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牡丹艳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在春深的时节,踏入隆中山,便仿若踏入了一方被岁月遗忘,却又被历史深情凝视的圣地。这里的云雾,总比别处多三分灵气,如梦似幻,缭绕于山峦之间,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山涧潺潺,清泉一路向东奔去,溅起的水珠在晨光的轻抚下,宛如碎玉般晶莹剔透,它们叮叮咚咚地跳跃着,敲醒了满谷沉睡的竹影。竹叶上,诸葛井的水汽悠悠萦绕,轻轻一抖,仿佛抖落出建安十二年那个充满希望与未知的清晨。</p> <p class="ql-block">那时,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正值青春年少,却已心怀天下。他刚刚浇完园圃,手中的松枝扫过青石阶,那细微的声响,竟似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惊散了襄阳城外弥漫的烽烟。在苍苔斑驳的草庐前,时光仿佛凝固,石桌上未干的墨痕,宛如历史的眼眸,静静凝视着过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字迹刚劲有力,如剑走偏锋,却又在转折处生出慈悲的钝角,恰似诸葛亮的为人,既有非凡的抱负与智慧,又心怀苍生,慈悲为怀。</p> <p class="ql-block">三顾堂的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高悬于檐下,见证了一段千古佳话。当檐角的风铃在微风中轻轻摇动,那清脆的声响里,恍惚听得见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正与《梁父吟》低声和鸣。建安十二年的那场对谈,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了惊涛骇浪,诸葛亮将巴山汉水都纳入了棋枰,隆中对三个字,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它原是卧龙先生用《出师表》的骨血写就的谶语,预示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即将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牡丹开得最盛的时节,隆中山宛如一片花海,卧龙潭边的古柏上,总有人系上白绢,似在向历史诉说着对诸葛亮的敬仰。牡丹花瓣层层叠叠,如锦云坠落,美不胜收。然而,在这满园的繁华之中,却比不过《诫子书》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八个字所绽放的光芒,那是穿越千年也未曾凋谢的精神之花。游人们总爱惊叹牡丹艳冠群芳,可哪朵红得过五丈原秋风中诸葛亮呕出的赤心?哪片叶绿得过《后出师表》里泣血的字句?石像前供奉的新茶,年复一年,泡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倔强,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诸葛亮矢志不渝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春深雾重时,牡丹花瓣上,仿佛浮着《便宜十六策》的露水,那些殷红,像是从《将苑》残卷里渗出的朱砂,又像是襄阳城头飘落的战旗,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最奇的是,当暮色四合,满园牡丹竟与草庐檐角的铜铃同频震颤,仿佛千年前的《出师表》仍在字字铿锵,震得满山松涛都成了白帝城呜咽的江水。那一刻,历史与现实交织,让人不禁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之中。</p> <p class="ql-block">踏着满地落英归去时,忽见石壁上的苔痕拼出“臣本布衣”四字。原来,隆中的牡丹从不与百花争春,它们默默扎根于这片土地,把建安十三年的月光、章武三年的星辉、建兴十二年的秋霜,都酿成了年年绽放的赤诚。当最后一瓣红落在“鞠躬尽瘁”的碑文上,整座山岗都成了《诫外甥书》里说的“志当存高远”。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却心怀天下,他用自己的智慧与忠诚,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而隆中的牡丹,正是他一生的写照,至艳至伟之物,终究要扎根在最淡泊的土壤,方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诸葛亮的事迹与牡丹相互交融,牡丹因诸葛亮的精神而更具韵味,诸葛亮的故事因牡丹的衬托而更加动人。它们共同构成了隆中山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赤诚与智慧 。岁月悠悠,隆中的牡丹依旧年年盛开,向世人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着诸葛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心怀壮志,淡泊明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而不懈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