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城

顺其自然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略阳长峰遗址‌位于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的‌长峰村‌,地处嘉陵江边,是‌古长举县‌的遗址所在地。长峰村位于陕西和甘肃两省的交界处,北与甘肃成县、徽县相连,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是军事防守重地‌12。</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长举县始建于北魏正始三年(公元506年),后曾改名长峰县,至元代至元十九年(公元1283年)被撤销,建县时间长达777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唐宋时期,这里是陕西、甘肃进入四川的必经之地‌23。</p><p class="ql-block">地理特征</p><p class="ql-block">长峰村背靠大山,嘉陵江从小村前穿过,两岸绝壁耸立,古蜀道的险要地势让人惊叹。村子周边包括仙人关,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时期,这里是仙人关之战的战场,著名的抗金名将吴玠曾在此守卫‌3。</p><p class="ql-block">旅游信息</p><p class="ql-block">从略阳县城出发,沿嘉陵江北行约3公里即可到达长峰村。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嘉陵江畔的古蜀道风光,感受历史的沧桑。长峰村也是陕甘两省的交界处,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吴玠(1093年-1139年7月18日1</p><p class="ql-block">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县)人,中国两宋之际抗金名将。</p><p class="ql-block">吴玠少时沉毅,崇尚气节,善于骑射,通晓兵法。最初以“良家子”从军泾原路,与西夏作战,渐升至队将。随军进讨方腊起义,击退西夏对怀德军的进攻,又渐升泾原第二副将。建炎二年(1128年),金军入陕西,吴玠在泾原统制官曲端指挥下,在清溪岭击败金军,大振宋军士气。后受宣抚处置使张浚赏识,升为统制。建炎四年(1130年),进兵收复永兴军,受任为权永兴军经略使。同年,在张浚指挥下,参与富平之战。战后与其弟吴璘收拢散兵,扼守和尚原,并在次年的和尚原之战中先破金将没立、乌鲁、折合等,又大破金帅完颜宗弼所部重兵,获空前胜利。因功建节,拜镇西军节度使。此后,在饶风关、仙人关一带与金军对垒十年,并策应岳飞北伐。官至保平静难两镇节度使、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绍兴九年(1139年),病逝于仙人关,时年四十七岁。获赠少师,谥号“武安”。</p><p class="ql-block">淳熙三年(1176年),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p><p class="ql-block">吴玠长期镇守四川,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他汰冗员、节浮费,广设屯田、修复废堰,与胡世将创转般折运法,使粮储充足。史称“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p><p class="ql-block">吴氏兄弟先后镇守川蜀数十年,史家赞其“绥辑人民,辅宁国家,可谓悉心以勤其事者”。</p><p class="ql-block">吴玠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吴玠在哪场战争中表现出色?吴玠的军队在川陕地区有何重要贡献?吴玠如何与岳飞等抗金名将并肩作战?吴玠在南宋朝廷中的地位如何?吴玠的战死对南宋的局势有何影响?吴玠在历史上被评价为什么?吴玠的死因是什么?吴玠的故里是哪里?吴玠有什么历史遗迹留存下来?</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吴武安、吴涪王</p><p class="ql-block">字</p><p class="ql-block">晋卿</p><p class="ql-block">所处时代</p><p class="ql-block">宋朝</p><p class="ql-block">民族</p><p class="ql-block">汉族</p><p class="ql-block">出生信息</p><p class="ql-block">1093年,德顺军陇干县</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p><p class="ql-block">1139年7月18日1</p><p class="ql-block">谥号</p><p class="ql-block">武安</p><p class="ql-block">主要官职</p><p class="ql-block">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p><p class="ql-block">爵位</p><p class="ql-block">涪王(赠)</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抗击金军,保全蜀地</p><p class="ql-block">其他贡献者</p><p class="ql-block">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吴拱</p><p class="ql-block">儿子</p><p class="ql-block">吴璘</p><p class="ql-block">弟弟</p><p class="ql-block">相关视频更多</p><p class="ql-block">宋朝最强边军代表作!吴玠成名之战!和尚原大破十万金军!</p><p class="ql-block">哔哔浪姐姐</p><p class="ql-block">南宋最低调的名将吴玠:杀得金兀术弃袍割须,威震川蜀几十年!</p><p class="ql-block">娃娃的晴天</p><p class="ql-block">与岳飞齐名的南宋名将吴玠,数千破十万金兵,击溃金兵向北逃亡!