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读书会(第28期) 李琳之谈陶寺古人的来龙去脉

米文俊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天朗气清,追思之情草长莺飞。慎终追远,开启与先民的对话,用读书交流为溯古怀人打开新的通道。4月5日上午,滋味读书会(第28期)读书活动在陶寺遗址博物馆观影厅盛大举办, 李琳之教授讲授《陶寺古人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李教授秉承史书典籍研读和田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历史研究观念,应用“四重证据法”,穿越时空的重重迷雾,探寻陶寺先民的生活图景,触摸历史的温热脉络。</p> <p class="ql-block">  本期讲授:李琳之</p> <p class="ql-block">  本期主持:高建录</p> <p class="ql-block">  统筹制作:米文俊 阎江波</p> <p class="ql-block">  本期校对:张石成 张晋芳 刘海霞</p> <p class="ql-block">  本期摄影:马二保 </p> <p class="ql-block">  指导单位:中共襄汾县委宣传部</p><p class="ql-block"> 襄汾县文化和旅游局</p> <p class="ql-block">  主办单位:襄汾县三晋文化研究会</p><p class="ql-block"> 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p> <p class="ql-block">  【<b>主持人</b>】尊敬的李之炜部长、李琳之教授、各位领导、各位书友:大家上午好!</p> <p class="ql-block">  “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不负卿”,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的是滋味读书会第28期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是由中共襄汾县委宣传部、襄汾县文化和旅游局指导,襄汾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共同举办的。</p> <p class="ql-block">  出席今天读书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襄汾县委常委、宣传部李之炜部长,来自北京的李琳之教授,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耀辉教授,县委宣传部杨海霞副部长,襄汾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负责人成丽霞,临汾广播电视台《临汾周刊》总编辑、临汾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崔海昀。</p> <p class="ql-block">  参加今天读书活动的有:滋味读书会包括新城镇社区分会的书友,县宣传文化系统包括陶寺遗址博物馆的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来自临汾、赵康、永固、陶寺等地的读书爱好者以及媒体记者。几家自媒体平台进行现场直播。可以说是群贤毕至、胜友如云,欢迎和感谢各位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读书活动有三个特色:一是领导非常重视。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二是活动正值第28个世界读书日和第四届阅读大会前夕举行。三是在陶寺遗址博物馆讲陶寺事,场地和主讲人都很给力。所以说,这次读书活动有价值、有滋味、也很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读书活动有八项议程,下面逐项进行。</p> <p class="ql-block">  第一项:成丽霞局长致辞。成局长代表陶寺遗址博物馆全体员工对李琳之教授的莅临讲授表示了欢迎和感谢,也感谢“滋味读书会”走进陶寺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第二项:李之炜部长讲话。李部长表达了对专家学者和各位文友的热烈欢迎,希望“滋味读书会”为增强文化自信继续努力,将我县这一全民阅读的响亮品牌继续做大,希望文友们在深刻感受文化根脉的延续与创新的同时,为提升陶寺遗址的全国影响力作出积极的贡献! </p> <p class="ql-block">  第三项:李琳之教授为陶寺遗址博物馆赠送个人著作:“考古改写中国史系列新书”。</p> <p class="ql-block">  米文俊副会长代表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向陶寺遗址博物馆捐赠新近出版的《帝尧传说在襄汾》。</p> <p class="ql-block">  第四项: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为李琳之教授赠送文创剪纸产品;</p> <p class="ql-block">  李铁柱副会长和张石成副会长代表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向李琳之教授赠送李铁柱所书“当代史哲”墨宝,致敬他溯源华夏上古历史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第五项:由李琳之教授讲授《陶寺古人的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  李琳之,本名李琳,1967年生,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山西大学特聘教授,山西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炎黄文化论坛组委会副主任。著作15部,获奖多多。