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草原文化的颂歌

员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心愿》草原文化的颂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在辽阔的草原深处,有一首《心愿》如清泉般流淌。草原儿女不是用笔墨书写思念,而是以天边的彩云为笺,以呼啸的长风为呼唤,将最深沉的情感编织进草原的每一个元素中。</p><p class="ql-block"> 歌中草原儿女将目光投向天际。那片变幻莫测的彩云,不是飘渺无常的风景,而是可以裁剪成花瓣的材料。这花瓣将沾满思念,穿越茫茫草原——这是何等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想象!草原儿女不习惯用固定的信箱投递情感,他们的信笺是流动的云,邮差是自由的风。彩云剪成的花瓣,既柔软又坚韧,恰如草原人民刚柔并济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遥远的期盼”被转化为“相逢的温暖”,展现了草原文化中特有的待客之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每一次相逢都是生命的馈赠,都值得以最温暖的方式对待。草原儿女要让这份温暖"走进你的心间",不是强势的闯入,而是如春风化雨般的自然渗透。这种表达爱意的方式,含蓄而深厚,体现了草原民族情感表达的独特美学。</p><p class="ql-block"> 云、风、月光、马奶酒、星、月、篝火——这些意象构成了草原夜晚的完整画卷。值得注意的是,草原儿女将自然元素人格化:"云是我的信笺,风是我的呼唤","星是我的思念,月是我的缠绵"。这种物我交融的思维方式,正是草原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写照。当月光下的马奶酒被斟满,当篝火旁的爱意被点燃,所有的仪式感都指向同一个"心愿":梦里相见。</p><p class="ql-block"> “梦里相见”的重复吟唱,道出了草原儿女面对距离的哲学。在广袤的天地间,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常常遥不可及,但梦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这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情感超越,体现了游牧民族面对分离时的达观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演唱这首歌时,草原儿女站在星空下的草原上,四野茫茫,只有篝火作伴。声音不必太过用力,但每个字都像马奶酒一样醇厚;情感不必过分外露,但每句词都像草原的风一样自然流淌。特别是“梦里相见”的重复,第一次可以是充满期待的轻语,第二次则是深情的确证。</p><p class="ql-block"> 《心愿》表面上是一首情歌,实质上是一首草原儿女的情诗,是一曲草原文化的颂歌。《心愿》这首歌告诉我们:最深沉的情感不一定需要最华丽的辞藻,最真挚的思念可以托付给最自然的元素。当彩云成为信笺,当风成为呼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被重新定义,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因此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篝火旁我把爱的心点燃 ,今夜我想与你 梦里相见……梦里相见……梦里相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