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折不尽的柳枝

秋水长天皆我所往矣(二虎哥)

<p class="ql-block">  农历三月,春风拂面,草长莺飞,正是柳枝吐绿、摇曳生姿的时节, 在二月诗上月令的最后一期简单介绍了杨花柳絮。其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柳被赋予了多种情怀,除了杨花柳絮,柳枝也是诗词中常见的物象。 柳枝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诗人心灵的投影。它柔韧多姿,随风起舞,既象征春天的生机,又承载离别与思念的情感,甚至寄寓人生的无常与哲思。这里以“三月的柳枝”为主题,通过分享几首诗词,探寻这一意象在自然美、离愁别绪与人生哲理中的丰富内涵,展现其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柳枝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与三月春光密切相关,常象征柔美、生机、离别、思念等情感, 而折柳这个意向也是古典诗词中比较普遍的。“折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柳树摇曳表达离别的依恋之情。汉代以后,折柳赠别成为一种风俗,尤其在驿站、长亭等送别场所,人们常折柳枝相赠,以寄托思念。乐府《折杨柳歌辞》中进一步将其发展为送别主题的曲调,如“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强化了柳枝与离别的关联。后世的诗人词家将柳枝在诗词中赋予了更丰富的运用,不仅涵盖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既有五言绝句的简练,也有七言律诗的深沉,以及词的婉约与豪放。 比如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北宋 ·张先《天仙子 别渝州》,“三月柳枝柔似缕。落絮倦飞还恋树“;北宋·苏轼《浣溪沙》”挼花传酒缓声歌。柳枝团扇别离多“;晏几道《浣溪沙》“自剪柳枝明画阁,戏抛莲菂种横塘”;明·汪道昆,”水边万杨柳,袅袅垂青丝。去去紫骝马,勿攀杨柳枝”;等等。</p> 今天先跟大家分享一首唐 · 李白的《赠钱徵君少阳》<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风馀几日,两鬓各成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div><br> 李白的《赠钱徵君少阳》是一首五言律诗,以其豪放中带细腻、旷达中含深情的风格,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赠别之情和对人生时光的感慨。全诗围绕春日赠别展开,通过对美酒、春风、白发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以历史典故激励友人,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首联“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描绘春日赠别的场景; 颔联“春风馀几日,两鬓各成丝”感慨春光短暂与年华老去; 颈联“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劝勉友人及时行乐与追逐志向; 尾联“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以典故激励友人,表达期许与豪情。 全诗主题既有惜春惜时的感伤,又有对友人的鼓励,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旷达与浪漫情怀。<br> 这首五言律诗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层次分明:起以“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开篇,点明赠别的时节与场景,奠定明快基调;承接春景,转入“春风馀几日,两鬓各成丝”,由景入情,抒发时光流逝之叹。 转“以“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转而劝勉,语气由感伤转为旷达。合则用“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以历史典故作结,升华全诗,寄寓对友人的期望。 全诗由景到情、由叹到勉,过渡自然,情感层层递进。其中白玉酒与绿杨的对比鲜明,更情感融洽结合, “白玉一杯酒”以白玉形容酒杯,既写出器物的精美,也暗示酒的清冽,带有赠别时的珍重之意。“绿杨三月时”描绘春日杨柳青翠的景象,绿杨是春天的象征,生机盎然,与赠别的温馨氛围相衬。这两个意象共同营造出明媚的春日画面,为全诗定下基调。《赠钱徵君少阳》以春日赠别为契机,通过白玉酒、绿杨、春风、白发等意象,抒发了李白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劝勉。全诗从清丽的春景入手,转入感伤,再以旷达与豪情收尾,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它既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流露出细腻的情感与哲思,是一首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佳作。读罢此诗,仿佛与李白共饮一杯白玉酒,感受春风拂面,豪情满怀。