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但斯克——波罗的海的泪珠

璋琰

<p class="ql-block">音乐:德沃夏克《念故乡》(Going Home)</p><p class="ql-block">演奏:詹姆斯·拉斯特乐队</p> <p class="ql-block">从前,在波罗的海边有这样一座城市:说德语的人叫它“但泽”(Danzig),说波兰语的人叫它“格但斯克”(Gdańsk)。未识它之前,我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留下过它的印迹,那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铁皮鼓》中的但泽(Danzig)。</p> <p class="ql-block">巴士从托伦驶往格但斯克。开阔的平原是卡舒贝地区的特征,田野的尽头与蓝天白云相连,绿色的树木、黄色的草卷、红顶的房屋,像是一幅幅被车窗框住的油画在眼前徐徐闪过。那一望无际的碧绿农田是但泽的土豆地吗?</p><p class="ql-block">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奥斯卡的外祖母穿着土豆色的、宽大的、圆墩墩的四条裙子,一条套一条,每天里外到换一次;昨天穿在最外面的,今天变成第二层…昨天贴着皮肤的那一条,今天套在最外面,风来时似波浪翻滚,坐下烤土豆时四条裙子便聚拢在她的四周……《铁皮鼓》以这样的炸裂开篇讲“但泽”往事,格拉斯的如椽之笔写下了有关格但斯克的真相:那是一座各个民族、多种教派交融的城市,是生长在这里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卡舒贝人心中共同的小故乡。于是我怀揣着对这座城市的惊奇,踏入这个充满故事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格但斯克是一座被波罗的海的波涛轻抚的城市,它的名字在波兰语中意为“维斯瓦河的入海口”。这座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最初是一个渔村,1361年加入汉萨同盟(商人行业城市联盟)后逐渐发展成为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贸易中心,16世纪起更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最庞大、富庶的城市。由于它扼守维斯瓦河入海口,是波兰最理想的出海口,同时也是联结东普鲁士地区和德国大部分领土的咽喉要地,因此波、德两国均将该市视为自己的生命线,是德意志和波兰两大民族的“兵家必争之地”。此后600余年间这座城市的归属一直在波兰、普鲁士、德意志帝国、纳粹德国之间不断转换。1920—1939年,这里成为但泽自由市,受到国际联盟的保护。</p><p class="ql-block">1939年,德国闪击位于格但斯克东北部的西盘半岛,二战由此爆发。二战结束后,美英苏签订的雅尔塔协定重新划分欧洲各国版图,格但斯克得以重归波兰。</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格但斯克是波莫瑞省首府,与索波特和格丁尼亚组成“三联市”,是波兰重要的文化、科技、交通枢纽和海洋经济重镇,是波罗的海第二大贸易港口。</p> <p class="ql-block">初识摩特拉瓦(Motlawa)河港,让人有身处水城威尼斯的错觉。摩特拉瓦河是维斯瓦河在汇入波罗的海前形成的三角洲中众多支流里的一条,河畔拥有格但斯克最为上镜的风光:紧邻河港的运河两岸有各种高档餐馆、星级旅馆和精品店,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五彩斑斓的建筑在轻柔的阳光下倒映在平如镜的河水里,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两座圆柱形的塔楼连通中间一个突出的更高大的建筑,是格但斯克的代表性地标之一——欧洲现存最大最古老的港口老起重机。木造的起重机建于1367年,内部有人力驱动的大木轮,最大可承载两吨的重物。除了用于港口码头起吊货物,起重机又被称为“水门”,兼具格但斯克城门的作用。1442年因火灾焚毁后,重建时改为砖造搭配木造的结构。二战时遭到严重损坏,战后又进行了一次重建。现在是国家海事博物馆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摩特拉瓦河上异常热闹,载满游人的黑珍珠号游船缓缓靠岸。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三桅木帆船,雕刻精美且华贵非凡。我们与波兰游客一起登上黑珍珠号,从河港口出发向出海口方向驶去。</p><p class="ql-block">八月的阳光是炙热的,而来自波罗的海的风是清凉的,运河中穿行着邮轮…遥想五百年前,熙熙攘攘的货船川流不息,人来人往的嘈杂繁忙中依稀听到木质起重机的铰链声吱吱呀呀。