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是趁着清明节假期高速公路免费,顺便体验一下深中通道的便捷,却在路上堵了二个多小时的车,当然,深中大桥的工程还是挺震撼的。我们到隔壁的中山市寻一地方遛达,中山市的大小景点基本玩过,这次专为一古村而去。</p><p class="ql-block"> 在中山市中心城区东南角,藏着一座被高楼环抱的三溪村,也被人们称之为中山市的鼓浪屿。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古村落,以青砖黛瓦、雕花窗棂与石板街巷为底色,在近年因侨房活化与文艺业态的注入,蜕变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潮流气息的文旅地标。</p><p class="ql-block"> 三溪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村名源于“三山一溪”的自然格局:村边曾有三角形池塘,周边环绕“对面山”“后门山”“松山”三座山丘,溪流穿村而过,故得名“三溪”。村内现存约200座旧侨房,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华侨所建。以前因交通闭塞、建材匮乏,华侨回乡建房需依靠村民合力运输石材,甚至聘请梅州石匠开凿尖石山的石板铺就街道,历经百年风雨的石板路至今仍保留着古朴风貌。</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三溪村因房屋破败、设施落后一度陷入沉寂。转机始于民间力量的觉醒——商户们自发修缮侨房,将其改造为咖啡馆、私房菜馆和文创空间,让老建筑“活”了起来。 </p><p class="ql-block"> 我们漫步在石板街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民国时期,老宅里的烟火气,喜家私房菜馆主理人陈苑碧将外公留下的侨房改造为餐厅,保留了满洲窗、老木床等家族记忆。食客在此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粤菜,还能透过窗棂感受时光的沉淀。 </p><p class="ql-block"> 邬佬伯餐厅以南洋风格门楼和中式灰塑壁画吸引游客,中西合璧的文艺范,成为港澳旅行团的必到打卡点;香水店主欧毓光将祖宅改造成香水体验馆,用气味串联起华侨家族的记忆,服装设计师曹凤租下老屋展示香云纱非遗工艺,马来西亚华侨曾在此驻足三小时,只为聆听这项岭南非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三溪村的魅力不仅在于建筑,更在于鲜活的本地文化与艺术的融合。艺术空间与手作体验,禾谷庙、梁氏宗祠被改造为公共文化展厅,正在展出几位业余女画家的作品,梁氏宗祠内的墙壁上保留着1958年大跃进时期人们在这个集体饭堂的文字记录。茶室、书吧、陶瓷艺术坊、书画工作室散落巷间,游客可亲手制作工艺品,感受慢生活的诗意。君陶书屋,人们甚至可以用旧书换咖啡一杯,以书为线,也是结缘。里面的花窗极美,站在窗前,还可以借窗造景,转角的木楼梯,旁边置一架书,营造出一个安静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餐饮业是古村活化的先锋。除了邬佬伯的粤湘融合菜,鸾凤园的荷叶牛肉、炸虾卷以传统技法俘获食客味蕾;街头巷尾的咖啡馆则用现代设计装点老屋,一杯手冲咖啡配藤蔓爬墙的景致,成为文艺青年的最爱。兰亭茶序里小院的布置颇具禅意,绿色植物和花卉成了院墙的点缀,芭蕉树下安放茶桌,极具岭南特色,椅子上放一丑萌的黄色小鸭,胖猫在院子里摇晃着她的尾巴,在此点一盏茶就可享受一下午的饮茶撸猫的惬意时光。</p><p class="ql-block"> 村内近百家商户中,餐饮约占半数,其余则为手作、艺术等多元业态,满足不同游客需求。从民间自发修缮到政府统筹规划,三溪村通过“绣花功夫”般的微改造,既保留了百年侨房的肌理,又注入了文旅新活力。如今,这座“中山鼓浪屿”不仅是本地人的乡愁载体,更成为大湾区游客寻觅历史与文艺的必访之地。黄昏时分,倚坐老榕树下,看夕阳为青砖镀上金边,或许正是这座城市对古老与现代最温柔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离开中山返程之前各人点了一碗獭粉作为晚餐,顺便还打包了烤乳鸽,现点现烤,脆皮肉香,连骨头都是酥的,若是不介意,骨头都不用吐,余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