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建筑瑰宝

舒舒

<p class="ql-block">  昵称:舒舒</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0163781</p> <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5日旅行第十天,我们的行程悉尼歌剧院。期待巳久的梦幻,马上就要成为现实,心里是多么的激动与美好。 </p><p class="ql-block"> 在来之前几个朋友介绍过悉尼歌剧院,这座标志性的建筑,不仅是现代建筑的杰作,更是全球艺术爱好者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跨过繁华的马路,通过悉尼海港湾广场,远处眺望到明亮而耀眼的建筑悉尼歌剧院。</p><p class="ql-block"> 悉尼歌剧院不仅仅是一个演出场所,它更是个澳大利亚的象征,和文化的瑰宝。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慨!</p> <p class="ql-block">  悉尼建筑瑰宝歌剧院,以其独特的贝壳形屋顶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目光。由丹麦建筑大师约恩·乌松精心设计,历时14年,耗资一个亿澳币,终于在1973年10月20日揭开其神秘面纱,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揭幕。</p><p class="ql-block"> 作为世界著名的艺术表演中心,悉尼歌剧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想到这里曾上演过无数经典的歌剧、音乐会和舞蹈表演,许多人会因即将踏入这座文化殿堂而心生崇敬,激动之性油然而生,期待能在这里感受浓厚的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  悉尼歌剧院占地面积达1.84公顷,坐落在距离海面19米的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离海面60米,总建筑面积88000平方米。它的外形就像一艘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由10块大“海贝”组成,最高的那块高达67米。歌剧院的外观分为三组巨大的壳片分别位于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  在参观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标志性的悉尼歌剧院大拱门,也是悉尼歌剧院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当走进悉尼歌剧院内部后,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非常精致,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天花板还是墙壁,全部都是手工绘制而成,而且图案各不相同,彰显了工匠们极高的技术水平。当然,最震撼人心的还是歌剧院内部的装饰风格,仿佛置身于宫殿之中,给人一种庄严而又神圣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讲解导游是歌剧院的中国导游,很耐心祥细的讲解,悉尼歌剧院主要由两个主厅、一些小型剧院、演出厅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最大的主厅是音乐厅,最多可容纳2700人左右,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p><p class="ql-block"> 音乐厅内的管风琴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由10500根风管组成。主厅中较小的一个是歌剧院,拥有1600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p> <p class="ql-block">  悉尼歌剧院, 从远处看,它像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大船。但当我走进去之后才发现,它的美远不止于此。</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区分。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也可以参加各类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 当领队说根据各自的爱好,可以申请参观区域,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音乐会厅,因为在这里,会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比如这个楼梯,在其他地方的楼梯一般都是往下的,但在歌剧院里却是往上走的,因为这里的设计理念就是把观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另外,这里的灯光设计也很有意思,为了营造出更好的观赏效果,灯光设计成倾斜的角度,让光线尽可能多地照射在观众身上,而不是舞台上面。</p><p class="ql-block"> 而且歌剧院里面所有的座椅都是朝向舞台的,这样无论坐在哪里都能很好地观看演出。</p><p class="ql-block"> 除了音会厅,这里还有一个歌刷厅,这是专门为歌剧表演打造的空间,也是歌剧院名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还看到了很多有趣的装置,比如这些白色的椅子,它们代表了曾经来到歌剧院的人们,也象征着未来会来到歌剧院的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还有这些彩色的圆点,他们代表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当然走过他们时,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语言说着相同的一句话:欢迎来到悉尼歌剧院。</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个地方往下看,整座歌剧院尽收眼底,很震撼,我想,这就是悉尼歌剧院的魅力所在吧。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每一个角度都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  悉尼歌剧院的建造历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计划可以追溯到1940年。当时,悉尼缺乏一个专门用于音乐和戏剧表演的场所,新南威尔士州音乐学院院长尤金·古森斯开始游说政府,希望能建造一个能够容纳大型戏剧作品的场所。 </p><p class="ql-block"> 1954年,古森斯成功获得了新南威尔士州州长约瑟夫·卡希尔的支持。1955年澳大利亚政府为悉尼歌剧院举办全球性设计竞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设计师们,参赛作品几百份。 </p> <p class="ql-block">  中导游告诉我们,设计者是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他凭借着大胆的设计,从全球233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赢家,你可别以为它是个新建筑啊!其实它的年龄比我还大呢!</p><p class="ql-block"> 最后,经过评选之后,评委们一致决定将这座歌剧院的设计任务交给丹麦的这位建筑师约恩·乌松,因为他的方案既大胆又创新,跟传统的歌剧院完全不一样。但是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是个业余选手呀!