</p> <p class="ql-block">河面愈发开阔起来,一些邮轮航行其间,岸边的工业遗产公园是团结工会发源地——二战后重建的造船厂遗址,一座座塔吊在海风中如雕塑耸立,锈迹斑斑的船体与滨海步道上的骑行者构成动态对话。格丁尼亚新港的现代码头与周边湿地保护区形成功能互补,货轮的汽笛声与芦苇荡中的鸟鸣共同谱写城市的声景。</p> <p class="ql-block">船行半小时至目的地Westerplatte,位于入海口的西盘半岛,是二战之前波兰军队的一处防御阵地和兵站仓库,如今波兰境内少有的仍然保留了德语名字的地方。它的意义在于,这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打响第一炮的地方,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军对西盘半岛发动了突袭,210名波兰军人在这里抵抗3000多名德国士兵7个日夜。</p><p class="ql-block">从码头步行1公里就到了二战开战纪念区,这里依然保留着当年在战斗中被击毁的波兰兵营和混凝土工事,仍可以见到哨位掩体上的累累弹痕。纪念区中心有一座22米高的花岗岩质地纪念碑,碑身中段的铭文可以清晰地辨认出“Westerplatte(西盘)”的字样,内容是纪念1939年到1944年间为了保卫和光复波兰海岸而进行的历次战役中牺牲的战士。碑身基座上点着7处长明火,象征波兰军人奋战的7个日夜。</p><p class="ql-block">西盘半岛攻防战并不影响波兰覆亡的大局,但是它展示了波兰军人在绝望形势下英勇抵抗侵略者的勇气和精神。2013年的一部波兰电影详细描述了这场战斗,中文名字为《血战西盘岛》。</p><p class="ql-block">纪念碑下的草坪上立着铭牌,上书波兰文“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一些波兰家庭带孩子和狗狗来西盘半岛郊游野餐,孩子们在石块和台阶中奔跑嬉闹,两相对照,让人不禁感叹和平岁月是如此美好。而当夕阳斜斜地照过来,残阳如血。</p> <p class="ql-block">原本以为在格但斯克可以一睹波罗的海芳容,却只看到了河。而在索波特(sopot),我终于站在地理书上遇见过的波罗的海的岸边了。</p><p class="ql-block">索波特紧邻格但斯克,与瑞典隔波罗的海相望,1823年,拿破仑军队中的一位名叫让•格奥尔•哈夫纳的军医首次在索波特创建了一所滨海温泉疗养院,开启了索波特作为休闲疗养胜地的历史。四年后,他建起了第一座码头,这就是索波特海上栈桥的前身,当时这条栈桥还只有31.5米长。如今的索波特已是波兰著名的海滨度假小城。</p><p class="ql-block">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名片,这座被称为欧洲最长的木栈桥就是索波特的靓丽名片。蔚蓝的天空下,500多米笔直的栈桥伸向大海的中央,金色的阳光洒在整齐而陈旧的栈桥上,与海天形成美妙的幻影。走上宽阔的木栈桥,踩着两百年风吹雨淋的沧桑,在栈桥的尽头被这光影笼罩,等平静海面的黄昏,等壮观的日落,期待邂逅一条传说中的美人鱼,重温美好的童话。</p><p class="ql-block">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木拥抱着绵延的海湾, 水天一色的湛蓝让波罗的海多了一分浪漫,游艇泊在沙滩上,白鸥在半空飞舞盘旋,一只可爱的狗追逐着浪花…我为同伴周群老师拍下可爱的照片,这样的风景这样的时刻,我们愉悦的笑响点燃了四面风,轻灵着在海的光影中交舞着变。</p> <p class="ql-block">翌日,在旭日中与窗外的摩特拉瓦河一道醒来。马尔堡城堡是欧洲现存最大的哥特式城堡,占地约21公顷,呈长方形布局,森严壁垒,矗立在摩特拉瓦河的岸边。城堡入口处的一块立牌是二战炮火下废墟中的马尔堡照片,记载了这座曾经被纳粹占领并举办宴会的巨大城堡在苏德战争中大半被毁的惨痛历史。马尔堡在1945年归属于波兰后于1962年进行了重建,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日耳曼式的中世纪城堡对这片区域的其他哥特式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格但斯克古城红色是主色调。</p> <p class="ql-block">城堡由低堡、中堡和高堡三部分组成。低堡在最外围,设有马厩、储藏室、厨房等设施,是工匠及后勤人员的工作和居住区。中堡是行政中心,包括大团长府邸、骑士办公区及祷告室等,文物展厅展示了条顿骑士团的兴衰史。高堡是最早建成的部分,入口仅能通过吊桥跨越护城河抵达,关卡重重、塔楼耸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防御严密</span>。高堡中央庭院的天井顶部矗立着一只鹈鹕铜像,鹈鹕正在用自己的鲜血哺育幼雏,象征着条顿骑士的无私奉献。高堡的二楼是圣母玛利亚教堂的入口,13世纪的精美浮雕和彩绘至今保存完好。