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 - 汉诺威王朝 乔治四世 2 执政国王

弘洋历史

<h1><b>Hanover - George IV</b></h1> 此时,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英国匹敌,大英帝国包括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加勒比海,和加拿大。在1812年到1815年之间,英国还捎带手收拾了美国。今天,在讨论美国为何变得强大时,我们往往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向交战双方卖了大量的产品,特别是军火,赚的盆满钵满。其实,美国早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就这么做了。按理说,法国波旁王朝全力帮助美国独立,革命者和 拿破仑 推翻了波旁王朝,美国就应该视 拿破仑 为敌人。但是这完全不影响美国与 拿破仑 贸易往来的积极性。美国不光卖,还买,趁火打劫地购买了整个中部路易斯安那的法国殖民地,为 拿破仑 提供了现金。英国对这种挖墙脚的行为非常不满,并且当时英国有足够的实力对付美国。英国海军在北美地区有90多艘战船,而才刚建国的美国只有20多艘。英国出手制止了美国的对法贸易,封锁了航线。对于这种帝国主义的霸权作法,美国坚决反抗。1812年,美国向英国宣战,而且在独立战争时,魁北克就由于英国人阻挠,没有参加。这一次要解放魁北克的兄弟们,把英国帝国主义势力彻底踢出北美大陆。然而,在形势上美国并不占优势。天时上,英国虽然陷入对法战争,但是美国也才建立不久,立国不稳,双方平分秋色。地利上,加拿大和美国的边界是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英国沿岸布有坚固的防线,美军必须强行渡河然后抢滩。抢滩的难度非常大,哪怕在二战时,诺曼底登陆战都是极其困难的。人和上,英国无法从欧洲派出援军,驻守在加拿大的英军只有5000人,招募了民兵。美国正规军有12000人,也招集了民兵。而美国是一个13个州的联邦体制,民众把自己州的利益放在国家之前,南方人没有意愿向北进攻。因此一开战,英军就抵挡住了美军的进攻,然后成功反击,攻克了底特律。1813年,美军重新组织军队进攻多伦多,烧毁了议会和民众的建筑物,并且纵容士兵抢掠。几个月后,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英国收复了失地。到了1814年,拿破仑 被迫退位,英国抽出手来向北美派出了援军。英军占领了缅因州,然而挥兵南下,直捣首都华盛顿。总统 詹姆斯·麦迪逊 James Madison 和军政要员逃出华盛顿到了南边的马里兰。为了报复美军火烧多伦多,英军在华盛顿也放起火来,烧毁了国会山庄和白宫。纵火开始后还不到一天,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浇灭了大火。风暴还损坏了英军的战舰。英国人撤出了华盛顿,美国人相信"风暴拯救了华盛顿”,收回了华盛顿。1815年,拿破仑 再次退位,英美两国也达成了《和平协议》。<br><br>自法王路易十四四伐临国后,其后百馀年,世益衰,礼乐废,诸侯恣行,天下未宁。英王束马悬舟,涉重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百岁当复合,而霸王出焉。赖宗庙之灵,社稷之福,方内艾安,民人靡疾,天地万物所系终也。一句话:天下太平了,摄政王要花钱了。威尔斯亲王专注风格和品味,结交了许多艺术家和花花公子。在伦敦,建造摄政公园和摄政街。并且受到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在海边布莱顿修建皇家穹顶宫。皇家穹顶宫具印度泰姬陵风格,内部装修全用了东方特色。<div><br></div><div>人祸刚刚结束,天灾又来了。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冷,全世界连续几年农业歉收。首相利物普伯爵 为了保护英国的地主和农民,制定了《谷物法》限制粮食进口。阻止货物进口这招谁都可以用,英伦三岛上的人口数量又不是欧洲最多的地区。你不允许我的粮食到你英国,那就别怪我了。于是欧洲其他国家也限制了英国货进口。