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普济桥

秀秀

<p class="ql-block">原平普济桥,曾名南石桥,俗称南桥,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北20千米的崞阳镇南门外。</p><p class="ql-block">建造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p><p class="ql-block">原平普济桥为敞肩石砌拱桥,南北走向,主桥全长30米,宽8米,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券楣有石刻浮雕,内容为避水兽头及人物故事,共16篇。</p> <p class="ql-block">普济桥位于崞阳镇南,始建于金泰和三年,明清多次重修,主体结构应为金代原物。该桥与赵州桥结构大体相同,为少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桥身券口均有精美的浮雕装饰,应为清代增补。桥面望柱雕有佛手,恰似祈祷的信徒,较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高亮赶水”传说与地理象征‌</p><p class="ql-block">普济桥与北京地区“高亮赶水”的传说存在文化关联,该传说以水为核心,融合了北京地理、明代建城历史及燕山周边地名等元素。虽普济桥实际位于滹沱河流域的山西崞阳镇,但其金代建造背景与卢沟桥同为燕赵水利文明的象征,体现了古代桥梁在区域文化中的纽带作用。</p><p class="ql-block">‌道光年间的倒塌与民众重建‌</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年(1830年),普济桥因年久失修突然崩塌,导致南北交通中断。崞县民众自发募捐,短时间内筹集万金,历时一年完成重建。新桥加固增高,沿用原桥石材,展现了民间协作力量与传统工匠技艺的传承。</p><p class="ql-block">‌慈禧西逃途经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携光绪帝仓皇西逃,于9月5日经崞县普济桥暂驻。桥头百姓目睹皇家车队经过,这一事件成为普济桥承载近代动荡历史的标志性片段。</p><p class="ql-block">‌其他延伸故事与价值‌</p><p class="ql-block">‌雕刻中的金代社会图景‌:桥身石刻包含“征战图”“守城图”“垂钓图”等,生动反映了金代军事、生活与宗教风貌。</p><p class="ql-block">‌明清交通枢纽地位‌:崞阳镇作为晋北要冲,普济桥是商旅往来必经之路,桥面车辙痕迹印证了其历史交通价值。</p> <p class="ql-block">山西朱氏牌楼,亦被称为朱氏石坊,坐落于原平市城西14公里的阳武村。这座牌楼是为纪念朱氏的节孝事迹而由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武坊畴所修建的。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更是建筑艺术与节孝文化的完美结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