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婚礼

冯晖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的婚礼</p><p class="ql-block"> 冯晖</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由于人们生活贫穷落后,婚礼习俗和现在相比就比较简单,但还有很多习俗。</p><p class="ql-block"> 四五十年代,结婚女婿不去迎亲,迎亲队伍一般由新郎的姑父、姐夫和新郎的好友同学组成,的是青壮年人组成,因为要赶马车,当时骡马很少,大多都是老牛车。要有专门的赶车人。一个捉鸡的比较激灵的小孩捉鸡代牵牛。路平坦还好说,不平坦那就比较操心劳累的。</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初期,结婚仪式中捉鸡是一个重要的传统环节,通常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捉鸡的含义是希望新婚夫妇能够像鸡一样,充满活力和精力,共同守护家庭,繁衍后代。鸡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吉祥的动物,象征着勤劳和繁荣。</p> <p class="ql-block">  在婚礼中,捉鸡的环节通常由新郎亲自选派最亲近的比较灵活能看住鸡男孩子担当这个重任。去新娘家,不管谁要喂鸡都不能给,给人家就要用钱来赎,还要费一定的口舌。新郎会选定一只健康、活泼的公鸡,通常在婚礼前会进行特殊的饲养以确保其品质。捉鸡的动作需要迅速且准确,象征着新郎对新娘的保护和对新家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此外,捉鸡的仪式也可能会伴随着一些传统的祝福和祈愿,希望新婚夫妇能够像鸡一样坚强和勤劳,共同为家庭的幸福和繁荣努力。这个传统在彬旬地带仍然被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迎亲的负责人叫“硬女”的人,“硬女”实际上是“迎女”的人,方言把它叫转音了。他主要是负责操心路途安全,去和新娘家各种金钱问题全权负责,这个人选一般是比较能说会道的。</p><p class="ql-block"> 去还要把前一天去“下财人”(就是和新郎去新娘家长辈负责人)答应人家的事都要处理好,因为是喜事,不要闹矛盾,制造不愉快。有时还要硬气一点。不然事情纠缠太久,耽误新娘启程时间。</p> <p class="ql-block">  新娘上车或桥以前,一般要一个老年女人用一把稻草点燃在车周围用火绕一圈,用意是驱赶那些不吉利东西,让婚车一路平安。这个过程叫療车。</p><p class="ql-block"> 当时新娘子一般由兄长或者弟弟背出门,送到车上或上桥,新娘子面朝后坐在车中间,前面坐送女的人,这个人一般是新娘的嫂子,姐妹或者姑舅姊妹。或者是邻居嫂子、或者村上刚结婚的嫂子,一般都漂亮,懂礼节的人。前面坐一个提油壶的孩子。和一个赶车人,前面牵牛的孩子。其他送亲人都在后面步行谝闲传跟着走。讲究送亲人一般去一席八个人,讲究双双对对。</p><p class="ql-block"> 关于提油壶娃的传说:因公刘居豳,那时属于原始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期,人们生活仍以牧猎为主,那时大人放牧,外出赶草场,放牧牛羊,家里只留未出嫁的姑(姐)和侄(弟)守家,长期相处,姑(姐)侄(弟)情深,)当姑(姐)长大出嫁,侄(弟)拉着其衣襟,哭哭啼啼不放行,公刘爷见状,对大伙说,让娃跟着去,回来时给娃拉只羊,侄(弟)牟龄小,去时拿不动嫁妆,公刘爷说,去时让娃提梳头油壶,回来时拉羊,这只羊是姑(姐)的象征,看到它就像看到姑(姐)一样。故豳地有的地方把这个娃叫“提油壶”娃,有的地方叫“放羊娃”(他拉回来的羊自己放),有的地方叫“拉羊娃”旬邑南原(土桥)、淳化的关庄、彬州的龙高一带的婚俗中至今仍保留着古代的“拉羊”礼信。还过现在的人已不再拉“活羊”,而是把羊折价,价钱给放羊(拉羊)娃,让他买核桃糖果,散给娃娃,哄大伙开心。</p> <p class="ql-block">  过去人穷没有婚纱,新娘子一般要穿一身红,头上有红盖头蒙着脸。顶盖头之意一是全身红,红布鞋表示吉利。还有一个重要之意是蒙住新娘的眼睛,不让她看清楚路,怕她跑掉之意。 </p><p class="ql-block"> 新娘子进门,有一个快嘴婆婆点着火把大声念叨着;“火把一点,闲人咧远,穿白的、戴孝的,怀孕婆娘快生的,不要向前,请快咧远……”</p><p class="ql-block">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新娘子下轿下牛车,转毡人忙他的事,唢呐迎新娘,新郎递给新娘一端红绸子,牵着新娘走黄毡,有一个全女人(有儿子有女儿)向新郎“撒五谷”。边撒边唱:“一撒金,二撒银,撒天撒地请诸神。花轿临门鼓乐喧,喜神下凡抚仙琴。灯笼火把照满村,媳妇轿窗偷看人。婆家门前真热闹,心里喜得把嘴抿。三撒铁,四撒铜,左撒右撒谢乡邻。亲朋好友聚门前,红毡铺地迎新人。媳妇急着要进门,门口摆着旺火盆,跳过旺火莫回头,过门成了一家人。五撒晋,六撒秦,秦晋连理五福临,新人进院开鸿运,家兴财旺日月新。唢呐声声报至亲,鼓点敲打媳妇心,新娘推郎快点走,不顾身边人挤人。七撒风,八撒云,撒南撒北敬谷神,春耕夏耘丰稔岁,顺天应时土生金。