个得力的主将。比如在当时近郊附近的荒地上种些蔬菜、拉着木车到十几里外的郊区树林里砍柴、每年到罐头厂做季节工、拉着木车到煤店里购买蜂窝煤、拉着木车到木器厂拉木糠和刨花回来烧火做饭、自己做鞋子和做衣服等等。我外婆都是主要的当事人,为家里做着无人能替代的劳作。<br></b><b> 虽然她大字不识一个,却不妨碍她对生活方面知识的掌握。因为她是从农村来的,对农村生活方面的知识并不贫乏,有许多农村方面的知识,我们就是从她那里知道的。怎么从谚语中知道天气的变化,怎么从俗语中待人接物,还有流行的儿歌民谣,我们都最先从她那里知道和学会的。<br></b><b> 家里的萍妹记得,外婆也是个“医生”。萍妹小时候大腿有个无名肿毒的疮,就是外婆用自己做的酸糟帮她敷了三天,脓头出来后,慢慢就好了。其他外孙有些其他小毛病,她也会用一些农村的方法,都给处理妥当了。你不说,她和土方法,有时比医院的还灵呢!<br></b><b> 她在烹饪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却丰富无比,也许是长年从事厨房工作的原因,她熟练掌握着一手很好的厨艺。多年的厨房工作,使她的烹饪手艺达到民间高手的程度,可以说,有了她给我们留下的美食味道,现在在市面上已经找不到如此相当的味道了。当我们到外面饭店吃上所谓的美食时,总想到我外婆留给我们的味道,拿来比较似乎总觉得少了哪方面的味觉。<br></b><b>观察她的操作,也没见她有何种技能。最常见的手法就是用手指或者锅铲沾些汤汁,再把佐料增加和减少,就能完成一道道让我们开胃送饭的菜肴了。记得她的刀工也是不错的,在做全鱼和其他菜时,总可以把鱼皮薄薄地剥下来。<br></b><b> 现在她的拿手菜我们还印记在脑子里,回味在味蕾上,什么鸡蓉宴、叉烧、梅藕、酸猪脚、炸茄子、全鱼等等。外婆做的叉烧最好吃,简直无人能比!她做叉烧时,把猪肉切得薄薄片腌好,然后守在锅边,一点一点加水煎煮。我们总是笑她在绣花,谁知吃起来让我们惊讶了。<br></b><b> 在当时食物匮乏之时,她就是这样把对我们的爱倾注在做菜上,把简单的食物做出美味的菜肴,让我们大饱了口福。后来我们都长大成家了,各自有了小家,但我们都盼望着过年过节和每周一次回家的期盼,嘴里惦记着外婆的美味菜肴的品尝。坐下来闲聊时都说:我们煮的菜都没有外婆煮的好吃。<br></b><b> 平时和过年过节时外婆都给我们做上甜酒、酸糟、酸坛、包粽子、做糍巴、包饺子、做粉虫等等。她还自己裁鏠衣服、做布鞋,她太能干了。<br></b><b> 几十年的相濡以沫,让我们亲如一家,不分彼此。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对她也关怀备至。几代人也都承欢她的膝下,逗她开心给她欢乐。<br></b><b> 以至于在她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一家人全心奋力为她伸冤,打了十多年从初级法院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官司,最终为她讨回了公道。<br></b><b> 更在她年老体弱之时,众人全心关爱她;在她病重住院时,轮流值班守护她。让她享受到亲人般的呵护。<br></b><b> 虽然我们没有血缘,但我们今生有缘,是她把我们拉扯成人,最后我们对她养老送终。当她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对我张开嘴喃喃无语时,我知道她是多么不想离去,我也希望她能留下来,继续延长我们的缘分,过着无比欢乐的时光。<br></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虽然我外婆已经离开我们许多年,但她慈祥的笑容,依然在我们的脑海里;她的善良对人的态度,依然在改变我们;她的勤劳能干,依然在鼓励我们不断学习;她的一切,都由我们给她传承、发扬、光大。</b></font></h1> <h1><br></h1> <h1><font color="#39b54a"><b>林世强、男,笔(网、微信)名:老友或者广西南宁气排老友。刚过70个春秋,退休前为广西南宁某科研单位工会干部,在喜欢运动中组织单位职工开展各种运动。<br></b><b>更热爱运动,特别钟情气排球运动,与气排球传入南宁时接触它,在气排球在南宁普及发展中熟悉和提高,无差别会打气排各种球,坚持每天气排球运动。熟悉气排球学习指导。并且是气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裁判。自学各种赛事的组织和编排,有一定组织各项球类比赛活动的能力。<br></b><b>喜爱写作(当然还有其他的喜爱),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意执笔写作与运动和活动有关的叙述、散文、诗歌等,追求亲民、风趣的文风。并自学编制音像作品,已完成60多篇美篇和公众视频号(公众号:广西南宁气排老友、视频号:老友2942)作品。并为父母完成二本自传式书籍。正为父母和家庭制作十余本相册。创作理念:用心品尝生活,用爱书写人生。</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