代表作有“史前中国四部曲”:《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晚夏殷商八百年》《何以华夏》;“考古改写中国史三部曲”:《史无记载:考古发现的中国史》《返璞归真:考古纠错的中国史》《传说有据:考古证实的中国史》等。</p> <p class="ql-block">  下面就把时间交给李琳之教授。</p> <p class="ql-block">  【<b>讲授人</b>】大家好,今天我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和大家交流:陶寺古城的崛起和废弃、陶寺遗址和最早中国、陶寺遗址和尧都、陶寺早期人来自哪里、山东龙山人为什么要迁徙陶寺、山东龙山人迁徙到陶寺的路线、陶寺早期和统治者有不一样的族源、石峁人于距今4000年左右南下灭了陶寺、陶寺遗址于公元前1900年遭遇废弃、陶寺古人去了哪里?</p> <p class="ql-block">  现在重点和大家分享陶寺遗址和最早中国关系的问题。我认为,讲最早中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必须是以“地中”为指导思想建立的国家,二是必须是在华夏族群所活动的中原所建立的国家,三是必须在时间上是最早。就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只有陶寺遗址符合这个要求,虽然陶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古国阶段。至于二里头遗址,它比陶寺迟了500年,已经进入到更高级的王国阶段,属于幼儿时期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  关于陶寺遗址就是曾经的尧都这一问题。我认为,不能以陶寺遗址没有出土大家公认的文字,就断然否定它的尧都性质。因为从文献记载、当地民间传说、当地人文遗迹和考古成果四重证据连证的情况看,陶寺遗址早期就是曾经的尧都,不管是时间、地点,还是遗址的文化内涵,四重证据都达到了高度的契合,是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p> <p class="ql-block">  【<b>主持人</b>】谢谢李琳之教授的精彩讲授!按照惯例,下面进行第六项,书友交流提问环节。</p> <p class="ql-block">  【<b>张石成</b>】李教授用独特的视角科学的方法对远古的传说、文献记载、现代科学考古成果和自然界气候河流的变化变迁历史等综合分析,清晰准确勾绘出陶寺人的来龙去脉,研究成果独树一帜令人信服。李教授,你好!在“陶寺古人去了哪里”的章节,你讲到“一部分人留在本地,建立了唐国”。我有个问题请你解惑。即:社会上有“唐国九说”,即“太原说”、“翼城说”、“汾、浍说”、“永安说”、“虞城说”……加上“陶寺说”,成为“唐国十说”,那么史学界主流或认可的说法是哪个?唐国的地望及疆界在哪?谢谢!</p> <p class="ql-block">  【<b>讲授人</b>】你好!唐国在哪里?说法虽多,但大部分的依据是仅凭传说或文献记载的一句话,缺少考古成果的支持。也有一些地方文人的自己片面看法,不足为信。更有考古已否定,但为了利益而仍坚持宣传的。如我省某市,考古已证明绝不会是唐国,但依然在报纸宣传。唐国地望同时符合传说、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支持的只有陶寺。唐国不大,疆土范围不会超过临汾盆地。</p> <p class="ql-block">  【<b>崔海昀</b>】李琳之教授以宽阔的视野、丰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打开了远古陶寺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让我们了解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只是贤良禅让、田园牧歌,还有血淋淋的战争和杀戮。李教授的讲授,让我们更好地追根溯源,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何处去?</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陶寺人,要以科学的态度,沿着历史的河流溯源而上,探寻历史的真实,延续与创新陶寺文明的根脉。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在现在民俗与社会生活中找寻祖先一脉相传的精神内核,以书为媒、以史为鉴,跨越时空与历史与未来对话。</p> <p class="ql-block">  【<b>李怀吉</b>】李琳之教授多年来深耕陶寺文化,深入挖掘陶寺文化的历史价值,撰写了大量的有关陶寺文化的著作,为弘扬和传播陶寺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李教授择取了大量的考古资料,以开阔的眼光,从科学的视角,演绎展示了陶寺古人的来龙去脉,给我们描画了一幅陶寺古人生存、迁徒和发展的生动图景。</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想向李教授提出自己的一点疑惑:即“尧禅让帝位给舜”的可信度。</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禅让”逆违人性,违背逻辑常识。人的向私性、自利性数千年来从未有一丝改变。尧之前的权力传递是家族血缘式,商周及秦之后亦完全如此,独尧与舜之间是“禅让”,可信乎?所谓“禅让”,完全是儒家的意淫。究其缘由,是以颂扬统治者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对口口相传的远古帝王尧舜禹的过度美化包装,通过“禅让制”,夏商周统治者就可以为自身政权赋予道德正当性。</p> <p class="ql-block">  不同于《史记》的《竹书纪年》另有颠覆性记载:舜囚尧并夺权,禹流放舜的儿子商均建立夏朝。这与儒家叙事完全不同。</p> <p class="ql-block">  一点疑惑,请批评之。</p> <p class="ql-block">  【<b>尚会强</b>】李老师视野开阔,笔耕不辍,以考古成果为据,著成一家之言,是一个天下必不可少之人。今天他为我们讲述了陶寺古人的历史,让我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多年来,他行走八荒,实地考察了许多遗址,在梳理考古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上古历史的独到认识。