<br> 再给大家推荐一首唐·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div>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其中“折柳”作为意象出现在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不仅点明了笛曲的主题,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折柳”在此并非直接描写现实中折柳赠别的行为,而是指笛声中传来的《折杨柳》曲调。唐代音乐发达,《折杨柳》作为横吹曲的一部分,常用于边塞与送别场合,笛子因其清越的音色,成为演奏此类曲调的常见乐器。李白身处盛唐,熟悉这些曲调,他在诗中以“折柳”指代笛曲,既是对民间文化的借用,也展现了唐诗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与其他直接描写折柳行为的诗(如“近来攀折苦”)不同,李白并未写现实中的柳树或折柳动作,而是通过笛曲间接引入“折柳”意象。这种用法更为含蓄,跳脱了具体的物理场景,转而聚焦于音乐触发的情感,使“折柳”的离别意蕴更加抽象而深远。<br> 《折杨柳》是汉代以来流传的乐府曲名,常用于送别场合,曲调哀婉动人,象征离别与思乡。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以“闻”字点明是通过听觉感知,笛声暗藏《折杨柳》的旋律,勾起了诗人的情感共鸣。用“折柳”作为曲名,既是具体指代,又带有象征意味,将听觉上的音乐与视觉上的柳树意象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感。<br> 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与声,描绘笛声在春夜洛城传播的场景; 前两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以春风与笛声营造出春夜的清幽氛围,“折柳”曲调的加入,则为这氛围增添了一抹离愁。春风虽温暖,折柳却哀婉,二者形成情感上的张力,进一步烘托了思乡的凄美。<br> 后两句由声入情,以“折柳”曲为转折点,从客观的听觉感受转向主观的情感抒发。“折柳”不仅是笛曲的内容,更是全诗情感的引爆点,使诗歌从写景过渡到抒情,自然而深刻。“折柳”出现在诗的第三句,源于笛声中传来的《折杨柳》曲调。这首诗写李白在洛阳夜闻笛声,笛曲中隐含折柳送别的意蕴,触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此夜曲中闻折柳”以听觉切入,折柳不仅是具体的送别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离别与乡愁。“何人不起故园情”以问句作结,扩大了折柳意象的情感共鸣,令人回味无穷。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折杨柳》的曲调为引子,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笛声在春夜中飘荡,折柳曲哀而不伤,恰如一根情感的弦,拨动了诗人内心的乡愁。这种由音乐引发的联想,使“折柳”成为连接现实与记忆的桥梁。 “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反问句收尾,将个人情感扩展为普遍体验。折柳作为送别曲调,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其意象超越了李白个人的思乡,触及了每一个漂泊者的共鸣。这种普遍性使“折柳”的情感功能更加深广。<br> <p class="ql-block">  以折柳为物象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唐·王之涣《送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p><p class="ql-block"> 诗以“杨柳”开篇,直接点题。“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描绘了春日御河两岸柳树青翠的景象,生机盎然,为送别场景奠定基调。“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则明确写到“攀折”,折柳在此不仅是实景,更象征频繁的离别。诗人以“苦”字表达了折柳之人因离别而生的愁绪,简洁中蕴含深情,折柳成为离愁的具象化表达。</p><p class="ql-block"> 又或者唐·王维《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p class="ql-block"> 此诗虽未直接写“折柳”,但“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树暗含折柳送别的习俗。渭城(今咸阳)是送别之地,柳色新绿,正是折柳赠别的时节。诗人在清新自然的春景中,以酒劝友,寄托深情,柳树作为送别场景的标志,与“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相呼应。折柳的意象虽未明言,却通过柳色融入全诗,成为离别情感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与这两首诗各有千秋,王之涣《送别》:王诗直接写“攀折苦”,折柳是现实行为,侧重离别的频繁与愁苦;李白则以曲调“闻折柳”,虚实结合,强调音乐触发的思乡,意境更空灵;与王维《渭城曲》:王诗以“柳色新”暗含折柳,侧重送别当下的劝慰;李白以笛声中的“折柳”抒发夜闻后的乡愁,时空感更开阔。</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柳枝折不尽,从诗经到今天折了几千年了,更写不尽,从汉唐一直到晚清,诗词各大家都有以杨柳枝为题的佳作,也不是我一个外行能写明白的,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读诗的一点心得而已。</p>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