英国生产的产品卖不动了,工业和商业进入了萧条期。这是一个典型违背《国富论》中政府干涉贸易自由的案例。没有进口粮食,英国国内的粮食价格上涨,而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没钱买粮食,民众的生活反而变差了。城市本就是人口聚集区,现在挤满了饿肚子的失业者。1816年,政府为了偿还战争时发行的国债,继续向百姓征税,饿得昏头转向的人们在各大城市里发动暴乱。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段动荡的时期,工业革命引发了工人革命,这场工人运动被称为"卢德运动"。1819年英国工人运动达到了高潮,在工业重镇曼彻斯特市中心的圣彼得广场,6万多人集会示威。当地治安官派出军队镇压,造成了18人死亡,700多人受伤的惨案。民众用"滑铁卢战役"Waterloo 来讽议这次事件为"彼德卢屠杀"Peterloo Massacre。之后首相利物浦伯爵的政府马上宣布法案,限制言论自由与和平示威。不过为了缓解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经过了4年的讨论,政府在1819年也推出了《工厂法》,禁止工厂雇佣9岁以下的童工,并且每天工时限制在12小时以下。<br><br>这时候摄政王在干什么呢?答案是:吃饱了撑的。在19世纪这个三分之一的人口忍饥挨饿的时代,乔治 把自己吃成一个200多斤的大胖子。他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曾经设计男装的小竖领和围巾来挡住双下巴。但是现在无论什么衣服己经挡不住他臃肿的身材了。因此,乔治 深居简出,结果蹲在家里不运动反而更胖了。 不过不管摄政王再怎么不情愿,有一件事逼着他必须在公众面前现身了。1820年初,一生经历了喜剧和悲剧的国王 乔治三世 演到了哑剧,死了。在人生最后的十年里,国王又疯又聋,还经常被绑在椅子上。有的人活着,他己经死了。在驾崩的前一年,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第四个儿子 爱德华王子 给他添了一个孙女。而这个小女孩未来将带领大英帝国走向辉煌。<br></div> 现在,摄政王乔治 面临的问题是要出席自己的加冕大典。抛开向大众展现自己的吨位不说,更大的问题是新国王不招人民待见。他要在面黄饥瘦的人群面前,展示红润肥胖的身体。长期纸醉金糜的生活掏空了国库,使得大量人民挨饿。国王一年的花费,可以抵全国百姓所有人交的收入税了。并且在彼得卢惨案后,他还向曼彻斯特政府发去嘉奖令,以示赞许。而这都还不是主要矛盾,最让 乔治四世 心烦的是他的 王后卡罗琳 要参加登基典礼。尽管是明媒正娶,但是两个人结婚一年后就分居了,这一分就是24年。双方各玩各的,卡罗琳 还搬到了比利时,两个人的唯一女儿 夏洛特公主 已于1817年去世。现在这娘们居然回来要当王后,乔治四世 表示决对不行。国王下令所有政府机构,包括各国驻英国的大使馆,都不得承认 卡罗琳 的王后身份。他准备提出离婚诉讼,但是当时英国法律规定,离婚的唯一理由只有一方触犯通奸罪。乔治 自己的屎都擦不干净,一旦展开法庭诉讼,他的风流韵事都会对外公开,这是在加冕典礼之前万万不能做的事情。既然现有的法律无法达成目的,那就再搞个新法允许自己离婚。乔治四世 强压着下议院整了一个《1820年痛苦和刑罚草案》,指责 卡罗琳 在婚内对自己造成精神伤害。如果这个法案通过的话,不需要经过法庭审讯,就可以与 卡罗琳 离婚,并且废除王后的封号。这样就可以帮国王掩盖自己的丑事。然而,意外出现了,上议院为了审议这个法案,而传召了 卡罗琳。结果,法庭到是没上,但是变成了在上议院公审,卡罗琳 把 乔治四世 抖弄岀来,民众还是知道了国王的生活趣事。王后卡罗琳 瞬间化身为了人民的代表,国王对待王后的无耻行径与他对待百姓如出一辙,王后获得了大众舆论的同情和怜悯。计划泡汤后,乔治四世 破罐子破摔,于1821年举行登基大典,而且硬是关上门没让 卡罗琳 出席。几个月后,乔治 就出访爱尔兰。与此同时,卡罗琳 就染上疾病,而且越来越重,之后去世。<br><br>最为 王后卡罗琳 抱不平的是政坛上一位有实力的人物 乔治·坎宁 George Canning。坎宁 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小绅士家庭。他的犬父是一位辉格党的支持者,曾经把儿子介绍给几位党内大佬,其中包括了 乔治四世 的蜜友 福克斯。