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弦歌

缪宏飞(耕耘者)

【序章·晨雾中的水墨卷】 <p class="ql-block">七点零三分,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在江面上碎成万点金鳞。溪滩村外的衢江尚未褪尽薄纱,粉白的杏花与暗红的梅影便在粼粼波光中摇曳生姿。千里岗山脉的黛青色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金黄的油菜花田像打翻的颜料罐,顺着地势一直流淌到灰瓦白墙的屋檐下。北方来客倚着江畔的老柳树,看白鹭掠过江心洲的芦苇荡,轻声呢喃:"这该是从唐诗宋词里走出来的江南吧。"</p> 樟潭埠头:年轮里的木排交响 <p class="ql-block">元代古樟的年轮已刻下七百道印记,粗糙的树皮如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着木排满江的繁华过往。明清时期的樟潭埠头,每天清晨都会响起排工的号子:"嘿哟——起排咯!"二十岁的排工阿水赤脚踏着青苔石阶,古铜色脊背映着朝阳,将缆绳甩向江面。闽商林老板站在埠头的青石板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作响,与排工们的号子声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乐。</p><p class="ql-block">天后宫的香火常年萦绕在埠头。1906年春汛,王国卿站在新建的学堂前,望着十八艘首尾相连的木排从上游驶来。这位徽商变卖祖宅良田,将五万银元换成课桌板凳,在江畔创办了樟潭两等小学堂。当第一缕炊烟从校舍升起时,他挥笔写下"崇文尚武"的匾额,墨迹未干便被江风卷走,飘向天际。</p> 双塔记:光影中的文明坐标 <p class="ql-block">1908年4月15日,日本调查员吉冈彦的镜头定格了黄甲山塔的孤寂身影。这座六面九层的风水塔矗立在江畔滩涂,塔身"双塔耸秀"的刻痕在阴云中若隐若现。四十年后,英国人福琼在《两访中国茶乡》中写道:"当晨雾漫过塔顶,青铜风铃便会奏响欢迎远方来客的乐章。"</p><p class="ql-block">韩邦宪知府病逝前的那个雨夜,他咳血于案牍,手中仍紧攥着未批完的赈灾奏折。"放仓!"他用最后的力气喊出,却没能看到次年春汛的稻花飘香。如今黄甲山塔底的水文站里,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数据:"今日水位58.6米,流量1200立方米/秒",与明代的"砥柱凌霄"碑刻形成奇妙对话。</p> 姑蔑密码:青铜时代的文明拼图 <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18日,考古队长老张在孟姜三号土墩墓发现了青铜剑格。经碳十四检测,这件文物距今3050±80年,比越王勾践剑早了整整五百年。蛇纹玉眼泛着幽蓝,那是越地巫风与中原礼制的神秘对话。当周穆王的马车碾碎黄土高原的晨霜,姑蔑工匠正将皖南矿脉与闽地海气熔铸成礼器。</p><p class="ql-block">石角山古城遗址的探方里,良渚晚期的陶罐碎片与西周车马器同现。老张蹲在三千年的红土层前,指尖抚过青铜马镳上的蛇纹:"这是我们衢州人的根。"五十岁生日那天,他在工地收到女儿的视频祝福——屏幕里,留美归来的女孩展示着自己设计的姑蔑主题文创,青铜纹样化作时尚手包的提手。</p> 诗画长廊:江鸥掠过的平仄 <p class="ql-block">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九月初七,杨万里泊舟章戴埠。徐载叔备下三衢春雪茶,二人对坐柴门,看江鸥掠过暮色。"诚斋兄且看,此茶采自千里岗云雾深处。"徐载叔话音未落,一阵江风卷走诗稿,墨迹未干的《过章戴岸》飘向江心,惊起一群白鹭。</p><p class="ql-block">杨村古渡的传说被写进了新编《衢州渔业志》。当地渔民至今流传"杨诚斋抛诗引鱼"的故事:诗人将诗稿投入江中,群鱼竞跃争食,鳞片映着夕阳如万点金箔。如今的"杨村诗宴"上,游客们既能品尝三道鳞鱼,又可体验宋代烹鱼技法,服务员皆着汉服,吟诵着诚斋先生的诗句。</p> 古今交响:塔影下的新航程】 <p class="ql-block">大路章港区的吊机昼夜轰鸣,年吞吐量突破500万吨的货物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中欧班列"衢州号"鸣笛启程,集装箱上的姑蔑青铜纹样与"一带一路"标志交相辉映。天后宫的香火飘过创业创新中心的玻璃幕墙,与实验室里的激光束共同编织着新时代的传奇。</p><p class="ql-block">樟潭小学百年校庆那天,叶元龙孙女捧着泛黄的校刊,指尖划过祖父留学日本时的照片。"爷爷说,当年乘木排到杭州要走二十三天。"她身后的AI课堂里,学生们正用全息投影重现排工号子。捐赠仪式上,老校友们展示了民国课本《开明国语课本》,与智能教学平板形成时空对话。</p> 终章·江声入梦】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黄甲山塔的景观灯次第亮起。年轻的母亲指着塔身对孩童说:"这是我们的文明灯塔。"江风送来樟树的清香,混合着新区建设的混凝土气息。姑蔑青铜的纹路在月光下若隐若现,与对岸科创园的激光秀交相辉映,共同编织着新时代的《衢江夜曲》。青铜纹样被提取为城市LOGO,"衢州有礼"的霓虹标语映在江面上,随波荡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