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一瞥——2025年仲春沱江行之我见(五)

绵世泽游记

4月4日上午,恰逢牛佛镇赶场,我们途经赶场区域时,只见道路两旁挤满了售卖各类商品的商贩,其中不乏有附近农民来此地售卖新鲜蔬菜。下图为牛佛镇赶场情景。 我们首先来到牛佛古镇,该镇是一个风貌保存较为原始的古镇,镇上的传统建筑大多都保持原有的形态。初入牛佛古镇解放街,首先看到王爷庙。牛佛王爷庙已被纳入自贡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始建于清代,由当地船工群体集资兴建,其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1113平方米。据王爷庙外墙悬挂文物介绍牌得知,该庙供奉镇江王爷是“天真童子”,由哪吒等神像30余尊。每年六月初六,牛佛王爷庙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所有船工都需要前往庙中虔诚的祭拜。下图为牛佛王爷庙外墙。 下图为王爷庙猪市街与解放街交汇处墙壁上悬挂的王爷庙介绍牌。 叶儿粑是川南一带特色小吃,通常作为早餐食用。下图为在牛佛古镇一家早餐店拍摄的新鲜出炉的叶儿粑。 牛佛古镇保存有大量祠庙会馆,我们首先来到当地“贺乐堂”,现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贺乐堂始建于清代,民国十年(1921年)维修,其坐西北向东南,四合院布局,由正殿、戏楼、厢房组成,占地面积达1050平方米。民国时期,牛佛贺乐堂曾经设立牛佛银行,系当时富顺县境内首家银行机构。下图为贺乐堂大门,属于典型的民国风格建筑。 贺乐堂目前已被改建为茶馆和民俗文化展览馆,下图为贺乐堂内部的茶馆区域。 下图为贺乐堂内的民俗展览馆,向外地游客展示当地独特的龙灯。 牛佛烘肘是牛佛镇当地特色美食,无论是古镇还是新区,随处可见售卖牛佛烘肘的店铺。时值上午,许多店铺正在制作烘肘,其飘香四溢,诱人的肉香弥漫着整个古镇。下图为牛佛古镇一家烘肘店,其墙上挂满了荣誉。 下图为新鲜出炉的烘肘,让人垂涎欲滴。 在当地乡民指引下,我们来到牛佛老码头,目前此地已经被改造为菜地。在传统时代,牛佛镇上的人们通常在此乘船,沿沱江顺流而下前往泸州一带。下图为牛佛老码头现状。 下图为牛佛镇南华宫,是牛佛古镇保留的诸多会馆之一,其大门系民国时期修建,墙壁虽然些许斑驳但雕刻依然栩栩如生。据南华宫大门旁悬挂的介绍牌可知,南华宫系当地广东会馆,又称“粤庙”,山门开在油房街,占地600多平方米。南华宫内保存有大量壁画,主壁画为罗祖菩萨。民国时期,南华宫改建为学校,牛佛小学最初在此创办。1980年代末,为修建牛佛沱江公路大桥,南华宫主体被拆除,现残存有西洋风格的门楼部分。 下图为集体化时代的牛佛公社办公楼大门,清代民国时期为禹王宫。牛佛禹王宫坐西南向东北,现仅存正殿及后院门楼。正殿为穿斗木结构,门楼为牌坊结构。1958年,牛佛人民公社在此成立,目前是居民住宅。 下图为牛佛禹王宫外墙上张贴的介绍,向游客展示了这座历史建筑的时代变迁。 离开牛佛禹王宫后,我们又来到万寿宫。牛佛万寿宫坐东北向西南,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现存正厅、后院厢房,四周以山墙环绕。牛佛万寿宫是由江西移民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对研究清代移民会馆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图为牛佛镇万寿宫。 