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北京昌平“白浮泉遗址”

英旋

<p class="ql-block"><b>  白浮泉遗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龙山山顶,始建于元代,是通惠河的水源地,建有北京历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敕建龙王庙。白浮泉遗址主要包括“都龙王庙”和“九龙池”,是研究北京水利事业发展及古代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b></p> <p class="ql-block"><b>  1990年2月23日,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2013年3月5日,包含白浮泉遗址在内的大运河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名为“大运河”。2014年6月22日,包含白浮泉遗址在内的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白浮泉,又名“龙泉”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郭守敬筑堰障水,汇西山诸水,引白浮泉水济漕,白浮泉成为新运河上游水源,新运河被赐名“通惠河”。元朝时期,引白浮泉水济漕工程完成后,在龙山之巅兴建“都龙王庙”,并在其源头之处修建“九龙池”。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修复通惠河时,九龙池重修。</b></p> <p class="ql-block"><b>  1958年,白浮泉出水日渐减少。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北京地下水位下降,白浮泉水逐渐干涸。1990年,白浮泉遗址九龙池上新建“白浮泉遗址碑亭”,立“白浮泉遗址整修记”碑。2013年,白浮泉遗址建设成为“白浮泉遗址公园”。2020年,昌平区人民政府对白浮泉遗址内的都龙王庙壁画进行修复。2023年4月8日,基于白浮泉遗址打造的“大运河遗址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b></p><p class="ql-block"><b> 现“大运河遗址公园”已形成古迹、园林、滨河湿地等较大的旅游景区,都龙王庙、九龙池、龙泉禅寺是景区内的主要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龙泉禅寺”,位于龙山山麓东侧,与山顶的“都龙王庙”俯仰相望,故民间俗称都龙王庙为上寺,龙泉禅寺为下寺。龙泉禅寺历史悠久,据现存记事碑记载,龙泉禅寺旧时称“海角龙泉梵苑”,一直到明朝前期,基址尚存。曾于明正统、景泰年间进行重修、立碑,并赐名“龙泉禅寺”。后逐渐衰落,现龙泉禅寺为80年代在原有寺庙旧址上,沿用原有布局和规制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现龙泉禅寺辟为“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馆”,共设三个展厅。整个展览以河之源、都之源、城之源为文化主轴,讲述着“运河源头”的故事,展现着白浮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展馆,内容为《大都初兴觅水源》。历史上的昌平是一座水脉久、水资丰、水源众的京畿重镇。《康熙顺天府志》赞昌平山川形胜:“山似阵云,水如天堑。”北京建都之后,历金、元、明、清四朝,城址虽有迁移,但对于增辟水源都有着共同的要求。在众多的水源中,位于今昌平龙山山麓的白浮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与通惠河相伴而生,荣枯与共,见证了北京漕运的变迁,共同成为运河文化史上的重要承载。</b></p> <p class="ql-block"><b>  说到元大都建城、白浮泉的引水济漕工程,不能不提到“邢台三杰”,即郭守敬、张文谦、刘秉忠。刘秉忠与张文谦是同学,也是元大都都城的主要设计规划者。而张文谦慧眼识珠,举荐郭守敬主持大都水利建设,成就了一代才俊郭守敬光辉灿烂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b>  张文谦(公元1216~1283年),字仲谦,邢州沙河(今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人,元初名臣,元初紫金山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太保刘秉忠同学,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在治理大名时,张文谦重用郭守敬,考察该地区水利,治理河道,发展生产。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张文谦将聪明过人、精通天文历法的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使天赋才华的郭守敬有了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良机。</b></p> <p class="ql-block"><b>  刘秉忠(公元1216~1274年),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兼备释、道、儒之学,活跃于蒙元初期政坛,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金中都旧城东北创建大都,作为大一统元朝的首都。刘秉忠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b></p> <p class="ql-block"><b>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是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郭守敬在规划元大都水利、开凿通惠河及完成京杭运河最后贯通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开创白浮泉、卢沟河(今永定河)引水方案,让北京城水源问题成为金、元、明、清四朝解决的最好的时期,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城市供水格局,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展馆,内容为《龙泉北导济漕运》。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忽必烈批准了郭守敬提出的开凿通惠河的建议,工程当年开工,第二年竣工。开凿通惠河成功的最重要保障,就是开辟了大都新水源。郭守敬从二十多年前引用玉泉水通漕运的规划出发,转向更远的温榆河上游寻求新水源,创建了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b></p> <p class="ql-block"><b>  第三展馆,内容为《通惠舟楫壮帝都》。引白浮泉、修白浮瓮山河、导西山诸水以济漕运,为通惠河的开通解决了最根本的水源问题。从此,自大运河运抵通州的百万物资勿需车马挽毂,可经通惠河漕运直入京城,在历史上留下了“舳舻蔽水”的盛况,实现了“京师无转饷之劳”。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曾说:“如果没有这条运河,北京城就可能修不起来了。”