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6日,与同学们小聚高安,在导游的引领下游观了高安的贾家古村。</p><p class="ql-block"> 贾家古村,位于高安市南面25千米的新街镇景贤村委会境内,始建于宋开宝元年(968年),总面积达8.5平方千米。贾家古村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典型江右古村赣派建筑群。古村分“关内”、“关外”。房屋建筑主要有宗祠、雨亭、大堂、官厅、客厅、民居六大类,被誉为“现实中的荣国府”,有民宅500余栋,其中元、明、清古民宅300余栋,保存完好且有堂号的119栋。</p><p class="ql-block"> 宋开宝元年(968年),始建村。据《畲山贾氏宗谱》记载古村风貌(9张),高安贾氏始祖贾湖宋开宝年间(968年至976年)中进士,后调任筠州刺史,退仕后,与长子贾九四定居高安坪湖。</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初年,贾湖十七世孙贾季良娶南家村南氏之女为妻,路经畲山胜地,视其佳山胜水、良田沃野,遂定居畲山,畲山原有贾、李、王、付、罗、兰、雷七姓。而贾氏为官宦之家,经商旺族,在此居住后不断壮大。其余姓氏则有的迁移,有的随岁月流逝而消失。</p><p class="ql-block"> 贾家古村古巷道纵横交错,路面皆用青砖、麻石铺设。古村排水系统科学合理,沿用至今,村内散布着12口水塘,用以调蓄雨水、吞吐淤泥。外观为封火墙,内为木质构架,分穿斗式、抬梁式。庵、堂、祠、寺、观、书院遍布于古村内外,抬轿、神龛[kān]、匾额、古陶瓷、木质家具等文物众多,七级玉塔矗立于古村前的田野上。古村周边植被覆盖率较高,有众多古树名木。村前不远处有稳泉、芦泉两水交汇,汇成小河行4千米后注入肖江。后龙山、三台山重峦叠嶂达十四千米直至钧岭山,村北部东有芦泉湖,西有珠山水库,水库干渠从北到南环村而绕。整个村落刚好建于“凹”形处,恰似金盆落地,明洪武年间(1368年至1398年)贾季良来此开基时即认为该地四水归内,财气,风水有进无出。</p><p class="ql-block"> 贾家古村居住区分“关内”、“关外”两部分,9处关门现存3处。房屋建筑主要有宗祠、雨亭、大堂、官厅、客厅、民居六大类。现存古民居300余幢,其中140余幢为元末明初建筑;书院、庵堂、寺庙、道观18处。村南立有象征畲山贾家文化的七级玉塔,村北的稳泉、庐泉环村交汇于千年古桥,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画面。</p><p class="ql-block"> 翰第阁是贾家古村的正门,为贾家古村标志性建筑,正上方雕刻有“畲山贾村”。</p><p class="ql-block"> 贾氏宗祠,位于贾家古村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1872平方米,为四进式穿堂建筑,由昼锦堂、拜亭、寝宫、观音堂四部分组成,祠堂建有大型雨亭藻井,呈八卦造型,分为三层,二进院为拜亭,拜亭前为斧刃砖地面,镶成八卦形图案。三进院为寝宫,是供奉祖先牌位,而这还要求具备一定成就者的牌位,才能被放进其中。四进院为观音堂,前置太平缸一口。</p> <p class="ql-block">有歌曰:</p><p class="ql-block">苔痕深巷,石臼承檐响。</p><p class="ql-block">千载风霜磨旧巷,幸有文光回漾。</p><p class="ql-block">云筛古瓦生凉,柱擎岁月苍苍。</p><p class="ql-block">槐花过巷,古井苔滋痒。 </p><p class="ql-block">石臼空承檐角响,青砖缝裂斜阳。 风移鹭影入池塘,藤攀老壁生凉。 袖阀暗通泉脉,注浆似煮茶香。 </p> <p class="ql-block">雕栊蚀月,匾额尘淹帖。</p><p class="ql-block">门墩石兽苔衣结,梁隙游丝悬网。</p><p class="ql-block">天井苔深藏旧础,云移影扫空阶。</p><p class="ql-block">袖阀暗通坤轴,注浆如补衣线。</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短天气热,我仅记录了一小部分的场景。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到贾家古村去品读品读这其中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的观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