他又善于著述,笔力雄厚,大作迭出,让人十分钦佩。今后,要更多地向他学习,学习他的锲而不舍,更学习他行万里路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b>肖辰宇</b>】我是陶寺乡的宣传委员,今天李教授的讲授犹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探索陶寺文明的大门,让我对陶寺古人及其所代表的文明,有了全新的深刻的认识。李教授在讲授时所说,尧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代称,让我醍醐灌顶,一通百通,之前的一些疑惑迎刃而解。李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述,通过举例,提出关于“元中国”时代这一观点,引导我们关注。结合考古成果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这种开放性的思维启示我们,历史研究须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在质疑中追寻真相。陶寺古人虽然早已淹没于黄土之下,但他们的智慧与困境仍在当代文明进程中回响。这次聆听让我体会到,对于古文化的学习不仅是发掘过去,更是为了未来寻找参照,当我们在陶寺观象台的日影中看到历法的起源,在龙盘上解读信仰的密码,在宫殿废墟中反思权力的兴衰,便更能理解中华文明的韧性,源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创新的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应当以陶寺为起点,在古今对话中续写文明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b>高占斌</b>】赠李琳之先生嵌名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望崇山人去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琳闻陶寺喜来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陶寺吟(七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出崇山草木荣,启封陶寺世人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击来石罄和声远,悟却朱书文脉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残壁尽藏龙印记,危台高耸史嵌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若非以此作推断,最早中华谁证明?!</p> <p class="ql-block">  【<b>石耀辉</b>】春意盎然,书香弥漫。应邀参加在陶寺遗址博物馆举办的第28期“滋味读书会”,山西大学特聘教授、临汾地域文化通览学术指导李琳之先生以《陶寺古人的来龙去脉》为题进行了精彩分享。</p> <p class="ql-block">  陶寺遗址与良渚、石峁、二里头三大遗址相比,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它与帝尧近乎完美的高度契合性,而其他三个不知主人是谁。</p> <p class="ql-block">  在两个小时的讲授中,李教授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语言,系统地解读了陶寺古人的来龙去脉,阐述了陶寺文化的研究成果和文化根脉的延续与创新。他是襄汾几百年一遇的天才人物;襄汾之所以文化厚重、人才辈出,读书会之所以办得好,在于襄汾其独特的文曲星位置和对唐尧遗风的传承。今天的活动更是以书为媒、以史为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p> <p class="ql-block">  【<b>杨华中</b>】我想以《陶寺文明探索:从困惑到领悟》为题,和大家谈谈我的感受。每当听闻人们谈及陶寺文明,或是目睹陶寺遗址博物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我内心总会涌起深深的震撼。这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遗迹与遗物,让我真切领略到帝尧先祖的丰功伟绩。然而,长久以来,陶寺古人究竟从何处迁徙而来,又因何走向消逝,始终是我心中未解的谜团,令我深感困惑。</p> <p class="ql-block">  有幸聆听李琳之老师的《陶寺古人的来龙去脉》讲授后,我对陶寺文明的认知实现了质的飞跃。从陶寺古城的崛起与衰落,到陶寺遗址与 “最早中国” 概念的紧密联系,再到陶寺遗址作为尧都的诸多论证,我都获得了更为理性、系统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作为陶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更应将这份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在自己的岗位上,既要脚踏实地,又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观念、新方法,拓展视野与格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书写出别样的人生篇章 ,让陶寺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b>赵庆海</b>】虽然我和李琳之老师是第一次见面,但一点也不陌生,三晋文化研究会公众号经常能看到李老师的论述与作品,群里能看到李老师声情并茂的小视频。早在几年前我刚加入三晋文化研究会时就有幸拜读了李老师的《元中国时代》《何以华夏》等作品,虽然对李老师的一些观点似懂非懂,但是内心觉得李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对几千年的事情梳理得那么有条不紊,对于一些说法竟敢纠错,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点很了不起。