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的“变脸”

美丽大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成语典故的“变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王小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假日,陪着九旬老爸游商洛,晚上住在山阳漫川古镇,此间地貌广大水域宽阔,素有“南通吴楚、北连秦晋”的水旱码头之称。吃着爽滑的神仙凉粉,谝着漫川千年历史文化,不由得对“朝秦暮楚”感了兴趣。</p><p class="ql-block"> 老爸、大哥、大嫂、二嫂和我,五个人年龄差异、文化不一、阅历有别,对“朝秦暮楚”这一成语典故到底啥意思竟出现了三种不同认识。有持地理观的,指出漫川古镇处在秦国与楚国交界,一衣带水咫尺之遥,早上在秦国傍晚跑到楚国完全可能;有持历史观的,说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征战不断,漫川关作为最前沿常常易手,早上属秦国傍晚属楚国史册有载;有持人文观的,提到漫川百姓既有北方人的剽悍耿直,又具备南方人的处事圆滑,秦楚大军交锋,为了生存时而奉秦时而臣楚完全可能……热热闹闹各举理由一大堆,只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上网,查!”哎呀,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百度的说法可谓丰富多彩:一说夹在秦楚两国之间的小国,各视自己的利益所在行事,时而助秦时而助楚,变化多端不可预测;又一说战国时期游说之士受利益驱使,在秦楚两国间巧舌如簧,立场态度反复无常毫无信义;再一说老百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生活不易,强调事物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风险……种种说辞,根本难以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判,唯二的不同是典故从立意到扩延的发展和中性到贬义的变化。由此,我联想到家乡大荔所诞生的成语典故,它们经历的演化不正如此吗!</p> <p class="ql-block">  与漫川古镇好有一比,美丽大荔位于八百里秦川东部最开阔地带,滔滔黄河千百年来奔流不息,既孕育了秦晋之好,又孽造了河地之争,功过集于一身,让人爱恨交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算作最妥切的言喻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见于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本意说陕西同州(今大荔)与山西蒲州(今永济)间黄河水缓滩宽,主流时而靠东时而转西飘忽不定,屡屡泛滥改道,惹得两地百姓为地权争斗不断。事实确也如此,黄河出了晋陕大峡谷,滩涂一下子宽达十几公里,河水暴戾恣睢,曾经的大庆关便是忽东忽西的明证。古人对黄河的认识和看法,从自然现象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后来便发展到直接借用黄河天灾说事,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容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喻指世事无常,兴衰荣辱没有定数,风水轮流转,给人精神上的暗示与鼓励。合理的引申还倒罢了,最可气无知无畏者一本正经地故扯,妄断“河”的概念,“东”挪“西”移,生拉愣拽历史名人充事,把好端端的文化品牌涂抹滴五麻六道,这种臆造疯抢文化资源的行为简直令人发指。 </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成语典故“虞芮质成”(也称“虞芮让畔”“虞芮之讼”)也可悲地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殷商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与芮国(今山西芮城)毗邻,两地百姓经常为地畔归属相争,后来听说西伯侯姬昌贤明有德治理有方,便决定赴西岐请他裁定。不想两个国君一跨过黄河来到大荔地界,便被浓郁的有礼有节谦让友善风尚所感化,就此返回息争止讼,各自让地作为间原(闲田)。其他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对姬昌和西岐更加敬重,感叹这恐怕就是天命所归的标志。文明和谐的故事存史育人极有价值,只是悲在芮国概念的混淆,历史上的芮国有两个,商代姜姓芮国定都河东芮城,周代姬姓芮国定都河西大荔,后者是周成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在历史上存续了四百多年。近些年,陕西的韩城、澄城以及山西的绛县等地都以出土芮国遗物而证明存在,属实让人可笑,大英博物馆藏了那么多中国文物又证得了什么呢。至于网络上肆意篡改,把“虞芮质成”事件曲解为武王伐纣夺取战略物资的阴谋,更是无稽之谈。</p> <p class="ql-block">  大荔诞生的成语典故有很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续,已经成为地域文化谱系中的重要一极。大荔成语典故文化的价值,除了典源应用、属性界定、典故内涵等方面的挖掘研究,更重在历史人文精神领域与时俱进的延展作用,像“闭门思过”所蕴含的勇于面对、以身作则精神,像“结草衔环”所蕴含的明辨是非、善良慈悲精神,像“寿昌寻母”所蕴含的执着坚定、无私奉献精神……忠于立意而不曲解,永葆深邃的思想内涵,才是成语典故“变脸”该有面目,才是历史人文资源对当代社会、当代作为、当代文明建设最可宝贵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