</p><p class="ql-block">悍将吴玠,和岳飞齐名的南宋名将,曾把金军统帅打到大哭 </p><p class="ql-block">南宋吴玠在仙人关之战中大胜金兀术,宋军神臂弓起决定性作用</p><p class="ql-block">孤寡老人讲历史</p><p class="ql-block">吴玠参与指挥的战役</p><p class="ql-block">宋金川陕争夺战</p><p class="ql-block">宋金川陕争夺战,是宋金战争的一部分,最后宋军退出陕西,守住川口,而陕西划归金国。</p><p class="ql-block">饶峰关之战</p><p class="ql-block">饶峰关之战是宋军抗击金军进攻的著名的要隘守卫战。绍兴二年(1132年),金兵数十万人侵中原,十二月金军夺得商州(今商洛);绍兴三年(1133年)正月,王彦以3000人迎敌而败,烧毁粮草,放弃金州,退守石泉,又撤至西乡县。二月五日,金将完颜杲督军攻饶峰关,金兵屡攻不克,死伤惨重。十一日金军得一名叛宋小校引路攻山,宋军不备,被金兵杀伤众多,刘子羽、王彦、吴玠率余部拼死冲杀,突出重围,退守汉中勉县。同年五月,王彦重振兵马,带兵至汉阴与金兵鹰犬刘豫决战。刘部溃败,汉阴复归宋土。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收复金州。</p><p class="ql-block">和尚原之战</p><p class="ql-block">和尚原之战为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指挥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在此次战役当中,南宋军队给金军以重创,并获得最终的胜利。金军于1127年(金天会五年,南宋建炎元年)灭亡北宋后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乘势数次南下并进攻陕西,抢占了黄河两岸许多地区,并曾一度深入江西、浙江等地。广大爱国军民在抗战派将领的率领下,英勇顽强地抗击金军,迫使金军退回江北。但以赵构为首的南宋统治者对金采取妥协求和政策,执行“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的方针,竟把主要兵力用来镇压农民起义军,对待金军则实行消极防御。</p><p class="ql-block">吴挺</p><p class="ql-block">吴挺(1138年-1193年6月27日),字仲烈,祖籍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县)。南宋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璘第五子。吴挺早年随父从军,升至利州西路前军同统制。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起,随吴璘抗击西线金军,屡立战功。二十五岁时便以官拜武昌军承宣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熙河路经略安抚使中军统制。吴璘去世后,他入朝任左卫上将军、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淳熙元年(1174年),吴挺建节,重掌四川的主要兵权。淳熙四年(1177年),改授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累加至检校少保、太尉。绍熙四年(1193年),吴挺病逝,年五十七。追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后谥号“武穆”。</p><p class="ql-block">吴玠</p><p class="ql-block">吴玠(1093年-1139年7月18日),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县)人,中国两宋之际抗金名将。吴玠少时沉毅,崇尚气节,善于骑射,通晓兵法。最初以“良家子”从军泾原路,与西夏作战,渐升至队将。随军进讨方腊起义,击退西夏对怀德军的进攻,又渐升泾原第二副将。建炎二年(1128年),金军入陕西,吴玠在泾原统制官曲端指挥下,在清溪岭击败金军,大振宋军士气。后受宣抚处置使张浚赏识,升为统制。建炎四年(1130年),进兵收复永兴军,受任为权永兴军经略使。同年,在张浚指挥下,参与富平之战。战后与其弟吴璘收拢散兵,扼守和尚原,并在次年的和尚原之战中先破金将没立、乌鲁、折合等,又大破金帅完颜宗弼所部重兵,获空前胜利。因功建节,拜镇西军节度使。此后,在饶风关、仙人关一带与金军对垒十年,并策应岳飞北伐。官至保平静难两镇节度使、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绍兴九年(1139年),病逝于仙人关,时年四十七岁。获赠少师,谥号“武安”。淳熙三年(1176年),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吴玠长期镇守四川,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他汰冗员、节浮费,广设屯田、修复废堰,与胡世将创转般折运法,使粮储充足。史称“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吴氏兄弟先后镇守川蜀数十年,史家赞其“绥辑人民,辅宁国家,可谓悉心以勤其事者”。</p><p class="ql-block">宇文虚中</p><p class="ql-block">宇文虚中(1079年-1146年),初名黄中,宋徽宗亲赐其名为虚中,字叔通,别号龙溪老人,成都广都(今四川成都市)人。中国金代早期诗人。宇文虚中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及第,官至资政殿大学士。童贯兴燕云之役时,宇文虚中入幕为参议官。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为祈请使,奉旨出使金国,迎回徽、钦二圣。后因被扣留,初羁于云中。数年后,宇文虚中出仕金国,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太常卿、翰林学士承旨兼礼部尚书,封河内郡开国公,并被尊为“国师”。皇统二年(1142年),金国移文南宋,索其家属北迁。皇统六年(1146年)二月,女真贵族唐括酬斡的家奴杜天佛留诬告宇文虚中谋反,有司鞫治无状,乃罗织其家中图书为谋反的证据,同年六月,宇文虚中及家属百余口全部被杀。