在牛佛古镇停留了约一个小时后,我们离开牛佛,前往“王大山村”。王大山村地处沱江西岸,是传统时代沱江沿线航运站点之一,其老街名为“王大山街”,目前已无传统建筑留存。下图为王大山街街景。 王大山村老码头原先十分兴盛,南来北往的的商旅货船在此停靠,如今却十分荒凉。曾经的码头石阶路长满了杂草青苔,逐渐被植被所覆盖。下图为王大山老码头石阶路。 王大山老码头一带目前已经被改造为农田,已经无法寻觅码头痕迹。下图为王大山老码头一带现状。 结束对王大山村的考察后,我们来到沙溪村。沙溪地处沱江西岸,有一条小溪在此汇入沱江。沙溪在历史上曾有一段辉煌的过往,现如今随着沱江航运成为历史,该地人口数量锐减,成为自贡市沿滩区瓦市镇下辖的一处普通村庄。根据门牌得知,沙溪村主街道名为“沙溪街”,街上现保存有少量传统建筑。下图为沙溪村街景。 下图为沙溪老码头现状,目前是作为一处渡口继续使用。 下图为沙溪村村委会办公楼,其距离沙溪村核心区域较远。 结束对沙溪村的考察后,我们前往狮市镇。狮市位于沱江东岸,而前往该地最便捷的方式是走高速公路。于是我们首先前往瓦市镇高速收费站,时值清明假期,高速收费站免费通行。下图为瓦市高速收费站。 从瓦市上高速后,不一会而就抵达沱江东岸的狮市收费站。下图为狮市收费站。 狮市镇在传统时代是沱江沿线重要的码头场镇,其因航运而走向兴盛。今天,虽然沱江航运已经成为历史,但此地被打造为一处古镇景区,从而获得新生。下图为狮市古镇景区导览图。 狮市古镇老码头目前作为一处渡口继续发挥作用,其目前是古镇景点之一,从码头周边陈设来看,当地民众似乎很少在此乘坐渡船。我们在考察期间曾见到一艘渡船载着游客靠岸,其游客的身着打扮显然不是当地民众。下图为狮市老码头现状。 狮市老码头旁边修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游客集散中心,在中心前方是一块宽敞的广场。下图为狮市古镇广场。 结束对狮市古镇的考察后,我们前往富顺城区。富顺在历史上曾是沱江下游一处繁华的县城,同时也是川南地区重要的盐运枢纽。凭借发达的经济,富顺县早在1966年就动工修建沱江大桥,1968年9月竣工。我们抵达富顺城区后,试图询问当地民众东门老码头的具体位置,但由于公路大桥修建时间较早,许多年纪较大的民众对于老码头的记忆模糊不清。下图为站在沱江西岸拍摄的富顺第一座沱江大桥。 釜江巷是富顺老城保留为数不多的历史街区之一,其东临沱江滨江路,在釜江巷西侧仍有一排传统木结构建筑留存。下图为釜江巷街景。 釜江巷保存有一些传统民居,下图李氏民居大门。 在釜江巷与滨江公路之间,富顺当地建有一道景观墙,墙上每隔一段距离悬挂有一幅黑白老照片,展现这座城市记忆。下图为釜江巷景观墙上悬挂的清代富顺旧影。 富顺老城东北角迎江巷保留有唯一的城门——迎江门。此门较为精致,装饰古朴。下图为自南向北拍摄的迎江门。 下图为自北向南拍摄的迎江门。 结束对富顺老码头、釜江巷及迎江门的考察后,我们前往富顺城南的沙嘴,此地为釜溪河与沱江交汇处,历史上产自自流井、贡井一带的井盐顺釜溪河而下经由此地进入沱江,并最终运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沙嘴是“川盐济楚”的必经之地。下图为前往沙嘴途中拍摄的富顺城区街景。 目前沙嘴一带是一处工业区,由于下游水电站蓄水,使得沙嘴周边河流水位抬升,河面十分宽阔。沙嘴老码头已被淹没于水下,目前沙嘴码头是当地消防取水地,旁边停泊有数艘锈迹斑斑的采沙船。下图为沙嘴一带航拍。 下图为沙嘴码头现状。 在沙嘴对岸仍可看到码头石阶路痕迹,当地还有少量民居。下图为站在沙嘴码头远拍釜溪河南岸风光。 结束对沙嘴的考察后,我们开启了釜溪河航运考察,首先来到邓井关。