马尔堡城堡虽然在二战的炮火中损毁过半,但修复后的城堡依然见证着条顿骑士团八百年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格但斯克被誉为“琥珀之都”。中世纪的“琥珀之路”从波罗的海延伸至地中海,将琥珀运往欧洲各大城市;部分琥珀甚至经由“丝绸之路”远渡重洋,最终抵达印度与中国。</p><p class="ql-block">琥珀博物馆本身就是一座悠久的历史建筑,前身是条顿骑士团于1350年修建的城堡大磨坊。旋转楼梯、大面积的镜子和灯光映衬着琥珀的光辉,使整个博物馆如盗梦空间一般梦幻而华丽。博物馆一楼详细介绍了琥珀的形成历程。波罗的海琥珀起源于约4000万年前,随着冰河时代的到来,冰川运动不仅分散了琥珀矿床,还改变了其形态。冰川融化后,琥珀沉积于波罗的海海底,并慢慢被海浪冲上海岸,渔民打捞后将其加工成各种首饰。</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二楼展示了各种精美的琥珀制品。从琥珀原石到中世纪藏品以及各种工艺品,一个个展厅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很多难得一见的稀世琥珀珍品让人大饱眼福。如果不是亲眼得见,谁能相信这个困在黄褐色树脂里的小东西竟然在4千万年前的某一时刻永远凝固在生命最后的一瞬,这就是格但斯克琥珀博物馆的展馆之宝——蜥蜴琥珀。另外一件镇馆之宝是制作于1724年的大型琥珀首饰盒,周身由琥珀打制,绚丽夺目。还有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工艺品,吉他、夜莺、摆件、首饰等。</p> <p class="ql-block">离开琥珀博物馆不多时,远远地看到一座红色的斜体建筑伫立在河岸边,这就是欧洲最大的二战博物馆——格但斯克二战博物馆。这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运用影音展板和现场还原实景的方式,慢慢铺开二战前后六年的悲惨记忆。热情的博物馆讲解员,一位波兰男士带我们参观并讲解,导游胡佳希先生口译,全面了解二战史包括纳粹德国和苏联合谋瓜分波兰、针对波兰犹太人的大屠杀,以及波兰人民起义等史料。</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不仅展示二战的宏观历史,同时侧重战争中的个人故事。一张轮椅属于一名普通的病人,纳粹军队攻克格但斯克后不久,立刻对占领区的病人展开针对性的屠杀,因为病人在纳粹眼中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数千病人惨遭杀害,然而这仅仅只是暴行的开端。</p><p class="ql-block">无数张黑白照片整齐排列在眼前,在波兰每次见到类似的场景,我立刻知道照片上的人物很可能是犹太人。我们可以快速穿越由照片组成的“黑白森林”,但受害者痛苦绝望的眼神永远留在照片里。战争摧毁了家园,无数波兰人流离失所,露宿街头。置身历史景象,废墟的画面带给人极大震撼。</p><p class="ql-block">格但斯克二战博物馆并非仅仅倾诉波兰的苦难,试图解读波兰的国家命运。从苏德战前阴谋、盟军反攻,到最后的冷战,卡廷惨案的真相一直被刻意掩藏,波兰扮演着世界棋盘上受人操控的棋子。博物馆里面有一条通道特别引人注目,通道两边分别是纳粹、苏联国旗,象征两国疆界。原本战前不相邻的两个国家,如今却在瓜分波兰后彼此相望,而通道则是纳粹和苏联的新边界线。波兰人是要告诉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中东欧居民对二战的记忆与西欧人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曾有一位波兰诗人以“琥珀色的伤口”隐喻城市在战火中猝炼的坚韧;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中以侏儒奥斯卡的视角扭曲城市空间。格但斯克在战后修建二战博物馆留下战争的记忆;通过重建将废墟转化为琥珀博物馆,让历史创伤与自然瑰宝形成精神共振。就像眼前这座似乎要倒下但又坚强地站立着的红色建筑,就像波兰国歌里唱的,“波兰不会亡!”</p> <p class="ql-block">在波兰,吃总是一件难忘的事。在河流岸边的一间斯拉夫民间风格的餐厅里,照例是波兰家常美食:香喷喷的烤肉烤肠、新鲜的烤鱼、外皮酥脆的原麦面包、番茄蘑菇汤、甜点。美丽的乌克兰姑娘端上格旦斯克传统四色啤酒 ,小酌一口,口感厚实,酒香四溢,香气中隐约品到无花果、黄李、葡萄干、树莓的味道!十几天来波兰啤酒的陪伴足以满足异域给予我的一种温暖。</p><p class="ql-block">坐在餐馆庭院望向对岸,摩特拉瓦河静静地从马尔堡下流淌。岸边土壤肥沃,脚下轻轻一拨,一只肥硕的白蘑菇滚出草地。横跨摩特拉瓦河的铁桥、河对岸的红砖城堡,在阳光下是一幅绝美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摩特拉瓦河穿城而过,将老城与港区相连,河岸红砖仓库群倒映水面,形成“北欧威尼斯”般的景观。沿着被岁月雕琢的街巷向格但斯克老城走去,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中世纪。