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吴王墓在吴山镇的东南角。</p><p class="ql-block"> 在镇上穿街过巷,我们来到了小镇东南角的外围。午后的镇外,显得有些安谧,农家茅舍前卧着的看家狗,在秋日的阳光下,也显得有些慵恹,看我们走过,只是象征性的吠了两下,大约来祭拜吴王墓的游人们已使农家的这些看家狗见怪不惊了。</p><p class="ql-block"> 走过七弯八拐的小道,便见一湾小溪,溪边玉立的柳树随风摇曳,显出几分婀娜多姿妆,似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境。穿过这些柳丛,一条新修的土路,便豁然展现在眼前,路的两边新植着青松翠柏。循着这条路向前走,便会看见广袤的田野上,兀立着一座小山似的土堆,土堆前立有一牌楼,几对动物石雕位列两旁,一个硕大的石雕焚香炉后面,耸立着一块巨大的墓碑,上面镌刻着四个大字一一吴王之墓。</p><p class="ql-block"> 吴王是何许人也?一般的合肥市民,恐怕并不是太清楚,吴王的名头和包拯、李鸿章这类合肥历史名人相比,应该说是有过之的。也许是历史久远的缘故,人们对它的了解反而有些怠慢和陌生了,要不然,吴王遗踪早就应该成为我们合肥的一大景点了。</p><p class="ql-block"> 读着墓碑上的铭文,我们的眼前闪现着一幅幅历史定格的画面一一</p><p class="ql-block"> 在唐朝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新崛起的藩镇,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实力,展开了割剧和兼并的混战,形成了历史上所谓五代十国大分裂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这十国中有一吴国国王,就是合肥人杨行密。他出身草莽,性格强悍,有次被捕押至公堂审问时,庐州刺史看他的相貌奇伟,力大过人,遂释放招为州兵。后来,他趁机杀了军吏,自封为八营首领,起兵攻下庐州,仼庐州剌吏,以庐州为根据地,纵横于江淮之间,并攻占扬州,为淮南节度使,占有淮河以南,长江以东的三十余州地盘。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杨行密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国都南京。</p><p class="ql-block"> 杨行密只活到54岁,死后由他的儿子杨渥继位。吴王死后葬于吴山,吴山本无山,只是因吴王那小山样的坟墓而得名。传说合肥市内百花井地名,就是因吴王的女儿百花公主在此居住,留下的一口公主使用的水井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我们绕着吴王墓转了一圈,这小山样的墓直经约有近百米,在田野里颇显壮观,因墓而撮土成山,却也显示了王者的不同风范。"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登高远眺,金黄色的田野正昭示着一个即将到来的收获季节。</p><p class="ql-block"> 墓的周围层次错落种植一些松柏长青类植物,夹杂着一片片、一蓬蓬、一丛丛的各类花卉,红的、黄的、白的,在秋日的阳光下迎风摇曳,散发着一阵阵、一缕缕的淡香,花草埋幽径,拱护着吴王墓。</p><p class="ql-block"> 王者已逝,"即今唯见青松在",但吴王的神灵留在这片土地,与他的乡亲们千年厮守在一起。吴王用他的神灵之气庇荫故里,吴王镇因而得以成名繁荣,吴王庙因而得以香火不断,就连吴山的大白鹅也因此沾上了王者之气,成为了一道江淮名肴,给吴山的乡親们脱贫致富提供了机遇……</p><p class="ql-block"> 吴山镇,吴山庙,吴王墓,三道风景,"览遗踪,胜读诗书言语",而千年的历史就演绎在这现今的风景里。</p><p class="ql-block">(此文原刊于《安徽新华报》2001年5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