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王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是用来纪念古代水利大家李冰父子的庙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部分。据《山海经》和《史记》所述,约四千年前的岷江洪水肆虐,大禹带领人民从岷江铁豹岭开始了治水的征程,逐渐平息了洪水的怒吼。而都江堰的最终完善,是在秦灭古蜀后,由蜀郡郡守李冰完成的。从此“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的美誉也从关中平原转移到四川盆地。</p><p class="ql-block"> — 题记</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wiieuu" target="_blank">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枢纽(二)</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川西锁钥,西关,松茂古道入口</span></p> <p class="ql-block">▽松茂古道也叫茶马古道,在古代是成都平原通往阿坝藏羌地区的唯一通道,是古南方丝绸之路“冉駹道”的一条支线,著名的通往尼泊尔和印度的“麝香之路”,也是川中盆地连接西部高原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松茂古道不仅是一条商贸和行人的重要通道,也是人们了解和纪念李冰治水成就的重要场所——二王庙的必经之路。这种地理位置的安排,使得二王庙成为了松茂古道上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松茂古道从都江堰经汶川、茂县到松潘,长约700里,是我国西南重要的茶马古道之一。它不只有交通史、经济史上的意义,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原为望帝祠,初建于东汉,是为了纪念古蜀王杜宇而建。那时都江堰只有“望帝祠”,并没有二王庙。到齐明帝时,益州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县(如今的成都市郫都区)。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伟功德,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为二王庙。二王庙俯瞰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远近风光十分绮丽,故有“玉垒仙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在都江堰城西一公里。这座古庙依山而建,背有群峰高耸,前有古堰横陈,上有白沙邮,下有玉垒关和离堆峡口。这里古木苍翠,画角流丹,</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5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整个建筑布局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在纵横方向上依山就势,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转,而又主次分明,负山面水,极为幽静。 </p><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让四川地理标志之一的二王庙,遭受了触目惊心的损毁,留下令人扼腕的遗憾。三年重建,缔造奇迹。二王庙也迎来了重生,重新矗立于巴蜀大地。 2011年4月21日,二王庙在大地震三年后首次向世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著名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依山而建,重重殿宇,层层迭落,布置精巧紧凑。庙脚下设东、西山门。沿石阶进门,靠正南侧立一照壁,上绘有清光绪时期都江堰流域图。往上为灵官楼,清时题写的二王庙匾额挂于楼上。进楼门上数十石阶,有三官殿立于山墙之上。</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建筑群最突出的风格是不强调中轴对称。庙宇完全依照自然地理环境,上下重叠交错建设,建筑上下高差达50米左右,形成庙台叠起、曲廊连环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的建筑群屋顶虽为歇山式结构,但大殿屋顶却采用了双脊天沟的设计,屋顶被分为前后双脊,中部形成排水天沟,整个屋顶从侧面看,呈“M”形状。这一设计,使大殿与整个建筑组群和谐统一,与玉垒山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东苑~二王庙分东、西两苑,东苑为园林区,西苑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主殿是庙内一座重廊环绕的四合院式建筑,正中平台上是纪念李冰父子的两座大殿。高低错落,朱檐飞阁。</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进门有左右两个门楼:一边门楼题为“玉垒仙都”,一边门楼题为“金堤重镇”。“玉垒仙都”表明这里风景优美,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金堤重镇”则应该是语含双关:既指都江堰也指二王庙中的诸位神仙。</p> <p class="ql-block">▽三官殿为木穿斗结构建筑,具有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殿顶为歇山顶,飞檐翘角,装饰精美,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作为二王庙的一部分,三官殿见证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变迁和人们对李冰父子的崇敬之情。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庙内观澜亭下,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一则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灌县知县胡圻依据历代都江堰治水经验编成的《三字经》,文曰:“六字传,千秋鉴。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笼编密,石装健。砌角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遵旧制,复古埝。”另一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府知文焕对原《三字经》作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内容是:“深掏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后人总结的治水《八字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具湾截角,逢正抽心”被认为是饱含哲理的治水真谛,至今广为传颂。</p> <p class="ql-block">作为二王庙的一部分,三官殿见证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变迁和人们对李冰父子的崇敬之情。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自三官殿、观澜亭前向左登几十级台阶,到达灵官殿前侧。灵官殿北侧有“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八字。这八字既体现出修建都江堰的原理,又符合二王庙的修建原理。二王庙的治水格言不仅成为一景,而且具有向游览者进行古代水利知识科普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6日都会举行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庙会活动。二王庙是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是清代重建的。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p> <p class="ql-block">字库塔,也称字库、惜字塔、焚字炉、敬字亭等,是古时焚烧字纸的塔式建筑,通常建在县衙官署、书院庙宇、道路桥梁、集市街口的附近。古人认为文字神圣而崇高,字纸(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应随意丢弃,哪怕废纸也应洗净焚化。</p> <p class="ql-block">位于二王庙大殿两侧的字库塔,据分嵌于塔上的记事碑可知,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塔为楼阁式六方体三层建筑,高约7米有余,飞檐挑角,做工精美。</p> <p class="ql-block">向西沿石阶又过一山门,为一长方形坝,坝南又立一大照壁,上绘有都江堰渠道一览图。与照壁相对,有数十陡壁石阶,两侧立石狮一对。沿石阶而上,有戏楼一幢,上有冯玉祥题写的二王庙匾额。整个庙宇建筑面积共六千多平方米。远看,层层楼阁掩映在绿荫雾裹、烟飞云绕的半壁山上;从山脚迤逦而上,穿越梯楼亭殿,曲折幽深,移步换景,使人有如登仙阁之感。</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中的太极殿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太极殿位于二王庙内,是庙宇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殿以其独特的道教文化氛围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著称。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p><p class="ql-block">二王庙的创建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太极殿作为庙宇的一部分,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二王庙曾多次因战乱或自然灾害而损毁,太极殿也未能幸免。清末民初,二王庙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太极殿得以恢复。太极殿作为供奉太上老君的庙宇,是道教文化在都江堰地区的重要体现。太上老君作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其教义和思想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太极殿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精美的木雕、石刻和彩绘,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追求。</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建。 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十四年(1925)遭火灾焚毁后住持李云岩募资重;从乐楼(正山门)起,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内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杨二;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妇;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龙、白虎两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灵官殿上下层,上祀灵官殿的上下层分别祭祀不同的神灵,上层为王灵官,下层为太白金星。这种分层的祭祀结构体现了道教对于不同神灵的崇拜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庙损毁严重,庙门残缺不全,地上是残砖断瓦,建筑群内的多个大殿坍塌。二王庙抢救保护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确定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8家单位对二王庙古建筑群进行技术支援。震后不到50天,投资1.1亿元的灾后文物重建1号工程——二王庙维修保护工程启动。</p> <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二王庙维修保护工程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2011年4月21日,二王庙正式整体对外开放。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获得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新中国成立以来,此项殊荣仅授予过布达拉宫和二王庙。</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修复工程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等奖项。这期间同属都江堰道教协会的,青城山道家各处宫观也恢复重建竣工。据这里道家自己讲,现在清城山的规模和庙宇气派,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p> <p class="ql-block">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巧妙利用了岷江的天然地形、河水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季节性变化规律,与成都平原内的灌溉系统相互协调、联合运行,真正起到了“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的目的,也充分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在精密的观测与详细调查基础之上的科学之举,是乘势利导、巧借天工的杰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