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魔岩下秘密寺•五台山

文华胡同

<p class="ql-block">  秘密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台怀镇西南约37公里的维屏山,这里松柏苍翠,山岩险峻,风景奇丽。据《清凉山志》记载,秘密寺最初由唐代的木叉和尚在此藏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禅宗道场,特别是秘魔岩“龙洞”这一圣地,更是五台山朝拜的必经之地。有句俗语说:“朝五台山,不朝龙洞,只朝了半座山”,可见其重要性。在古时候,秘魔寺号称五台山必须到来的地方。徐霞客在游历五台山时,也曾路过此地,并赞誉其环境之陡峭。</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的山门两侧不见石狮,而是两只石雕狗守护着寺庙,这是与众不同的。</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秘密寺‌,又称‌秘魔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岩头乡岩头村东,距西豆公路2.5公里。秘密寺因其所在地称为秘魔岩而得名,始建于北齐时期,在唐朝武则天时期,高僧秘魔和尚(又称木叉和尚)在此讲经说法,使其成为著名的禅宗道场‌‌,将寺院辟为闻名全国的禅宗道场。到了金代,秘密寺成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属西台外九寺之一,在佛教界享有盛名。</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钟鼓楼•国保碑</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秘密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齐时期,唐宋时期名声大噪,成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寺庙最初由唐代木叉和尚在此藏修,后逐渐发展成为禅宗道场。秘密寺在佛教界享有盛名,尤其是其北面的“龙洞”,被誉为“五台八景”之一,许多佛教徒朝拜五台山时必朝拜龙洞‌‌。</p> <p class="ql-block">一进院</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天王殿面宽三间,悬山顶,前设廊,内有弥勒、韦陀、四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的建筑风格独特,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尽管经历了历史破坏,但仍保留了部分明清时期的建筑。寺庙内有一位年轻的僧人修行,寺院干净且人迹罕至,环境清幽‌‌。</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二进院</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为寺内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前设廊,方椽,占地312平方米,内有释迦、药师、弥陀及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有三百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创建于北齐,唐武则天时为禅宗道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太宗下诏重修。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秘密寺不幸遭火烧,除抢救出一部大藏经外,千间房廊化为灰烬(《福全大师塔幢》)。绍圣三年(1096年),福全大师募化重建。宋金之际,战争频仍,寺院屡遭破坏。金代,广云和尚重建了东阁、西阁、罗汉阁、山门和后殿(《广云塔铭》)。</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的梁架和门楣上,还保留着精美的彩绘。</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贤澍和尚在观音洞石壁上雕刻15尊佛像,弘治十八年(1505年),道童刘明臻雕玉皇大帝一尊并金装此像。正德年间(1506—1521年),贤澍和尚及其门徒在观音洞东侧修建大佛楼。</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康熙五十五年大修大雄宝殿碑</p> <p class="ql-block">客堂</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五年(1648年),刘迁聚兵反清复明,占领繁峙县城,包括秘密寺在内的不少寺庙被烧毁(一说清兵镇压刘迁军时烧毁)。顺治八年至康熙九年(1651一1670年),常平和尚重建秘密寺。秘密寺原坐落在木叉和尚塔附近,坐北向南,常平和尚迁移寺址,改为坐东向西。</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三进院 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洪水冲毁后院藏经楼和南楼。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秘密寺内塑像被捣毁。1966年,拆除中庵大佛楼、三圣庵瓦房、西庵房屋。</p> <p class="ql-block">1985年至1987年,国家拨款30万元,修公路2千米,揭瓦重修天王殿、大雄殿、文殊殿、钟鼓楼,重建中院南北配房、中庵大佛楼。1991年,玄护和尚在三圣庵修建山门及南房。</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内供奉的是三大士 </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里梁架上有彩绘。</p> <p class="ql-block">秘魔和尚:秘密寺创建于北齐时期,在唐初已初具规模。唐朝武则天时期,高僧秘魔和尚到此修行,将寺院辟为闻名全国的禅宗道场。秘魔和尚行事十分特异,他手里常持一柄木叉,看见有僧人来礼拜,就用木叉抵住来人的脖子质问:“哪个魔魅教汝出家?哪个魔魅教汝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速道!”来的人多被问得哑口无言,因此又被称为木叉和尚。</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有唐代砖塔1座,五代时砖塔1座,明代砖塔1座。</p> <p class="ql-block">明代砖塔</p> <p class="ql-block">明普同塔</p> <p class="ql-block">明普同塔是明万历年间的建筑,是一座普通僧人的墓塔,八角三级密檐式砖塔。塔身雕刻着花卉图案的须弥座,每层都有仿木构砖雕斗拱,叠涩出檐。第一层塔身各面都辟有假门。</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原坐落在木叉和尚塔附近,坐北向南,常平和尚迁移寺址后,改为坐东向西。</p> <p class="ql-block">秘魔岩位于忻州市繁峙县岩头乡岩头村的维屏山上,秘魔岩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这座寺庙始建于北齐时期,到了唐朝武则天时期,高僧秘魔和尚在此修行,使得寺庙成为全国知名的禅宗道场。金代时,秘魔岩成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更是佛教界的名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秘魔岩龙洞:被誉为“五台八景”之一的“秘魔岩龙洞”,位于秘密寺北约2公里处的维屏山悬崖峭壁上,高10余米、宽10厘米的岩缝,不仅是一处风景奇绝的绝佳观赏点,还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龙洞是佛教徒到五台山的必朝拜之地,有“朝五台山不朝龙洞,等于只朝了半座山”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历史与传说‌</p><p class="ql-block">龙洞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传说这里是文殊菩萨指令五百神龙潜修的地方。据《清凉山志》记载,“恳祷则龙现,见者非一”,赋予了龙洞神秘的宗教色彩。此外,还有传说称文殊菩萨曾在此封印五百恶龙,使其成为佛教徒朝拜五台山的必到之地。</p> <p class="ql-block">摩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秘魔岩以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遗迹闻名。景区内悬崖峭壁、苍松滴翠、流水潺潺,被誉为“岩山叠翠”,是繁峙十景之一,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朝圣地,也是游客探访五台山文化的重要场所。这里的每一块岩石、每一个传说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