然而辉格党己经通过银行业赚翻了,根本就无视这位身无分文的小青年。一气之下,坎宁 在大学毕业后只身投奔了托利党,在 "小"皮特 的政府中任职。坎宁 拥有出色的写作和演说能力,曾经开创了全国巡回演讲的模式,深得老板赏识。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他己经官升为外务大臣。少年得志使得 坎宁 脾气见长,自负武断。处理外交事务时,他承诺派遣英军援助葡萄牙。这就有点高阳酒徒让韩信停止攻打齐国的意思了。英国内阁和军队中的老爷们都是老英格兰正红十字旗下的,凭你一个外交部长就能指挥军队?当时的陆军大臣是 伦敦德里侯爵 2nd Marquess of Londonderry,卡苏里子爵 Viscount Castlereagh 罗伯特·史都华 Robert Stewart。他二说没说就把军队派到了荷兰,从此两个人就结下了梁子,在内阁中经常拍桌子。1809年,两个人闹到了不可开交,以决斗论胜败。一辈子没摸过枪的 坎宁 居然敢挑战陆军大臣,真是带着吸管进厕所,作死呢。结果不出意料,坎宁 被射中了大腿。首相波特兰公爵 无法调解内斗,辞职了。斯宾塞·珀西瓦尔 接任首相,将两人都踢出了内阁。1812年,斯宾塞·珀西瓦尔 被刺杀,利物浦伯爵 组阁,又把 坎宁 召了回来。坎宁 是 王后卡罗琳 的密友,并有过一段绯闻。1821年,坎宁 公开地声讨 乔治四世 的下流手段,并且愤然辞职。<br><br>1822年,利物浦伯爵 再次邀请 坎宁 出任外务大臣,并且成为了下议院领袖。这一次,由于美国的帮助,坎宁 在外交事业上大获成功。时任美国总统为 詹姆斯·门罗 James Monroe,正式提出了门罗主义。从小范围来说,门罗主义是孤立主义:就是美国不再插手欧洲的政治事务,欧洲各国也别管美国的事,咱们只作生意。这个看似对各国都公平,但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全球最强大的海上势力是英国,从贸易中最大的利润当然就归于英国了。从大范围说,门罗主义提倡新世界和旧世界分开,也就是美洲和欧洲互不干涉。美国向北是英国的加拿大,向南是西班牙的拉丁美洲,向西是西班牙的加利福尼亚西海岸。北边是冰天雪地,南边是资源丰富,正常人都知道应该向那边发展。因此,美国和 坎宁 合作,掀起了中南美洲独立大潮。几年内,墨西哥,哥伦比亚,巴西,阿根廷纷纷独立,西班牙和法国失去了对拉美的控制。在亚洲,东印度公司在马来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建立了不少殖民地贸易站。 就在 坎宁 在外交事业上干的风声水起的时候,内务管理也出现了一个能人,内务部长 罗伯特·皮尔爵士 Sir Robert Peel。你也许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但是你只需要知道 皮尔 是英国保守党的创建人和英国警察系统的成立者。今天,英国人还对警察有个昵称:"鲍比 "Bobby,以纪念 罗伯特·皮尔。"Bobby "是 "Robert "这个名字的爱称。皮尔 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低层贵族家庭。年少得志,他曾出任过爱尔兰部长,解决了爱尔兰政府内的腐败。1822年,皮尔 出任内务部长。在此后几年里,他对古老的法律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改善了法庭程序,整顿了刑法和监狱。他还提高普及了教育。皮尔 大刀阔斧地改革,但他不代表激进派。他的行为主要是出于他的虔诚的圣公会信仰,他是一位务实并理智的保守派。<br><br>按理说,坎宁 和 皮尔 都在 利物普伯爵 的内阁,又都是托利党,而且还为公务尽职尽力,两个人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二位却在政见上有一个巨大的矛盾,造成他们无法合作,甚至导致了托利党的分裂。这就是爱尔兰天主教问题。皮尔 作过爱尔兰大臣,处理了很多新教在爱尔兰政府里的贪赃枉法行为,纠正了官场风气,但是他坚决反对爱尔兰的天主教。我们之前讲过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招幕了大量爱尔兰军人,很多是天主教徒。为了管理军队,不得不任用天主教军官。