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一一红旗渠

濛濛雨

<p class="ql-block">红旗渠(Red Flag Canal)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北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总面积24.16平方公里。其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因在太行山腰开凿长达1500公里的水渠网络,被誉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 ‌</p> <p class="ql-block">总干渠长70.6公里,支渠网络总长1525公里,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设计巧妙,总干渠水平长度70公里仅下降10米高程,体现等高线灌溉技术的高超。</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全面完成,历时十年。由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修建,解决了67万人饮水和54万亩耕地灌溉问题,终结了当地“十年九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修筑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红色教育基地,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1991年对外开放,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大景区组成,包含红旗渠纪念馆、虎口崖等景点。工程建成后通过植树造林形成立体生态景观,兼具水利与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林县自古干旱频发,1436-1949年间发生旱灾100多次,1942年大旱甚至导致“人相食”。1959年大旱促使县委决定跨省引漳河水,最终建成这一“生命渠”。其建设过程中81人牺牲,展现了人民与自然抗争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游览了红旗渠,感悟颇深。“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红旗渠建设者们的精神风貌和奋斗历程,成为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懈努力的座右铭。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展现了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崇高风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