脚下的石板路,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纹理,它们像是历史的记录者,默默承载着无数人的足迹。</p><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看格但斯克,水畔的城市总是如此让人喜欢,两岸高高低低的彩色房子构成的美丽图景,构成这座城市最旖旎的角度。格但斯克和华沙一样,都是在废墟里涅槃的城市。说是老城,其实这些建筑都是在二战后根据事先保留下来的图纸重建的。据说格但斯克老城曾经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不过对于重建的古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破例授予了华沙老城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格但斯克未再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从老起重机沿着运河向南走几步,就是古城的绿门(Zielona Brama)。从东边的绿门到西边的金门,被一条美丽的皇家大道(Royal Road)所连接,这是整座主城最繁华的区域。让我们像古时候入城的商人那样,自绿门踏入这座城,惊叹于它的金碧辉煌吧。绿门是一座典型的波兰建筑,同安特卫普市政厅外形十分接近。如今绿门设有国家博物馆,经常有各类展览和会议在此举办。</p> <p class="ql-block">穿过绿门后,站在格但斯克最迷人的一条街道:长街(ulicaDługa)。虽然它只有300米长,但这条路是一条皇家大道,中世纪时期,每当国王到访格但斯克,皇家仪仗队都会沿着这条大道行进。走在这条城市中轴线上,红色的、粉色的、绿色的、白色的、黄色的房屋顶端,是各种不同款式的牌楼,三角形的、矩形的、颈形的、钟形的……这些建筑记录下格但斯克最辉煌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荷兰文化对这座波罗的海城市的影响。三座最出名的城门,都是荷兰建筑师的杰作。游人如织的长街两侧满是精致的咖啡馆和餐厅,很难想象在二战结束时,这里还曾是一片残垣断壁的景象。</p><p class="ql-block">相隔不远的黄金之屋(Golden House)是由荷兰建筑师设计,建成于1618年,它的外立面装饰之丰富和精致让人叹为观止。每一层窗户之间是混合式方形壁柱,并以人物形象的浮雕和顶层的栏杆丰富了装饰效果,和谐的比例设计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所尊崇的维特鲁威理念。</p> <p class="ql-block">皇家大道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无疑是市政厅了,它有着格但斯克最高的塔楼,塔身高81.5米,尖塔顶端矗立着齐格蒙特二世的黄金雕像,红砖砌成的纤细高耸建筑呈现出经典的哥特式风格。</p><p class="ql-block">市政厅曾经在战争中遭到破坏,二战后经过艺术家的精心修复,如今它依然是长广场上最为靓丽的风景线,因而市政厅门前总是行为艺术者表演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站在市政厅的塔顶俯瞰老城,不远处一片庞大巍峨的暗红色建筑群,如飞船一样随时启航。哥特式的尖顶刺破天空,巨大塔楼像桅杆耸立于城市的天际线上,细长的拱形彩色玻璃窗如船舱似的闪亮着灯火。这就是号称世界最大砖砌教堂的圣玛利亚教堂,也叫圣母升天教堂。教堂始建于14世纪,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复和重建,尤其是在二战中损毁严重。起初是由波兰国王建造的天主教教堂,但在领土变迁中,教堂被但泽新教徒抢占;直到二战后格但斯克重回波兰,信奉新教的德国人被赶走,信仰天主教的波兰人再次入主,圣玛利亚教堂重新回归天主教。 </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群立于城市中心,红色屋顶与城市周边绿地构成了色彩交响;尖顶、雕花、拱门,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昔日的辉煌与精致;彩色的外墙在夕阳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鲜花在窗台或道路上盛开着,给古老的建筑增添了生机与温馨;皇家大道延伸到莫特拉瓦河畔的绿门之下,远处隐约看到的蓝色飘带是波罗的海。格但斯克天际线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望着眼前的美景亦是别人的故乡,忽然对君特·格拉斯的“小故乡”情结感同身受了。正是对历史记忆的反思,与历史物质遗产的对话,对焦小人物的故事和他们共同的体验——二战后东部边境的波兰人被迫离开家园前往格但斯克,而住在那里的德国人同样不得不告别他们的但泽。