邓井关位于沙嘴上游,地处釜溪河东岸,历史上是一处繁华的码头场镇,是沱江支流釜溪河航运沿线重要站点。下图为站在邓井关老码头旁边拍摄的邓关大桥。 邓井关昔日航运业十分兴盛,吸引了周边各地许多民众来此谋生,特别是汇集了众多船工,当地修建的王爷庙便是昔日航运兴盛的见证。邓井关王爷庙位于釜溪河东岸,其面朝釜溪河,庙址曾是邓井关酱厂,2022年6月酱厂停业。目前王爷庙处于废弃状态。下图为邓井关王爷庙现状。 下图为邓井关老街。近年来,邓井关一带的传统建筑大面积消亡,许多传统建筑被推平,改造为绿地游园。 下图为釜溪河东岸的邓井关老街,原先这条老街西侧也建有房屋,现已拆除,老街成为典型的“半边街”。 下图为站在邓井关老街拍摄釜溪河西岸一带,四川轻化工大学最早的校区便位于此地。 结束对邓井关的考察后,我们在邓井关镇新区一家饭店吃午饭。下图为邓井关镇新街街景。 离开邓井关镇,我们来到詹井村。詹井村位于釜溪河西岸,过去是釜溪河航运沿线重要码头场镇,当地老街名为“詹井街”,其走向与釜溪河平行。詹井街两旁保留有许多传统建筑,该街已经无人居住,沿街建筑被列为危房,禁止民众靠近。下图为詹井街街景。 下图为詹井老码头,詹井街有一条支巷通往老码头。老码头一带面貌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原先老码头的石阶路现已无迹可寻。 离开詹井村,我们继续朝釜溪河上游进发,不一会儿抵达沿滩老街。沿滩老街名为“升平街”,目前已无传统建筑留存。庸公闸是沿滩老街唯一现存的历史遗迹。庸公闸位于沿滩区升平街釜溪上,该闸始建于1940年12月,1942年2月竣工,由华北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徐世大领导设计,时任民国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孔祥熙(字庸之)拨款修建,故以其字号命名为“庸公闸”。下图为庸公闸现状。 庸公闸现已被列入自贡市文物保护单位。下图为自贡市在庸公闸旁树立的文保单位标识碑。 下图为沿滩老街升平街街景。 结束对沿滩老街的考察后,我们前往自贡城区,考察汇柴口古盐道。下图为自贡城区的王爷庙,是釜溪河畔一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 下图为自贡富台山隧道,我们所要考察的汇柴口古盐道便是翻越富台山的一条古道。 自贡城区汇柴口古盐道位于釜溪河南岸张家沱南侧,我们抵达张家沱后步行前往古道。下图为在张家沱附近拍摄的自贡城区 张家沱一带目前正在建设滨江公园,下图为前往汇柴口古道途中。 张家沱是釜溪河南岸一处宽阔的回水沱,其北侧是上世纪后期自贡城区最为繁华的区域。现如今,随着自贡城区的扩张和新城的建设,这片昔日繁华的区域风光不再。下图为在张家沱南岸拍摄的釜溪河风光及自贡旧城核心区。 大约步行两百米后,我们抵达抵达汇柴口古道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刘氏节孝牌坊。下图为远拍牌坊。 下图为近距离拍摄牌坊。 下图为进入汇柴口古道后拍摄的牌坊 穿过刘氏节孝牌坊后,紧接着便是一段狭长陡峭的石阶路。下图为汇柴口古道考察途中。 下图为古道旁边文物部门树立的标识碑。 随着地势的抬升,古道愈发陡峭,随后我们进入一处荒废的无人老街。下图为初入老街时拍摄的长满青苔的古盐道。 沿古盐道行至最高处后,随即开始下山。在古道两旁随处可见的是废弃的房屋。下图为汇柴口古盐道两侧废弃房屋。 汇柴口古盐道两侧房屋因无人居住而逐渐坍圮,许多房屋都房顶坍塌仅剩墙壁,杂乱的藤蔓逐渐将房屋掩盖。