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光明

凤凰树

<p class="ql-block">夸父执著追日,嫦娥飞向月宫,张衡在数星星……火的发现和使用,灯的发明和改进,天上地下,我们一直在追逐光明。</p><p class="ql-block">以前不冷的夜晚,人们喜欢坐在院子里,那时的夜空很清澈,月亮很皎洁,满天星辰闪烁,但是家家户户的屋子里很黑很暗。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只有豆大的火焰。天真的黑下来时,才会点燃这盏灯。灯光不及之处,那种暗黑,还留在记忆深处。有一次我跟着我的老姥睡觉,老姥坐在炕上,在灯下剪脚指甲,老姥岁数大了,眼睛也不太好了,她实在是看不太清楚,剪的很艰难。我想下去拿东西,老姥的指甲还没剪完,她让我自己下去,我向地上看了看,伸手不见五指,我怎么也不敢下去。对于黑暗与生俱来的恐惧,那点点微光形成的光环,就是一片安全的领地。</p><p class="ql-block">那时点灯用的是泊头火柴,火柴是生活必需品,多数人家也会备个手电筒。欧洲的火柴在清朝道光年间,就通过贸易正式进入中国,逐渐普及到普通人家。后来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火柴厂,老百姓还是习惯叫它“洋火”。我喜欢用新火柴点灯,火柴头新鲜饱满,在火柴盒的侧面粘贴的燃料上,轻轻一划,就爆发出短暂又热情的火苗。有一户住在街面的人家,墙上刷了一块黑板,村里有需要宣传的事,就写在上面。我看到有个抽烟的老头,拿出一根火柴,在黑板上嚓的一下,火柴就点燃了。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也想拿火柴试一试,却把好奇和疑惑一直留在了童年。</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了罩子灯,它的玻璃罩子不但可以防风,还能增强光的扩散,比以前的油灯亮了许多。它还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亮度。过一段时间,罩子模糊了,拿下来擦一擦,就又透亮了。在灯下写作业的孩子,和缝缝补补做针线的母亲,方便了很多。</p><p class="ql-block">我家也用过一段时间的气灯,它跳跃着细长的火焰,比油灯干净。但是有了蜡烛,这些灯就不再用了。手巧的父亲做了几个插台,把蜡烛插在上面好看又稳当,有时也会插在空酒瓶子上。除夕的晚上,每个屋子都要亮着灯,据说这个风俗是因为提前包好的饺子,怕被老鼠偷吃,无论如何,我喜欢这种灯火通明的布置。有时还会专门买来红色的蜡烛,更有了节日喜庆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刚进入电灯时代,几多欢喜几多愁。据说用电的人家多了,电压低,供不了电。开始每天白天供电,晚上停电,电灯几乎成了摆设。后来村里有一户下海早的人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饭后,很多人去他家看电视。屋子里太挤了,就把电视搬到院子里看。再后来,有个城里回来的退休干部,买的是更大的彩色电视机,于是人们又自觉的把电影院转移到了他家的院子。慢慢的,电视机普及了。除夕晚上,盼着看春晚。八点前的时针总是很慢,可是电灯越来越暗,就剩几道红丝,我们叫它“小红虾”。电视根本看不了,我还是一次次带着侥幸问母亲,一会儿能亮起来吗?一会儿能看电视吗?最终我的盼望成了一个个的哈欠。</p><p class="ql-block">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日子越来越好。各种各样的照明设备应有尽有,我们的世界被网络联系在一起。我又一次回头看了看,我们追逐光明的途中,那种简单的满足和快乐,有没有遗落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