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多年前的一次难忘旅行。我们在古都西安参观过大雁塔、华清池和秦兵马俑后,决定继续北上,想走进黄土高原深处,去体会那片土地的厚重与古朴,去感受那片土地的旷远与苍凉,去重温那片土地的热腾与喧哗。陕北,在我的心目中,从来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名,而是一份久远的心结,一绪蚀骨的情怀,一种执着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黄帝陵</b></p><p class="ql-block"> 汽车离开西安不久,便进入到延安市南部的黄陵县境内。对于一直生活在锦绣天府的我来说,陕北的荒凉令人触目惊心。这里没有青山依依,没有流水潺潺,只有一座座草木稀疏的土塬,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沟壑,让人感觉到岁月的久远。然而,正是这片厚重苍黄的土地,滋生了炎黄子孙,繁衍了华夏文明,让一个古老民族跨过历史的长河,屹立于世界的东方。</p><p class="ql-block"> 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到了黄陵县自然要去拜谒黄帝陵。中国远古有五帝,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黄帝位列五帝之首,是华夏的第一古帝,被尊祀为 “人文初祖”。《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据传,黄帝诞生于农历三月初三,即上巳节,是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中国民间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想必便是其出处。关于黄帝的出生有许多传说:传说一,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传说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而后怀孕生下了黄帝;传说二,约在公元前4800多年前,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国,君主名少典,为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少典有两位夫人,一为任姒,一为附宝。黄帝便是少典与附宝之子。这一说法得到许多民间机构认可。传说三,黄帝生于今山东省曲阜市附近。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 ,而“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即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远古传说云遮雾罩、扑朔迷离,以为史实,却似神话,二者融为一体,为那段久远的历史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位于县城北面。汽车驶出西延高速公路,沿轩辕大道前行,不久即见一脉青山横亘眼前,山势突兀、林木葱茏,这便是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桥山又名子午岭,由北而南纵贯黄土高原,是陕北的生态屏障。传说轩辕黄帝氏族部落就起源于子午岭。山前环绕着一条河流,名沮河,又名祖河,河水清澈,缓缓流淌,于陵前汇积成一个湖泊,倒映着青葱山色、倒映着满天流云,滋润出一方块难得的风水宝地。难怪黄帝会把自己的陵寝选择在这里,难怪中华民族能子嗣绵延、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走过横卧在沮河上的轩辕桥,便进入到黄帝陵风景区。黄帝陵景区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位于山麓,为轩辕庙,是近年来新建成的;另一部分位于山巅,为黄帝陵,多为历史遗迹。我们沿着平整的石阶上行,进入到轩辕庙内。迎面是一片苍翠的古柏,蓊蓊郁郁,虬曲苍劲。左边一棵古柏昂然独立,引人注目。它躯干粗壮,虬枝盘曲,冠盖蔽空,似凌风而舞,又似仰天长啸。古柏前立着一碑,上书“黄帝手植柏”五字。相传这棵柏树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有五千多年树龄。</span>在漫长的岁月中,这棵古柏见证了历史变迁,看尽了朝代兴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享有世界柏树之父、中华名木之首、中华第一柏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穿过柏树林,上十余级台阶,是一个宽大的广场。广场正面为轩辕殿,两侧摆放着黑色牛鼎,外围插满黄色旗幡。整个广场看上去庄严、肃穆、大气。这里是开展重大祭祀活动的地方。据史书记载,黄帝陵祭祀活动始于汉武帝时期。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亲率十八万大军北巡朔方返回途中,专程至桥山黄帝陵祭祀,并下令修筑祭台,开启了帝王亲自祭奠黄帝陵的祭祀传统。此后的唐、宋、元、明、清历代均延续了这一制度,将黄帝陵祭祀列为国家最高规格的礼仪活动,形成了贯穿两千余年的文化现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夕,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都要联合举办黄帝陵祭祀活动,活动以“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为内核,成为弘扬中华文明、连接全球华人的重要文化纽带。</p> <p class="ql-block"> 轩辕殿是黄帝陵最宏大的建筑,又名黄帝陵祭祀大殿,檐下“轩辕殿”三字为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题写。大殿由青石建成,汉代风格。走进大殿,内堂空阔,四周通透,三十六根圆型石柱支撑起一方硕大的屋顶,屋顶中央开一大形圆孔,阳光从圆孔照射进来,使整个大殿光彩煜煜、通透明亮。地面由青、红、白、黑、黄五种石材铺成,隐喻“五色土”,象征黄帝恩泽的神州大地。大殿正面立着一方石碑,石碑上为黄帝的浮雕像,像前摆放着松枝、花篮及各种祭品。黄帝头戴峨冠,身着长袍,侧身扭头,似歌似舞,栩栩如生。轩辕殿外方内圆,形象地反映出“天圆地方”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离开轩辕殿,继续前行,来到桥山之巅。这里游客稀少,幽寂清静。迎面是一座碑亭,亭中立着一石碑,碑文“黄帝陵”为郭沫若题写。亭外又有一碑,刻着“桥山龙驭”。绕过碑亭,只见茂密的柏树林中,一堆黄土被青砖砌成的垣墙围了起来。土堆上青草纷披、杂树丛生,这就是黄帝陵。这座陵墓立在这里几千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曾来此祭奠拜谒,亦不知有多少黎民百姓来此祈福求安。相传黄帝陵葬的并非黄帝骸骨,而是其衣冠冢。《汉书•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询问:“黄帝何以有陵墓?”答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这便是黄帝陵为衣冠冢的历史依据。</p><p class="ql-block"> 参观黄帝陵,能见到许多名人的题字、题词,这些题字、题词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值得欣赏。孙中山题:“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文字刚健,有如碑贴。邓小平题:“炎黄子孙”,笔法飘逸洒脱,不拘格式。郭沫若题:“黄帝陵”,字迹细线轻盈、粗线浑厚,兼具古拙与现代感。蒋中正题:“黄帝陵”,方笔运用突出棱角,线条刚直如欧楷风格。所谓字如其人,欣赏这些题字、题词,一个个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