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融入涛涛江面,让江水为之暴涨的“泪水”,就是客家先民南迁时流下的凄惨的泪水。</p> <p class="ql-block">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驻赣州时,深切体悟到客家人那国破家亡、背井离乡南迁的苦难后,写下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千年悲歌,是客家先民颠沛流离、涅槃重生的典型写照。</p> <p class="ql-block"> 其诗曰:</p><p class="ql-block"> 郁孤台下清江水,</p><p class="ql-block"> 中间多少行人泪!</p><p class="ql-block"> 西北望长安,</p><p class="ql-block"> 可怜无数山。</p><p class="ql-block"> 青山遮不住,</p><p class="ql-block"> 毕竟东就去。</p><p class="ql-block"> 江晚正愁余,</p><p class="ql-block"> 山深闻鹧鸪。</p><p class="ql-block"> 诗意是:郁孤台下滚滚而去的清澈江水,其中融入了多少向南逃难百姓的泪水呢?难民们面向西北眺望遥远的长安,只可惜仅能看见重重叠叠的山峦。</p><p class="ql-block"> 重重的青山总无法遮挡阻拦(江水),江水终将会冲破重重障碍滔滔东去。</p><p class="ql-block"> 傍晚的江面上,(我)凭栏独倚愁绪满怀,却只听得见远处深山传来鹧鸪的啼叫声。</p> <p class="ql-block"> 本词开篇点明地点,由写赣江起兴,看似平淡无奇。第二句则化平为奇,以夸张手法、丰富的联想,将滔滔江水,融入逃难百姓悲戚的泪水,以突出南逃难民之多,难民苦难之沉重,成为了描写国破家亡,颠沛流离难民的经典诗句。此句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让全诗沉浸在悲切、凄凉的意境氛围中。</p><p class="ql-block">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是六朝古都,隐喻“南宋朝廷”。意指全国百姓都翘首企盼着朝庭有所作为,强军备战,抵御金兵,收复失地,但可惜朝廷听信议和主张,没有强军御敌的策略,只想暂且偷生,偏安一隅。“无数山”的阻隔,阻断了君王与百姓之间的联系,阻断了君王与主战派的沟通,让人绝望。这与王勃《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辰远,地势极而南溟深”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水能冲开山峦,劈断石崖,重重叠叠的青山终于遮挡不住他滚滚东去的脚步。历史潮流不可逆转,人民是“水”,君王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论哪个朝代,都不能轻视这平淡无奇的“水”。</p><p class="ql-block"> “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特写作者在日落西山时泛舟江面,看到逃难的客家先民灾难沉重,愁肠百结,空有报国才情,却只能闲居山林,听那鹧鸪的啼叫。</p> <p class="ql-block"> 南宋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金兵统治下的济南,少年时代就亲眼目睹金兵治理下人民所受的屈辱,从小便立下“击退金兵,光复中原”的志向。青年后以上京赶考为由考察北方,回家乡后即大力宣传“驱赶外虏,光复宋朝”的思想,招兵买马,组织四千义军奋战金兵。经几次战斗,因寡不敌众后回归南宋,投靠南宋驻军耿京部。该部队正筹备北伐中原,主帅耿京却被叛敌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愤填膺,即率50兵士深入敌军阵营,长驱200多公里,成功追缉张安国,并将他押回南宋受审。此后,朝廷主和派得势,辛弃疾只得闲居江西上饶。</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在金兵治下的北方和南宋都呆过,对两地都非常熟悉,了解北方金统区人民的苦难与屈辱,也熟悉南宋百姓风餐露宿,流离失所的苦难,持悲天悯地的情怀,感同身受,才能写出如此悲情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金兵入主中原后,作者目睹客家先民携家带口,披星戴月南逃之惨状时所写,不仅是宋朝客家先民逃难的写照,也是反映客家先民几次迁移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 客家先民南迁自公元前221年赵佗率30万军队戍守南越,和10万民夫开发岭南开始。</p><p class="ql-block"> 公元317年至479年西晋五胡乱华时,匈奴、鲜卑入主中原,晋室南迁建康,导致大量中原汉人南迁,衣冠南渡,迁入江淮一带。</p><p class="ql-block"> 公元875年至960年,唐朝宰相张九龄倡议开凿梅岭古道,打通了客家先民从韶关珠玑巷南迁的通道。中唐安史之乱时中原大战,黄巢起义横扫中原,客家先民大量南迁,入闽赣粤,士族南避战火,宁化石壁成为核心中转站。</p><p class="ql-block"> 公元1129年至1279年,宋、元期间,金兵入侵中原,元军灭宋,大量客家先民为避祸保命,长途南迁赣越,赣州成为迁徙的核心中转站。</p><p class="ql-block"> 公元1644年至1735年,明末清兵入关,中原汉人为躲避战火而南迁;反清复明斗争失败的遗民为躲避追杀而南迁。清朝初期政府颁布“湖广填四川”政策,有10客家先民入川。</p><p class="ql-block"> 公元1835年之后,大平天国起义失败,有20万客家人遭清军追杀流亡岭南或海外。土客械斗导致珠三角客家人向广西、海南迁徙;有30万客家先民被“卖猪仔”到南洋做工。</p> <p class="ql-block"> 客家先民由中原首迁江淮一带,后迁入赣闽,再迁入粤东,后再转迁至西南、海外,繁衍至今,客家人已有超1亿人口。除赵佗南征,清庭“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徙是主动迁徙外,其余几次都是被迫无奈的悲情大迁徙。在浩浩荡荡的逃难队伍中,其中就有你我的先祖。</p><p class="ql-block"> 谁愿意放弃几代人创下的基业呢?谁不想将祖上基业发扬光大呢?谁不想在熟悉的故土生活呢?但在国难当头、国运衰微的时候,个人力量是何其渺小!在社会发展大潮中,人只是江河里的一粒沙。那北方在马背上长大的强悍民族的铁蹄践踏下,只顾巩固皇权,随时防范民众起义的朝廷,却抵不住外族的蜂拥而至。</p><p class="ql-block"> 国家无法保护民众安全,人民只能谋求自保,迁徙是最明智的选择。个人力量有限,客家先民就选择了团结宗族力量来强大自己,保全自己。修谱建祠,敦亲睦族是客家人一大的特征。在长期流动中,客家先民逐渐形成了彼此相通的“客家方言”,并创建了用于抵御猛兽、匪徒的客家围拢屋。客家山歌、客家娘酒也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客家先民迁徙的历史,是一部艰辛苦难的血泪史,又是锻造客家人坚韧、醇厚性格的打磨机。办法总比困难多,客家先祖在寻找办法,绝处求生的思考中,增长了更多的智慧。在文化、精神的延续中,造就了客家人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聪明机敏的性格特点。他们首次走出中国看世界,首次带回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并开启了中国现代文明,为此,近代才有了梁启超极力倡导“百日维新”运动培育了大批有新思想、新文化的人才;才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有效地摧毁了清政府大量军事力量;才有了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武装的革命军在辛亥革命中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才有了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枪……</p> <p class="ql-block"> 而今处太平盛世,我们应该铭记中国近代的悲情历史,感恩艰辛创业的客家先祖,发扬客家人的优良传统,践行客家人的优秀精神文化,坚韧不拔,开拓创新,拼搏奋进,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作出我们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