城市与人的命运如同一场漫长的戏剧,波兰与德国的文化在这里交织,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塑造了它的独特气质。</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旁有着银白色外墙的法院博物馆——阿尔图斯宫(Artus CourtMuseum)古朴典雅,正面饰有壁画和浮雕,与两旁鲜艳的彩色建筑形成了美妙的对比。从 1530 年起,它成为开放式法院,贵族和公民在此接受审判。18 世纪中叶,它成为谷物交易所所在地,门庭若市运营到1939 年。阿尔图斯宫躲过了一战的战火,却掉进了二战的泥潭。1939年9月19日阿道夫·希特勒到访阿尔图斯宫,并发表了讲话。随着战争的推进,1945年3月,这座古老的建筑在苏联红军解放城市期间被摧毁,屋顶烧毁,一半的拱顶倒塌,哥特式柱子和后立面在炮火中严重破坏,只有建筑物的侧墙和装饰性外墙在战斗中幸存下来,很多艺术收藏品也不知所踪。经过漫长的修复,直到1996年再次向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格但斯克作为二战的爆发地,注定要承受更多的苦难。1945年3月,格但斯克在炮火里顷刻间化作一片火海。轰炸开始的时候,市立剧院正在首演一部独幕剧,名为《纵火者的梦想》。耗时七百年建成的城市在三天内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二战给格但斯克带来的伤痛就像烫在身上的一块烙印永远无法抹去。《铁皮鼓》以魔幻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这座城市在二战前后的变迁。在格拉斯的笔下,但泽(格但斯克)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文化与历史的交汇点。德国与波兰的冲突、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童年的记忆与成长的痛苦,不同价值观的身份认同,深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p> <p class="ql-block">一位街头艺人坐在阿尔图斯宫前轻抚电吉他,音乐声响起,来来往往的人们安静地聆听。那电吉他如敲出的铁皮鼓点,唤我走进书中被描述为“丢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波兰,不禁<span style="font-size:18px;">抬头</span>望着尖塔和花窗,思考哪一面镜子曾经被奥斯卡的尖叫声震破。如果要永恒的为生命主音配乐,那么也许单调的、行进的、仅仅作为力量的呐喊的鼓点,是最合适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夜的摩特拉瓦河畔,一栋栋老建筑好像是一张张古老的便签,夹在历史书里,缓缓的展开波罗的海港口城市600多年的兴衰。不远处红砖绿顶哥特式钟楼响起浑厚的钟声,像是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古老典雅的格但斯克犹如一颗巨大的琥珀,滴落历史沧桑的泪珠,封存着波罗的海和汉萨同盟的辉煌,袒露着往昔岁月的忧伤,闪耀着魅惑人心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望着宫殿前的海神波塞冬雕像,它在喷泉上方矗立了400年,执着地宣示着它的故乡与大海的不解之缘。一如《铁皮鼓》中的奥斯卡的外祖母,依然穿着厚厚的长裙,坐在祖祖辈辈生活的田地里烤着土豆。</p><p class="ql-block">外祖母的四条裙子是乡愁,卡舒贝的土豆田是根,但泽是君特·格拉斯“最终失去的乡土”。 耳边响起德沃夏克的《念故乡》,悠远而悠长,呼唤着一直在寻找归属和信仰的人们。乡土没有国别,乡愁不分你我。</p><p class="ql-block">离开格但斯克,我带着这件印着阿尔图斯宫和海神雕像喷泉图画的帆布包回到了我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以下视频制作:曹时君</p> <p class="ql-block">后记:格但斯克是波兰行的最后一站。之前有幸在草婴读书会的活动中读了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非常喜欢,故事就发生在作家的故乡但泽。文旅交融,所思所悟,收获颇丰。人生最大的意义莫过于知行合一的身心体验,譬如“学游”——带着文学的眼睛去游历。</p><p class="ql-block">感谢曹时君、胡佳希先生一路的体贴关照,感谢团友们的相伴互动,感谢上海约莱文化旅行定制团队的专业高效和真诚服务。</p><p class="ql-block">波兰游记在《念故乡》的旋律中落下帷幕,七篇游记洋洋洒洒记录心的阴晴珍藏,读来不易,特别感谢美友读者们的阅读和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