可是自国王 詹姆斯二世 时,法律就规定天主教徒不可以担任公职人员。汉诺威家族作为德意志人,更是铁杆的新教徒。尽管乔治三四都反对天主教,但是实际情况是军队里需要天主教军官,议会里有被选出的天主教议员。执政党和内阁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是该平等对待天主教的时候了。这就是"英国天主教解放运动"。务实的 坎宁 支持天主教解放,与 皮尔 对抗起来。年迈的 利物普伯爵 看见内阁内斗起来,在 A 或 B中,选择了或,1827年辞职了。<br><br>作为下议院领袖,坎宁 接替了首相之职。皮尔 反对 天主教解放,另一位大佬也反对,他就是 威灵顿公爵。两个人退出了 坎宁 的内阁,而且由于两人的声望,大半托利党人也分离了出去。还有其他三个托利党人退出了内阁。这些人被称为"高级托利党",属于极端保守人士。坎宁 的支持者是托利党温和派。皮尔 和 威灵顿 的辞职引起了国王 乔治四世 的愤怒。乔治四世 也反对天主教解放,而且由于 坎宁 与 王后卡罗琳 的亲密关系,更讨厌 坎宁 这个人。然而,内阁成员一不高兴说走就走,国王 却无法辞职。于是他只得捏着鼻子,让 坎宁 上任。由于失去了整个党的支持,坎宁 只得与辉格党合作,组成了联合政府。坎宁 勉强地攒了一个内阁,然而他却没有首相命,健康突然恶化,在台上待了119天就病死了。他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在任最短的首相,这个纪录直到2022年才被保守党的首相 莉兹·特拉斯 Mary Elizabeth Truss 以49天打破。并且,特拉斯 刚巧赶上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驾崩,全国至少有10天的哀悼期,她的实际执政时间还要减去10天。 国王对 皮尔 和 威灵顿 的怒气未消,于是他就直接任命了陆军大臣和上议院领袖 里彭伯爵腓特烈·约翰·罗宾逊 Frederick John Robinson, 1st Earl of Ripon 为首相。罗宾逊 是 乔治四世 一拍脑袋的决定,而且以国王的尿性,怎么可能有治理国家的好主意? 当时的情况是辉格党与托利党斗,托利党内部两派也在斗。罗宾逊 过于软弱了,他根本就摆平不了局势。在任144天后,罗宾逊 就哭着向 乔治四世 递上了辞职信,他的眼泪是真实的:"我他妈实在干不了了。"在濒临垮台的情况下,接任首相的是令人生畏的 威灵顿公爵。<br><br>与 威灵顿 一起回归内阁的当然有 皮尔。然而此时两人也不得不直接面对爱尔兰天主教问题了。皮尔 作过爱尔兰大臣,威灵顿 更是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无论两人的新教信仰多么坚强,他们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实情:再不对天主教松绑,爱尔兰就乱了。以 皮尔 自己的话说是:"虽然天主教解放是一个大危险,但是内战是一个更大的危险"。1829年1月,威灵顿向陛下承上了《天主教解放法案》,乔治四世 做了最后的反对,痛哭加咒骂。威灵顿 以内阁总辞职为要胁,国王立马怂了。3月法案通过,以前所有排除天主教的法律和规定正式作废。<br><br>酗酒和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使得 乔治四世 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乔治四世 被称为"英格兰第一绅士"First Gentleman of England。他有良好的性格和机智的才华,可是他的怠倦和毫无节制把这才华白白浪费掉了。1830年,200多斤的陛下撒手人寰。就算是死,乔治四世 也给 威灵顿 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难题:首相要在上议院公开为国王做悼词。行武出身的 威灵顿公爵 费尽了平生的文彩,含蓄地总结到:"陛下集艺术,才华,机智,幽默,固执等特质于一身。他拥有最复杂的特质又融合了绝大多数的优点。他是我平生唯一所见的。"其他人就没这么客气了,报纸上的评论是:"世上好的君主不多,但我们相信他一定是最差中的其中一个。""我们要严正地表示,他的名字根本从未被我们知道过。"有的人活着,他己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