行走在这片荒废无人的老街,仿佛走进了一处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这片老街与不远处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的对比,堪称繁华都市中一块时光定格的区域。下图为老街街景。 结束对汇柴口古盐道考察后,我们原路返回至张家沱。下图为汇柴口古道碥路上的防滑凹槽及杵子窝,无一不诉说着昔日此地交通运输的繁忙。 结束对汇柴口古盐道的考察后,我们本次沱江支流釜溪河航运考察宣告结束。随后沿高速公路返回至沱江沿岸,继续考察沱江航运沿线站点。当天下午四点多,我们抵达黄葛村。黄葛村地处沱江东岸,过去此地航运发达、人烟稠密,是沱江沿线一处繁华的码头场镇。现如今黄葛村隶属富顺县东湖街道,是沱江东岸一处普通的小村庄。下图为初入黄葛村时,在黄葛灏街看到的一座牌坊,牌坊被两栋民居夹在中间,其表明字迹已经被严重破坏。 黄葛灏街是黄葛村老街,此街走向与沱江垂直,黄葛灏街尽头便是黄葛村老码头。下图为黄葛灏街街景。 在黄葛村黄葛灏街附近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在老街诸多传统民居中十分突出,询问当地民众得知此建筑系当地卫生院旧址。从起外观来看,应当是昔日一座大型祠庙建筑。下图为黄葛村卫生院旧址。 黄葛村老码头目前是一处渡口,为当地民众前往沱江西岸提供便利。下图为黄葛村老码头现状。 下图为黄葛村村委会办公楼。 结束黄葛村的考察后,我们前往琵琶镇。中途经过泥沱坝。原先泥沱坝曾是一处江心洲,后来下游黄葛水电站修建以后将其淹没。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泥沱坝一带。 泥沱坝是沱江东岸一处面积广阔的平坝,此地目前有大量的蔬菜大棚。下图为泥沱坝一带。 穿过泥沱坝后,我们沿泸富路抵达琵琶镇。琵琶镇是沱江东岸一处繁华的场镇,此地人烟稠密、建筑密集,整体上分为新旧两片区域,我们首先来到琵琶镇新区。下图为琵琶镇新区街景。 琵琶镇老街区域靠近沱江,由十字口街、草店子街、河堰街以及梁子上街等多条街巷组成,其中十字口街两侧传统建筑保存最为完好。下图为十字口街街景。 琵琶镇十字口老街许多店铺均已关闭,营业的店铺大致只有商店与茶馆。下图为十字口街一家茶馆内,当地民众正在玩六红牌。 琵琶镇老码头早已废弃,下图为琵琶镇老码头现状。 结束对琵琶镇的考察后,我们经由赵化大桥前往沱江西岸。随着太阳逐渐落山,我们加紧了考察行程。下图为赵化大桥。 进入沱江西岸后,我们首先来到临江溪。临江溪位于青山峡北口,是传统时代沱江航运沿线站点之一,下图为无人机航拍临江溪渡口一带。 临江溪过去曾有老街,1981年沱江流域大洪水将老街全部冲毁,所有传统民居都荡然无存。下图为临江溪老街现状 结束对临江溪的考察后,我们向南出发,穿越青山峡,前往安溪镇。下图为前往安溪途中拍摄的沱江青山峡风光。 安溪镇地处沱江西岸,位于青山峡南口,与临江溪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安溪镇是沱江西岸一处规模较大的场镇,此地建筑较为密集,分为新旧两片区域。安溪镇新区有公路穿过,其建筑呈带状分布。而安溪老街走向与沱江垂直,保留有较多的传统建筑。下图为安溪镇新旧两片区域结合部。 安溪镇老街门牌显示此街名为“正街”,此外还有小河街。小河街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其街面依然为过去的石板,当地民众又称小河街为石板街。小河街与正街平行分布,均与沱江走向垂直,只不过前者宽度要小于后者。下图为小河街街景。 黄粑是安溪镇当地特色小吃。下图为安溪镇正街一家黄粑店,据老板介绍,安溪黄粑售价为五元一斤。 