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之旅(九),‌昭君墓‌

牧羊人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昭君墓,于2006年正式更名为“昭君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名嫱,字昭君,<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为汉元帝后宫的待诏,后</span>人称昭君或明妃。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昭君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昭君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除了设置在景区入口处的博物院外,按照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排列有“董必武提诗碑”、“昭君石雕像”、“青冢牌坊”、“神道及石像生”、“和亲铜像”、“墓表”、“墓碑亭”、“墓碑林”、“昭君墓”等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昭君博物院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在神道两旁还设有单于大帐、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5D影院、王昭君故里馆、非遗馆、匈奴历史博物馆、藏墨馆等等。</p><p class="ql-block">图片为神道</p> <p class="ql-block">碑亭</p> <p class="ql-block">碑亭内矗立着一座汉白玉诗碑,这是1963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在参观昭君墓时,有感而发,亲笔题写了七绝,《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p> <p class="ql-block">蒙文《谒昭君墓》</p> <p class="ql-block">在神道两侧,有石象生(石头雕像),它们由牛、羊、马、驼、鹿等对称排列组成。石像生雄壮生动,具有守护、辟邪、吉祥、役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神道、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位于神道一侧的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和亲文化馆展示大厅</p> <p class="ql-block">化干戈为玉帛雕塑</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51年,在乌孙生活了50年的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汉宣帝接信后,派出使团,以隆重的仪式去乌孙迎接解忧公主及陪她一同归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冯嫽。</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送亲远嫁</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在汉匈关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昭君到了塞外,亲手教匈奴妇女纺纱织布,缝衣织布,播种百谷,对发展汉匈之间友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汉代,匈奴王服饰</p> <p class="ql-block">汉代,汉公主服饰</p> <p class="ql-block">西汉王朝与匈奴和亲目的是在安边,匈奴与汉和亲的目的是得到财物,双方体现在划疆立界,借和亲之名行互市之实。通过和亲,对匈奴方面改善了双方关系,对西域乌孙、龟兹方面,达到了亲善结盟。和亲政策对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的感情与融合、文化交流,交通与经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汉史学家班固提出系统的和亲理念。</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舞乐壁画</p> <p class="ql-block">汉代,击鼓俑</p> <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隋炀帝北巡,想要到启民可汗的牙帐去,启民和义成公主闻询大喜,随即组织人员从榆林的北境开始,“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而开御道”。(意思为:集全国之力,在大草原上为隋炀帝开出一条三千里长的御道)</p> <p class="ql-block">唐代,三彩丝绸之路俑</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生活在西汉朝代。‌她是西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因匈奴单于呼韩邪三次入朝请求和亲,汉元帝将她赐给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了数年,对促进汉朝与匈奴的和好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名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人,清太宗之妃,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杰出的女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和亲文化馆一隅</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华古代和亲文化馆对面的昭君出塞5D影院</p> <p class="ql-block">昭君雕像亭</p> <p class="ql-block">昭君汉白玉雕像</p> <p class="ql-block">青冢牌坊,为三间四柱式仿汉代石牌坊结构,是进入墓区的标志性建筑。相传,每当秋冬季节,塞外草木凋零,唯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青冢”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上“青冢”二字由乌兰夫亲笔书写。</p> <p class="ql-block">和亲铜像</p> <p class="ql-block">在和亲铜像底座上,刻着“和亲”二字,有着“昭君出塞,胡汉和亲”之意。雕塑为王昭君与呼韩邪骑马并行的场景,寓意表“守望相助、团结和睦”。</p> <p class="ql-block">昭君墓墓表</p> <p class="ql-block">墓表是墓以及碑上文字的统称,在汉代就已存在,是表示墓主人身份的小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用其博大的胸襟,出使匈奴完成和亲大业,使西汉和匈奴共享60年的太平安定生活。修建墓表,就是以史为鉴,纪念王昭君为两族人民和平所做的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墓</p> <p class="ql-block">墓碑亭</p> <p class="ql-block">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远远望去巍峨壮观,显出一幅黛色朦胧的景色,历史上被誉为“青冢拥黛”,是呼和浩特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昭君墓俯瞰</p> <p class="ql-block">历朝历代道台、巡抚、将军、都统等名人所立的石碑(共8通)。</p> <p class="ql-block">墓表</p> <p class="ql-block">单于大帐,是匈奴王庭所在地,是单于处理国家事务,召集军事会议,接见外国使臣,颁发诏书的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关于昭君墓的具体位置以及真实性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昭君坟才是真正的青冢,而呼和浩特的昭君墓则可能是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现存的昭君墓仍然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内蒙古少有的历史文物古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