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院

南山饮马

<p class="ql-block">安徽省博物馆于1956年11月14日建成并对外开放,2010年12月28日更名为安徽博物院,是毛主席视察过的唯一一个省级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使用毛体字作为招牌字。</p> <p class="ql-block">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现为一院两馆运行模式。庐阳馆老馆,常设展览有“安徽革命史陈列”“安徽古生物陈列”“安徽好人馆”等。蜀山馆新馆建筑造型体现了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2011年9月29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常设展览有“安徽文明史陈列”以及“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 “江淮撷珍”等专题。两馆展厅面积共计1756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现藏文物31万余件,特色藏品包括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古代陶瓷器、宋元金银器、文房四宝、明清书画、徽州雕刻、古籍善本、契约文书、近现代文物及潘玉良美术作品等。古旧字画装裱修复、青铜器保护修复、碑刻保护拓片等技术力量雄厚,在漆木器保护、油画保护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具备一定实力。</p> <p class="ql-block">安徽古村落</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拥有469个受国家保护的传统村落,其中以宏村、西递、唐模村等最为典型,集中展现了徽派建筑、水口园林和文化底蕴的独特魅力。‌‌‌1</p><p class="ql-block">核心古村落特色</p><p class="ql-block">‌宏村‌</p><p class="ql-block">以“牛形水系”布局闻名,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保存了140余幢明清古民居,南湖、月沼等景观构成水墨画般的意境。</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地,徽派建筑“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艺术精湛。</p><p class="ql-block">‌西递‌</p><p class="ql-block">拥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现存明清建筑群以木结构为主,街巷布局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石雕牌坊和明经湖倒影是其标志。</p><p class="ql-block">‌唐模村‌</p><p class="ql-block">‌“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檀干溪穿村而过,千年银杏树与仿西湖的“唐模小西湖”展现独特的园林美学。</p><p class="ql-block">村落布局融合风水理念,高阳桥、翰林碑坊等建筑体现了忠孝文化。</p> <p class="ql-block">黄山市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境内的旅游景区。由占地16公顷的西递景区和占地30余公顷宏村景区组成。西递景区村落形态完好、文化积淀深厚、自然风光优美,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古民居300余幢,其中保存古朴完整的还有124幢。完整的古村落原型和大量的地面文物遗存,精美的建筑文化艺术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代表了中国唐宋以来住宅和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最高水平,为中国徽州古民居的典范。宏村景区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著名景点还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树人堂、桃源居、敬修堂、德义堂、碧园等一大批独具匠心、精雕细作的明清古民居至今保存完美。2011年5月5日,黄山市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砖雕</p><p class="ql-block">徽州砖雕上下分五层,每层都有不同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砖雕</p> <p class="ql-block">徽州最大的古建筑是承志堂‌。承志堂建于1855年前后,是清末盐商汪定贵的住宅,位于宏村。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九个,七处楼层,大小房间60间,门60个,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2。承志堂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湛的雕刻艺术而闻名,是徽州古民居中建筑规模最大、雕刻艺术成就最高的古建筑‌‌2。</p><p class="ql-block">此外,徽州地区还有其他著名的古建筑,如罗东舒祠和金紫祠。罗东舒祠是徽州宗祠建筑的代表,规模宏大,风格独特‌‌3。金紫祠则是明代祠堂的杰出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4。这些古建筑不仅展示了徽州地区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也是研究徽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外墙的设计最早是没有窗户的,因为徽州建筑密度高,为了防火,设计了高高的马头外墙。</p> <p class="ql-block">木雕</p> <p class="ql-block">木雕</p> <p class="ql-block">美人靠, 老宅二楼,是女人在男人们聚会时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宣笔历史悠久,始于秦代,产于泾县。因泾县昔时属宣州总管府所管辖,属制毛笔又主要集中于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笔”。宣笔技艺独特,取料精致,品种齐全,适用广泛,被历代书画家称之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刘海粟大师曾题词赞到“宣笔纵横,蝉蜕龙变”。书法大师林散之题词赞到“人人都爱湖州笔,岂料泾县笔亦佳。秋水入池花入座,斜笺小草兴无加。</p> <p class="ql-block">安徽文房四宝安徽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的故乡,自古以“四宝” 齐全著称于世。本陈列展出了纸、墨、笔、砚四种主要文具,同时还展示了笔筒、墨床、镇纸、水盂、砚滴、笔搁、印章等各种辅助文具。此外,陈列中还设有互动区,观众可尝试造纸制墨等工艺实践活动,从中体验制作文房四宝的雅趣。</p> <p class="ql-block">宣笔</p><p class="ql-block">[xuān bǐ]</p><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名笔之一</p><p class="ql-block">宣笔产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笔”),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盛行于唐、宋,均有制笔名手。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徽墨,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2015年12月,徽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p> <p class="ql-block">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材料制成。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徽墨</p> <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名墨是徽墨、李廷珪墨、胡开文墨和绩溪良才墨。它们在中国制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各具特色和优势。‌‌</p> <p class="ql-block">墨模</p> <p class="ql-block">宣纸制作技艺是安徽省泾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宜书宜画。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张彦远在公元815—875年(乾符年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宣纸发源于安徽泾县。</p> <p class="ql-block">宣纸制作以青檀皮为主料,佐以沙田稻草,古法宣纸制作由108道工序组成。晒纸分为7个步骤,通过搀贴、盘贴、浇贴、鞭贴、做贴、晒纸和收纸,把纸帖变成了纸张,有“纸寿千年”的美誉。在人们的摸索和实践中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书中,里面有“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的记载,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歙砚,全称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齐名。</p> <p class="ql-block">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县。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而龙尾山则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除此之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亦产歙砚。</p> <p class="ql-block">歙砚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2004年9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歙县“中国歙砚之乡”荣誉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