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俄侨文化的启蒙</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修建带来了俄侨音乐家,他们创办了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1908年)、第一所音乐学校(1921年),将西方古典音乐体系引入中国。例如,俄籍钢琴家鲍里斯·查哈罗夫在哈尔滨培养了李献敏、张隽伟等早期中国钢琴家,奠定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红色音乐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中国革命音乐的重要发源地。1935年成立的哈尔滨口琴社,通过演奏《国际歌》《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唤醒民众抗日意识;延安鲁艺在哈期间(1946-1953年)推动了群众音乐运动,创作了《工人大合唱》等经典作品。这些红色音乐不仅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也塑造了哈尔滨音乐的社会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3. 民族音乐的创新</p><p class="ql-block">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等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创作结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例如,哈尔滨音乐学院的《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国际化呈现》项目,将传统民歌与电子音乐、摇滚融合,创作了《好儿郎》《赫哲渔歌》等作品,入选“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并在央视春晚演出。</p> <p class="ql-block">文旅融合的标杆</p><p class="ql-block">“哈夏音乐会”作为中国历时最长的音乐节(1961年至今),2024年升级为“音乐日”(8月6日),带动旅游收入显著增长。例如,2024年国庆假期黑龙江省旅游总收入达84.65亿元,其中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等场馆举办近千场演出,吸引游客2017.8万人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认证与国际赛事</p><p class="ql-block">2010年,哈尔滨成为亚洲唯一的“音乐之城”,与维也纳、柏林等欧洲城市齐名。2025年,全球音乐界“奥委会”——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将在哈举办第69届年会,这是该联盟成立68年来首次在中国城市办会。此外,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中国首个国际弦乐赛事)、世界萨克斯管大会等国际活动永久落户,进一步提升了哈尔滨的国际话语权。</p> <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哈尔滨市委决定成立艺术学院,由市文化局副局长刘相如牵头筹备,校址选定中央大街1号(原俄侨建筑)。学院初期设音乐、美术、戏剧三个系,隶属哈尔滨市文化局,是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第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p> <p class="ql-block">1958年,哈尔滨成立的并非独立的“哈尔滨音乐学院”,而是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第一所由中国自主创办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 。该系设立于哈尔滨艺术学院内,设有作曲、民乐、西洋管弦、声乐、钢琴五个专业,聘请了苗石、魏中柯、陈振昆等知名音乐家任教,并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形成鼎立之势 。其办学成果显著,培养出笛子演奏家张国华、作曲家许镜清(《西游记》配乐作者)等人才,并为1961年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奠定了基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