安溪老码头一带已经修建为现代楼房,当地仍有渡口,民众可乘坐渡船前往沱江东岸。下图为站在安溪大桥上拍摄的老码头一带。 下图为安溪大桥。 下图为安溪镇新区街景。 结束对安溪的考察后,我们本次沱江考察进入尾声。赵化镇是本次沱江考察的最后一站。赵化镇现已打造为古镇景区,历史上的赵化,是沱江流域一处富庶的场镇,其因航运而兴起。镇上老街无比宽阔,是我们在沱江流域考察期间见过的最为宽阔的老街,兴许是由于赵化地处沱江西岸平坝的缘故。赵化镇过去有多个码头,我们首先来到永济桥码头。下图为永济桥码头旁边树立的介绍牌。 永济桥码头目前正在施工,已经看不出其原始的形态。下图为永济桥码头现状。 离开永济桥码头,我们继续沿着赵化镇老街考察。下图为赵化西街一家茶馆外景。 两湖会馆是赵化古镇一处规模较大的传统建筑,自设立景区之后,当地对两湖会馆进行了维修。下图为赵化古镇两湖会馆大门。 赵化古镇还设有“古牌匾陈列馆”,因时间关系,我们未能进入参观。下图为古牌匾陈列馆大门旁边树立的石碑。 下图为赵化古镇古牌匾陈列馆大门。 近代史上“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是赵化人,在赵化古镇当地对刘光第故居加以维修,打造为一处景点。目前刘光第故居已经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从其外观能够看出,刘光第生长于一户富裕人家,其怀揣变法图强的报国壮志,令人钦佩。下图为刘光第故居。 下图为赵化古镇又一家茶馆。 赵化古镇正码头是昔日此地主要的航运码头。目前赵化正码头已经完成环境整治,保留有传统时代的码头石阶路,河边修建了护栏。下图为赵化镇正码头现状。 下图为赵化镇正码头。 在赵化正码头旁边修建有仿古风格的候船亭,其取名为“玄郎亭”,是赵化古镇打造的景点设施之一。 离开正码头后,我们沿滨江步道来到水巷子码头。下图为水巷子码头旁边树立的介绍牌,向游客介绍水巷子码头的历史。 水巷子码头已经找不到任何码头遗迹了,目前此地正在进行施工,下图为水巷子码头现状。 结束对赵化古镇的考察后,我们在当地一家“河街餐馆”吃晚饭,下图为河街餐馆外景。 下图为当晚在赵化古镇河街餐馆品尝菜品——火爆双脆,其色香味俱全,与桥头三嫩不分伯仲,体现出川南小煎小炒菜肴的独特风味。吃过晚饭后,我们离开赵化古镇,先前往泸县福集镇高速收费站,之后沿高速公路返回北碚。4月4日晚上十点半,在月光的笼罩下,我们安全返回西南大学,本次考察宣告结束。 自2023年4月我第一次参加川江上段(重庆—宜宾段)考察开始,迄今为止已经参加了六次水道考察,期间相继前往涪江、赤水河、渠江、嘉陵江等流域,多次目睹沿线老码头、旧场镇、古遗址的环境风貌与现实境遇,切身实地感受到不同河流沿聚落的历史变迁。那些历史上一度因航运而兴盛的码头场镇,如今随着航运时代的落幕而纷纷走向转型,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展现出不同的姿态:有些因下游水电站的蓄水而被淹没于水下,有些则消失在城市化的滚滚潮流中,有些凭借天时地利转型为现代工业园区,有些则利用丰富的人文遗迹走上了旅游开发的道路。然而,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更多的沿河码头场镇,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得以幸存,保留了其原始的风貌,如同一位坚守传统的老者,静静地守候在河边,等待生命的归宿。<div>以上便是我本次考察期间的见闻感受,感谢您的浏览,祝您愉快!</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