可是人家是土生土长的澳洲人,在丹麦生活了30多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他不是专业的,但是他却有着非凡的才华,他设计的方案呢,灵感来源于悉尼港湾大桥以及贝尼西亚吊桥,看这独特的外观造型,就是有点像船帆一样。</p><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14年时间里,约恩·乌松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一边施工一边修改图纸。终于耗资一亿多,于1963年正式动工修建。</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工程量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当初预算只有7.000万澳元,结果到1972年完工时,已经花了将近一亿多澳元。</p> <p class="ql-block">  而最让乌松崩溃的是什么呢,就是那些所谓的专家们老是在他的设计方案上指指点点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修改意见,导致工期一拖再拖,成本一涨再涨。</p><p class="ql-block"> 更离谱的是,就连政府拨款也断过两次。那没办法,乌松只能自己到处借钱,甚至最后还不得不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你说这么折腾下来,谁受得了啊。</p><p class="ql-block"> 所以呢,当1973年歌剧院即将竣工的时候,乌松带着妻儿离开了澳大利亚,回到了丹麦。从此以后他就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了。</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座歌剧院正门上方悬挂了一块铜牌,上面刻着他的名字,但是后来这块牌子被偷走了。</p> <p class="ql-block">  直到2003年,乌松去世后,人们才重新制作了一块铜牌,并且把它挂在了原来的位置上。</p><p class="ql-block"> 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乌松要离开澳大利亚吗,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开始乌松的设计在全球招标中,他的方案没有选中。</p><p class="ql-block"> 但是呢,乌松并没有气馁,反而带着自己的方案去各个国家申请建造,因为他坚信自己这个方案就是最好的。结果呢,竟然真的有人相信了他,并且把他的方案给建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悉尼歌剧院。</p> <p class="ql-block">  而那些当初看不上他的人,看到这个作品之后都后悔得不行,不过,你以为这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其实才刚刚开始!在悉尼歌剧院刚建成的时候,因为造价太高,很多人都质疑乌松的能力,甚至还有人认为他是骗子,要求他全额退款,但是乌松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硬扛了下来,并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悉尼歌剧院的帆板结构非常复杂,如果想要维修的话,难度非常高,成本也非常高。可就在歌剧院建成不到一年的时间,其中一块帆板就被大风吹坏了。这件事让所有质疑乌松的人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扬言让他来修啊!你不是说能造吗,现在咋样。</p> <p class="ql-block">  乌松二话没说,直接带领团队开始了枪修工作,最终只用了3天时间就把损坏的帆板修好了,而且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意外,还对整个歌剧院进行了加固改造,不仅质量有了保障,而且还延长了使用寿命,最关键是,这次维修还是免费的。</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悉尼歌剧院的维护费用每年高达上千万美元,但自从请来了乌松之后,歌剧院再也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因此,从那以后,乌松也成澳大利亚人民心中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当乌松功成名就之时,却突然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那就是他要辞职回老家,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年近花甲,正是享受生活的好时候,但他却选择了辞职,你说到底咱回事!</p><p class="ql-block"> 对于乌松的选择,就连他的家人也无法理解,毕竟老家的生活条件跟待遇根本没法比,可乌松却表示自己并不在乎这些。他说:“我为悉尼歌剧院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现在她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已经长大了,我不忍心让她成为负担。”</p> <p class="ql-block">  悉尼的设计师乌松当时离开了这个项目之后,发现了什么?他发现他的设计被英国修改了。这好像是你辛辛苦苦写了一篇论文,然后发表在了国际顶级期刊上。</p><p class="ql-block"> 结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论文被撤稿了,并且改了名字,还换成了别人的名字。而且人家还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就相当于你辛辛苦苦做了一个项目,结果最后人家给你发工资的时候,不认帐了,还说是另外一个人的功劳,你说气人不气人呢?所以乌松就怒了,他说:“你们必须给我一个说法”……但是英国方面却他不要走,说他们可以按照他的方案来修建,但是他没有经验和技术,可能会失败,到时候还得请他回来收拾烂摊子。乌松心想:你当我傻呀!于是他就真的走了,而且还来到了中国。</p> <p class="ql-block">  后来中国准备建国宴酒店,乌松就接下了这个项目,也就是现在的人民大会堂。后来他又帮中国设计了北京火车站、广州宾馆等等一系列的大工程,可以说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而英国那边呢,虽然最终顺利完工,但是却花了更多的钱,而且由于技术上的修改,导致歌剧院经常漏水,维修费高达几千万英镑,到现在也没修好。</p> <p class="ql-block"> 我初次踏入歌剧院,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中导游详细介绍了这座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建造过程中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1973年为歌剧院所写的话,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建筑的非凡意义:“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澳大利亚文化的象征,也是人类创造的结晶。”<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悉尼歌剧院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建筑风格和地理位置,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这是一次难忘的参观体验,让我对这座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仰。</span></p> <p class="ql-block">  编辑/制作:舒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