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师工作室的春风里,我听见教育拔节的声音……

飞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桑植,山野新绿,生机勃发。作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我带着对教育信息化的渴求,有幸获得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的邀请,参加了桑植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培训。一天的智能化的学习,如春风拂面,让我对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p> <p class="ql-block">  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凌教授的深度解读Deepseek人工智能实战应用令我茅塞顿开。他不是简单地分析Al智能的应用,而是像一位精湛的厨师,将解锁Al智能 开启效率革命的营养元素一一分解,更以“豆包、Deepseek”等智能工具及为例,生动演示了如何让AI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过去,我们总认为智能教育离农村学校很远,但凌教授的讲解让我明白——AI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而是能实实在在提升课堂效率的“新农具”。若能善用这些工具,我们的老师可以更高效地备课,学生也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p> <p class="ql-block">向珊老师的《做新时代的大先生——教育家精神内涵解读》和冯菊娥老师的团队建设分享,让我看到了教育者的情怀与智慧。冯老师那句“教育是点燃心灯,而不是灌满水桶”,让我深有共鸣。乡村教育缺的不仅是硬件,更是理念的更新。作为校长,我不仅要带头学习新技术,更要带领全校教师拥抱变革,让AI成为推动课堂改革的“催化剂”,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p> <p class="ql-block">  返程时,夕阳映照着层层梯田,我忽然想到:教育不正如这春耕吗?AI是新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在这片乡土扎根、生长。这次培训让我坚信——智慧教育不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学校同样可以借力AI,让课堂更生动,让教学更精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p> <p class="ql-block">  回到学校,我将组织教师成立“AI+教育”学习小组,从“豆包”等易上手的工具开始,逐步探索适合我校的智能教学模式。我相信,只要敢于尝试,乡村教育的田野上,同样能绽放出智慧之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