所以,只要群里有李老师发布的微信、论点,必然细读点赞。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讲授让我更是听入了神,对家乡的远古文化有理有据、有声有色,乡音缭绕、扣人心弦。知道了陶寺古人来源于山东龙山、知道了陶寺古人去了哪里,知道了“陶唐氏”的来由,最新鲜的一个说法,就是说我们襄汾就占着北斗七星中“文曲星”的方位,这使我脑洞大开,倍感新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赞琳之老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琳之说史论点真,声情并茂是乡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来龙去脉调理顺,古话今说见精髓。</p> <p class="ql-block">  【<b>刘海霞</b>】听了李教授的精彩讲授,才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埋藏着这么大的秘密,经历过这么曲折多变的时期。而文明的进程就是在这种前赴后继的更迭中不断淘洗和创新。</p> <p class="ql-block">  李教授不遗余力地挖掘历史真相,用一部部鸿篇巨制,把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大家。我非常赞叹这种行走式的写作方式。这是一种带着使命感的创作,这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更是一种全身心的无怨无悔的投入。所以说,您的文字都是在荒野地里蹚出来的,从历史的缝隙中撬出来的。您写的每个字都是汗水的凝结,每句话都是用脚步在丈量,每段话都带着时间的温度,每篇文章都在揭示历史的真相,让我们更接近和触摸到古人真实的样子。感谢李教授为我们提供的这么丰厚的精神滋养,也帮助我们树立了个人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b>张晋芳</b>】阳光明媚的春日,聆听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李琳之教授娓娓道来《陶寺古人的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  讲授中,李教授通过许多实地考察拍摄、收集的图片、详细的文字资料,旁征博引,从整体上多角度分析陶寺古国和陶寺先人的足迹所蕴含的本质、文化等,使我对陶寺遗址、陶寺古人的认识有了深化和拓展,更加全方位理解了陶寺遗址的历史价值、深刻内涵与意义,明白了历史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解释与评价,需要客观全面,用历史的眼光观察探究。</p> <p class="ql-block">  交流研讨时,书友们谈收获、提疑问,与李教授积极互动,越来越多的知识聚拢起来,感到认知都提升了一个档次。李教授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待历史的缜密态度与综合解析能力,激发着人们的家乡情与本土自豪感,不觉更加珍爱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b>张国新</b>】</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丁陶史家李琳之,</p><p class="ql-block"> 陶寺文化陶博讲。</p><p class="ql-block"> 虽未亲听亦体悟,</p><p class="ql-block"> 文脉根深千年望。</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自古毓秀钟灵地,</p><p class="ql-block"> 金襄陵并银太平。</p><p class="ql-block"> 最初中国在襄汾,</p><p class="ql-block"> 帝尧圣德万载扬。</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三晋文化研究会,</p><p class="ql-block"> 滋味读书嚼越香。</p><p class="ql-block"> 会员凝思故乡情,</p><p class="ql-block"> 辈出贤良业正昌。</p> <p class="ql-block">  【<b>米文俊</b>】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滋味读书会邀请到“当代史哲”李琳之教授,在一个特别的地方——陶寺遗址博物馆,讲述了一群特别的人——陶寺古人的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  李教授曾以四维的立体式论证方式,将考古基础、人文传说、文献记载,还有他多年来躬行于华夏大地的现实考察结果相结合,编篡了15本中国上古史著作,其观点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李教授是位哲学家,今天,他引领故土乡人穿越时空隧道,用哲学思维回答了我们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之前,我们不论情感上多么希望尧帝是出生于陶寺这片土地,在聆听了李教授的讲述之后,则重新建构起尧与陶寺之间客观的相互关系。</p> <p class="ql-block">  历史就应该这样被不断刷新,不断纠错,人们才能更加正确地认知他。</p> <p class="ql-block">  【<b>胡艳玲</b>】4月5日,滋味读书会第28期在陶寺遗址博物馆举行。特邀李琳之教授以《陶寺古人的来龙去脉》为题,认真详实的进行了讲解。李教授从时间、空间、考古证据链条等方面,印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帝尧之都,最初中国”。李教授详细解析了陶寺遗址与石峁、二里头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遗址的文化差异。</p> <p class="ql-block">  陶寺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标识。