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第一次知道沙石峪这个地方,是我在70年代上学时语文课本上,有一篇介绍沙石峪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话“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印象非常深刻。197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纪录片《沙石峪》在全国各地的放映,沙石峪“当代愚公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成了国内各地干部群众学习的又一个典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沙石峪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新店子镇,距离遵化市区东南20公里处。新中国成立前,沙石峪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素有“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勤劳朴实的沙石峪人硬是在石头缝里取土,青石板上造田,先后使3000亩荒山变成良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周恩来总理曾经先后两次到沙石峪视察,称赞沙石峪人为“当代活愚公”和“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此后的十年间,沙石峪村成了享誉全国、闻名世界的“明星村”,累计接待了16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40个国家元首在内的1万多名国际友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沙石峪村,不知不觉距离第一次来已经过去12年了。与之不同的是第一次是专程参观学习,而这一次则是来踏青赏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沙石峪陈列馆外部造型从正面看构成一个“山”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开山填涧,从背面俯看构成一个“土”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取土造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馆前沙石峪三个字是由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题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沙石峪陈列馆广场上的周恩来总理汉白玉雕像于2008年8月1日建成,雕像身高4.29米,寓意着1966年4月29日,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视察沙石峪。底座的前门和后门共有两级台阶,前门自东向西长1.966米,后门自东向西长1.967米,寓意着总理在1966年和1967年两次视察沙石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4月29日、1967年2月9日,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陪同阿尔巴尼亚贵宾乘直升飞机到此视察,称赞沙石峪人为当代“活愚公” 。周总理和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还亲手栽植了两株柏树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沙石峪是继遵化西铺王国藩农业生产合作社也称穷棒子社(被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典型之后,涌现出的又一个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1962年,党中央选派了很多干部到农村调研,中央办公厅秘书、新华社记者东生来沙石峪边劳动,边调研,被沙石峪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深深感动,欣然动笔写下《看愚公怎样移山》的长篇通讯,于1962年6月27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人民日报》还在头版头条配发了社论。从此,沙石峪闻名于中外,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列馆广场上的愚公移山雕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题序厅部分北墙为周总理、张贵顺等人物浮雕,浮雕基座镶嵌“艰苦奋斗继往开来”八个大字,点明陈列馆的主题。浮雕西侧为前言,说明建设纪念馆的目的意义。浮雕东侧为《当代愚公换新天》曲谱及歌词,歌颂沙石峪人民战天斗地的当代愚公精神。2019年9月,沙石峪陈列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馆内展陈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沙石峪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沙石峪人苦苦求索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介绍了沙石峪人兴修水利、开山造田、开挖愚公洞的动人故事;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国家领导人的到访和社会各界的关怀;第四部分介绍了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的时代内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7年12月,张贵顺到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参观农业成果展时,他被山东莒南县厉家寨村整山治水、科学种田的先进事迹打动。毛主席亲笔批示:“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回到村里,张贵顺对乡亲们说:“咱们也要学愚公移山,改造沙石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1966年到1971年,沙石峪共动土石方1760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力1180万个,将原来2.3万块、780亩土地,改造成5020块、1200亩高产田。这就是“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动人事迹,随着各地前来参观的人们传遍四方。来自各地参观的人,不约而同地给沙石峪带来的礼物是土。解放军来了,他们背包里、麻袋里装的是沉甸甸的土:朝鲜族阿妈妮来了,她们从山外顶来的是土:藏族和蒙古族的同志们,用大袍子兜来的还是土。消息传到国外,国际友人远隔重洋,给沙石峪人民寄来了友谊土;到这里参观的国际友人也带来了土。沙石峪的每寸土地都蕴含着各族人民及国际友人的关心与支持(这些情节我在纪录片《沙石峪》看到过,记忆特别深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经十余年的苦战,沙石峪由一个需要国家救济的“缺粮户”变成了“余粮户”,从1957年到1965年,9年共向国家上缴粮食20万公斤。从1964年到1965年,向国家交售干鲜果品8.5万公斤。勤劳勇敢的沙石峪人,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沙石峪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代沙石峪人接过“当代活愚公”的接力棒,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努力在曾经创造农业生产奇迹的青石板上续写农村发展篇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沙石峪为发展乡村旅游建起具有浓郁山村特色的精品民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越是贫苦的地方,人们的干劲越大。你们这种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很值得各地学习效仿,你们才是当代的“活愚公”。你们能够把贫穷的家乡改变得这样好,在中国还是少见的,正好作为我们的大学校嘛!千万记住,要让愚公精神代代相传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1966年4月29日周总理视察沙石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处处具有山村特色的休闲民宿、各具特色的农家院、采摘园,处处彰显着沙石峪人民在新时代的大潮中走出了一条“传承愚公精神、实现乡村振兴”的致富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沙石峪农民新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沙石峪的一个网红打卡地——半日山居。来此用餐需提前几天预约。节假日期间更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铁锅柴火炖鱼炖肉,真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昨日的贫穷落后到今天的富裕美丽,沙石峪的变化离不开村民们的辛勤付出和坚定信念。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愚公精神”的内涵,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的沙石峪村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谢谢您的浏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4月5日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