白浮瓮山河是元代力图开通京师航运、破解江南漕船直入京城难题、实现中国南货北通的一项国家系统工程,是大运河的重要水脉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龙泉禅寺,虽为后建,但也古色古香,环境清幽。通过图片实物展览,了解白浮泉遗址和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加深了遗址底蕴的厚重感。</b></p> <p class="ql-block"><b>  在通往山上的平台上,雕刻着《元代大都水系图》,观图赏景,感受运河文化的浓郁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读泉圃,在从“龙泉禅寺”通往“都龙王庙”的路上,有一片园圃——读泉圃。利用原有建筑拆除后的台地高差,形成错落蜿蜒的游览路径。三块巨石上雕刻历史古籍中关于白浮泉及龙山区域的相关记载,通过阅读勾勒出白浮泉的风彩。台地栽植了牡丹、芍药、月季等,若是春暖花开时节,更具观赏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都龙王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组成。正殿、配殿格局规整,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b></p> <p class="ql-block"><b>  正殿大门两侧有一副楹联:“九江八河天水总会;五湖四海饮水思源。”横批为:“都龙王庙”。</b></p> <p class="ql-block"><b>  正殿内供奉人面龙王,一对童男童女侍立两侧。大凡龙王庙供奉的龙王塑像,很少出现人面形象。之所以采用人面龙王,可能与白浮泉治水传说相关。</b></p> <p class="ql-block"><b>  殿内两侧供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一侧为雷公与风伯,另一侧为电母与雨师。</b></p> <p class="ql-block"><b>  雷公、电母、风伯、雨师雕塑,色彩鲜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b></p> <p class="ql-block"><b>  正殿两侧绘有两幅彩色壁画,共计45.97平方米。其画法与传统画法不尽相同,没有采用大红大绿的平涂方式,而是采取比较清新的国画方式,用墨线勾勒轮廓。描绘的是大旱时节,民间百姓到都龙王庙祈雨,龙王显灵降雨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正殿内除原有壁画外,还有两幅后增的壁画《东游寻踪》,色彩比较鲜艳。同时,正殿也是展室,展柜内展示都龙王庙的一些历史遗存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财神殿内,供奉文财神比干。殿内彩绘壁画,讲述财神巡游,关心民间疾苦,送财到民间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展柜中陈列着白浮泉村的历史故事和传说。</b></p> <p class="ql-block"><b>  药王殿内供奉药王孙思邈,两侧壁画记述药王以药济世,为黎民驱病除邪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展柜中陈列着《祈雨祀文》。</b></p> <p class="ql-block"><b>  在“都龙王庙”后院东北角,立有6通石碑,记载了明清以来“龙泉禅寺”和“都龙王庙”的修葺情况及历史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敕赐龙泉禅寺开山碑。此碑是寺内年代最早的一通,记载了龙泉禅寺的形成始末。</b></p> <p class="ql-block"><b>  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重建都龙王庙碑。此碑稍晚于前碑,是都龙王庙经济一次修缮后的记载,碑文有述:“常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昌平东南五里许,白浮村北凤凰山上有都龙王庙,乃前朝所敕,迄今犹存。”介绍了都龙王庙的位置和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重修昌平州龙王山神祠碑。是年康熙六十大寿,甘霖大沛,自春迄夏,滂沱霡霂,瑞麦尽登场,同时修庙记以此事。同时还记录了京郊20个州县官员的姓名。</b></p> <p class="ql-block"><b>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重修龙王庙碑。此碑立碑时间为上一通碑的次年,在次强调上年修缮庙宇的意义,并为修缮官员树碑立传。</b></p> <p class="ql-block"><b>  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都龙王庙置亩田碑。此碑是都龙王庙增加亩产(土地)的记事碑,同时还记载了三处建筑:白衣庵、龙泉寺及都龙王庙。此外还记载了每年六月十三日报赛尊神、演剧三朝、结社鸠资、香火繁盛的情景。</b></p> <p class="ql-block"><b>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重修凤凰山顶龙王庙碑。此碑内容一是说都龙王庙创建时间不详,只知道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重修;二是赞美此地祈雨之灵验,并记载了朝廷为此颁授匾额之事,与州志记载相吻合。</b></p> <p class="ql-block"><b>  在“都龙王庙”后院的西北角,存放着从白浮泉遗址出土的石构件。</b></p> <p class="ql-block"><b>  九龙池,位于白浮泉,因流水出处有9个龙头,故名“九龙池”。龙头均为青石雕刻,从石壁内向外探出,水流喷涌而出,再汇聚于深潭,素有“九龙戏水”、“九龙喷玉”之美称。</b></p> <p class="ql-block"><b>  九龙池上建有白浮泉遗址碑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四梁八柱仿元代建筑风格的木亭。顶部用灰砖灰瓦修建,木构件以传统棕色油饰,方椽椽头以绿色油饰,檐椽椽头用蓝色油饰,栏杆柱子采用的是中间粗两头细的形制。</b></p> <p class="ql-block"><b>  龙泉禅寺西侧平台立墙上,雕刻着《大运河全图》,是仿照《京杭道理图》刻制。《京杭道理图》绘于清康熙年间,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鹭鸟栖息地观赏平台”,龙山区域是重要的野生鹭鸟栖息地,每年4~10月间,就会有大批鹭鸟来此繁衍生息。它们多在东沙河边捕食鱼虾,在林间筑巢繁育后代。此处平台紧邻鹭鸟栖息的树林,是观赏鹭鸟、聆听鸟鸣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202级石阶,称为“龙抬头”,可从龙泉禅寺西侧拾级而上,抵达山顶都龙王庙。建于2016年,取代了原有的76级陡峭台阶。</b></p> <p class="ql-block"><b>  游览白浮泉遗址公园,深深为古人的聪明智慧所震撼,正是因为有了张文谦、刘秉忠、郭守敬这样的国家栋梁,才有了当初连通京杭大运河,解决了漕运问题,才有了元大都,才有了当今的北京城。</b></p><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5年2月25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