宇文虚中在汉民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经过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北方地区、北方民族的草原文化相互吸收,才逐渐形成了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双向交流、优势互补的金代文化。从而为金代文化的腾飞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诗较平谈,著有《上乌林天使》《春日》《过居庸关》等。</p><p class="ql-block">宋朝四川宣抚使</p><p class="ql-block">吴玠</p><p class="ql-block">吴玠(1093年-1139年7月18日),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县)人,中国两宋之际抗金名将。吴玠少时沉毅,崇尚气节,善于骑射,通晓兵法。最初以“良家子”从军泾原路,与西夏作战,渐升至队将。随军进讨方腊起义,击退西夏对怀德军的进攻,又渐升泾原第二副将。建炎二年(1128年),金军入陕西,吴玠在泾原统制官曲端指挥下,在清溪岭击败金军,大振宋军士气。后受宣抚处置使张浚赏识,升为统制。建炎四年(1130年),进兵收复永兴军,受任为权永兴军经略使。同年,在张浚指挥下,参与富平之战。战后与其弟吴璘收拢散兵,扼守和尚原,并在次年的和尚原之战中先破金将没立、乌鲁、折合等,又大破金帅完颜宗弼所部重兵,获空前胜利。因功建节,拜镇西军节度使。此后,在饶风关、仙人关一带与金军对垒十年,并策应岳飞北伐。官至保平静难两镇节度使、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绍兴九年(1139年),病逝于仙人关,时年四十七岁。获赠少师,谥号“武安”。淳熙三年(1176年),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吴玠长期镇守四川,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他汰冗员、节浮费,广设屯田、修复废堰,与胡世将创转般折运法,使粮储充足。史称“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吴氏兄弟先后镇守川蜀数十年,史家赞其“绥辑人民,辅宁国家,可谓悉心以勤其事者”。</p><p class="ql-block">虞允文</p><p class="ql-block">虞允文(1110年12月14日-1174年7月18日),字彬父,一作彬甫。隆州仁寿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中国南宋初期名臣,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登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他在出使金国时,见其大举运粮造船,便在回朝后请宋廷加强防御。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以参谋军事犒师于采石,指挥三军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使“宋事转危为安”。次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大将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元年(1165年),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乾道三年(1167年),出任四川宣抚使、知枢密院事。乾道五年(1169年)拜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乾道八年(1172年),加授左丞相兼枢密使、特进,旋即再镇四川,封爵雍国公,世称“虞雍公”。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去世,年六十五。累赠为太师,谥号“忠肃”。虞允文姿貌雄伟,慷慨磊落。早年以文章致身台阁,后遭逢危局,挺身而出,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其书法“词语详雅,气象雍容”,传世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有《虞雍公奏议》等传世,今多已亡佚。《宋诗纪要》及《宋代蜀文辑存》辑录其作品。(概述内图片来源)</p><p class="ql-block">吴璘</p><p class="ql-block">吴璘(1102年-1167年6月6日),字唐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县)人。南宋初年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玠之弟。善于骑射,跟随吴玠抵御西夏。建炎二年(1128年),起兵抗金,颇有勇略。绍兴元年(1131年),参加箭箐关战役,功劳最多,授和尚原统制,大败金军,授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康州团练使。绍兴四年,参加仙人关之战,力败金军,升任定国军承宣使、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绍兴九年(1139年),兄长吴玠死后,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成为右护军最高长官。绍兴十年(1140年),再度抵御南侵金军,拜镇西军节度使。绍兴和议”签订后,奉命镇守兴州,成为南宋川陕防线三大帅府之一,累官检校太尉、奉国军节度使、御前诸军都统制等。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大举入侵宋时,出任四川宣抚使,带病抗敌,与金国西路元帅徒单克宁长期对峙,彼此互有胜负,“隆兴和议”签订后,退守四川。乾道元年(1165年),拜太傅、新安郡王、兴元尹。乾道三年(1167年),吴璘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师、信王,谥号“武顺”,位列南宋七王之一。吴璘、吴玠兄弟经营和尚原、在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吴氏兄弟先后镇守川蜀数十年,“绥辑人民,辅宁国家,可谓悉心以勤其事者”。撰有兵书《兵要》,至今已佚。</p><p class="ql-block">宋朝十大名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