我们跟随着李教授的讲解,回到了那个远古时代,宫殿、都城、观象台呈现在我们面前,看到了远古大迁徙,看到了陶寺古城的兴盛衰败。通过一行行古文字,一件件古石器,各种鼓、玉器、彩绘木器、骨剑骨椎,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是何等的睿智伟大!</p> <p class="ql-block">  【<b>阎江波</b>】李教授从逻辑分析的角度,带领我们循着尧部族的足迹,从山东大汶口到山西陶寺,从石峁到二里头,从陶寺兴衰到唐国遗迹,共赴了这段古文明的传播之旅,历史流向在脑海里渐渐清晰,我们拓宽了对陶寺和其他地域关系的新视角,也一定程度上学习了李教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史方法,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重视“实地调查”,用脚步丈量知识的边界,用实践完善自己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b>杜玉柱</b>】我认真的看了微信里转发的滋味读书会(第28期)活动,本想给点个赞算了,可总感到不尽意。</p> <p class="ql-block">  看了这次活动,不仅仅是文字简练,视频清晰,更重要的是主讲人选得好,地址选得好,联办单位多,听讲人员不仅人数多而且档次高。大家能在假期做到这一点,确实很不容易!这次活动规格高,规模大,效果好,您的确付出了心血。我再次为您点赞!虽然未能到场聆听,但每每在微信上分享,很是欣慰!</p> <p class="ql-block">  【<b>赵生林</b>】通过直播聆听,让我了解到陶寺古人是先夏族部落,而尧是山东的氏族部落,迁徙分布在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李教授考证了尧部族从山东因黄河泛滥水灾迁徙到陶寺,与本地先夏人发了战争、融合。从圭尺、观象台知道了陶寺古人测天时、制定历法与二十四节气;从观象台、圭尺、陶器、玉器等文物中也可以看出陶寺古人勤劳伟大的创造精神。尧部族种植五谷,驯化牲畜,形成最早的农耕文明与国家行政雏形体系,称为最早中国。先生行万里路,注重实地文物、墓葬的考证,对古人的历史文献提出质疑,这源于他巨大的历史自觉,坚定的文化信仰,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科学缜密的逻辑推理,把陶寺古国放在更大时空中去论证,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真相。</p> <p class="ql-block">  【<b>主持人</b>】感谢大家的发言!</p> <p class="ql-block">  陶寺馆中寻古韵,读书会上品书香。我与李琳之教授是挚友,自认识十多年来,情谊厚重,诚如古文所言:“一旦相遇,即成神交”。我对他充满敬意,敬佩他的为人,敬佩他的才华,敬佩他的著作等身。</p> <p class="ql-block">  他是山西大学哲学系毕业的硕士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毅然辞去公职,经过打拼,成为一名成功的书商,十多年前,他又中年变法华丽转身,成了学者、教授。他特立独行,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文字犀利,用独有的“四重证据法”在远古史研究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取得重大成就,成为文史大家。</p> <p class="ql-block">  著名哲学家郭贵春称他的著作是“重新关照华夏文明源头的坐标”。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赞他“开拓了中国古史研究的新方法、新领域”、“弥补了《史记》的不足”。</p> <p class="ql-block">  10年前,他愤而写下的几篇关于山西的时论性文章,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总传阅量突破数千万人次。其《山西笔记》引领了山西省2019年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p> <p class="ql-block">  除了翻阅、梳理大量相关古籍和考古论文、著作外,他几乎跑遍了书中重点提到的所有考古学遗址遗迹。他的书是写出来的,更是跑出来的。十年来,我与石耀辉教授、王海龙校长就陪同他跑过十多个省份,数百个博物馆、遗址遗迹,行程十万里。</p> <p class="ql-block">  我的书桌上,一直整齐地摆放着他的所有著作,煌煌600余万字,近一米高,厚重深邃,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  刚才他以专业、深刻、形象的讲授,从陶寺古城的崛起和废弃到陶寺遗址和尧都,从陶寺早期人来自哪里,到陶寺古人去了哪里,从10个方面,40余个页面,让我们知道了陶寺古人的来龙去脉,知道了我们来自哪里,知道了这里就是帝尧之都、最初中国,知道了脚下的这片土地,帝尧曾经建都立国,协和万邦,演出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大剧。</p> <p class="ql-block">  今天交流发言的几位书友,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和认识,谈了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提出问题与李琳之教授互动,丰富和深化了本次读书活动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真是:“李琳之论述陶寺事,道尽古人前世;众书友同临读书会,悟通岁月今生”。</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滋味读书会活动圆满结束,再次谢谢李琳之教授,谢谢参加本次读书活动的各位!</p><p class="ql-block"> 随后进行第七项:合影。第八项:参观陶寺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后,李琳之教授签写了留言:祝福陶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