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康百万

张永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邙山脚下的伊洛河畔,有一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康百万庄园,与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被称为全国三大庄园,与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河南安阳马氏庄园并称为“中原三大官宅”,因慈禧太后的封赐而名扬天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座横跨明、清、民国的庄园,位于巩义市康店镇,别名河洛康家,成为河洛康氏家族的历史见证。在九十年代初期,我曾陪同外地客人到此参观,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时隔30多年,我陪同北京、上海、杭州的知青战友,再次来到康百万庄园,这里已被誉为“豫商家园”,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康百万庄园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布局严谨,既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又不失江南园林的精致细腻。庄园内的大院套小院,院落相连,见证了康氏家族的兴衰荣辱和岁月的沧桑变迀,以庞大的规模、精美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遐迩。</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康百万家族起源于明朝,始祖名康守信,在明洪武年间随其母由山西洪洞来到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康店镇定居。凭智慧与勤劳积累大量土地和店铺,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洗礼,一直富裕了十二代。晚清时期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于次年逃离北京前往西安,1901年返京,路过巩义康店镇时,河南正遭受饥荒,当地财政亏空,知府无力接待。康家挺身而出,承担迎驾重任。慈禧与光绪在康家精心修建的行宫停留一夜,次日临行时,康家当家人康鸿猷捐献100万两白银。慈禧大悦感叹,并赐其为“康百万”的封号,“康百万”成了这个庄园的主人康氏家族的统称,康家的庄园便成了康百万庄园。从此,康百万之名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康家辉煌与财富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康百万庄园有着深厚的家族文化,不仅有代代相传的“康式家训”,还有“留余”思想。从黄河漕运起家到纵横中原,康家形成了崇尚中庸、耕读传家、乐善好施、诚信义利的豫商精神。镇园之宝留余匾也由此成为中华名匾中的瑰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是南宋一个叫留耕道人的座右铭。康家第十五代传人康道平很喜欢这个《四留铭》,便给自己家起了个堂号,叫“留余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查阅了一下资料,方知这块留余匾上写的是 :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时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康家请人给这块匾题字挂在了堂上,以此告诫子孙要留有余地,不将福气用尽,可以还给天地;留有余地,不将禄位享尽,可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将财宝销尽,可以还给百姓;留有余地,不将福分用尽,可以遗留子孙;天地万物都不宜满,事做绝了,没有不後悔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走进康百万庄园,看着康百万的沧桑历史,我们对康家慷慨捐银,开仓济民,财取天下,利予苍生的豫商精神都感叹万分。尤其是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康家后人康子昭变卖田产支援抗日,牺牲在了前线,更是令人敬佩。解放战争期间,这里还曾是解放军唯一的一所女子大学。新中国成立后,还驻进了合作社、学校、政府、信用社、邮电所和卫生院等,“文革”初期,康家的主宅区成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后又改成阶级教育展览馆,无形的保护了庄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走马观花的又重游了一遍康百万,加深了对康百万的印象,虽然富了三个朝代的康家已成为过去,但康家留给我们后人的家族文化和豫商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和敬仰,尤其是那余留的处世之道和思想境界,值得令人深思。</b></p> 谢谢欣赏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