成家立业要务本,男耕女织贵在勤,夫孝妻贤好家风,勤劳节俭聚宝盆。九撒子,十撒寅,字丑寅卯吉时辰,一拜天地赶造化,二拜高堂恩情深。夫妻对拜表诚信,天长地久心相印。洞房花烛风云夜,麒麟送子前程锦。”</p><p class="ql-block"> 跨火盆,门口放着火盆,新郎新娘必须跨过火盆,寓意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p><p class="ql-block"> 新娘子进门下车或者下轿不能鞋挨地,要用两个新羊毛毡铺地走回新房里去,这叫转毡。现在红地毯就是由此而来。后来有人嫌太麻烦,就让新郎背着新娘子回到新房。 </p> <p class="ql-block"> 新郎一般要穿黑色或者蓝色长袍,戴礼帽。胸前要戴大红花,中午拜堂时舅家人给头上礼貌两边插红花。都是喜庆之意。 </p><p class="ql-block"> 披红带花在一千七百多年晋朝开始了,一直延续都今天。在盛唐时期很重视,也很盛行。它真的历史很悠久!在当代社会的今天,特别是大城市追求现代浪漫气息,把它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农村依然很重视。</p><p class="ql-block"> 过去结婚外家披红带花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结婚时,外家为新郎披红带花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1、喜庆与祝福:披红带花是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象征着婚礼的喜庆和吉祥。红色本身就是一种寓意喜庆的颜色,通过披红带花的形式,表达了对新人婚姻美满、幸福的强烈祝福。也突出了外家的主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2、家族联系与传承:这一仪式也是两个家庭之间关系的一种体现。外家通过为新郎披红带花,表达了对新人的信任和接纳,同时也是将新人接到家族中的重要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外家的角色不仅是祝福者,还是家族传统和文化的传递者。</p><p class="ql-block"> 3、社会身份的确认:在古代,披红带花也是确认新人社会身份的一个环节。它标志着新郎已经从家族中正式走出来,成为另一个家庭的一员,开始承担新的责任和角色。</p><p class="ql-block"> 4、辟邪与保护: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辟邪的功能,披红带花被认为是能够驱除邪恶、带来好运的一种象征。这对于新婚夫妇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新的生活充满了未知和挑战。</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过去结婚时外家为新郎披红带花是一种综合性的仪式,它不仅表达了对新人的幸福祝福,也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一种确认和融合。这种习俗在现代在城市不再保留,他们主要突出现代气息。但在农村和文化中仍然被保留下来,作为婚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过去没有专业的司仪,都是由执客头主持婚礼。</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婚礼没有现在迎亲的那场面,一般喜公公喜婆婆都忙着伺候人,从不出头露面。中午婚礼也没有现在舞台和场景,就是随便到棚口举行一个简单的拜堂仪式。中午拜堂时喜公公喜婆婆才出现,接受礼拜。那时也没有红包,只给几块钱。大方的婆婆给儿媳妇一个银元,或者给传家宝手镯等,都受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那时新娘新郎大多都不认识,即使有相亲的过程,大多都扭扭捏捏不好意思看对方,为了保证这门亲事,男方大多都是找村上或亲戚中比较帅气人去代劳相亲。大多都是远远望一眼,跟本没看清楚对方的面貌,更谈不上说几句话了。</p><p class="ql-block"> 大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大多没见过面,更谈不上摸手亲嘴了。</p><p class="ql-block"> 中午拜堂时因多种原因新娘子经常是扭扭捏捏,两个人很难站在一起,除非有几个调皮有劲的小伙子,把他们勉强拉着站在一起,给老小外家、亲朋鞠躬时,新娘子大多是点头,就有好多小伙上前把她的头往下压,她经常脖子挺的很硬,有时差点向前跌倒也不低头鞠躬。逗的人们哈哈大笑。特别夫妻对拜是,新娘子不低头整得小伙们要动手,有时把两个人头碰在一起了,都碰的呲牙咧嘴的,惹的大家直笑。</p><p class="ql-block"> 拜完堂敬酒时,两个人都离的很远,很难在一起给大家敬酒。</p> <p class="ql-block">  那时闹洞房是很热闹很值久的事,有很多多年轻人,他们专门整新娘子,特别是新郎官如果平时爱在别人的洞房里整人,他今天就有受到很多结了婚的男士们整治。别人学着他的办法来对付他,让他去做,不做就挨打。有人把一个很小的枣上榜上一条线,一个人住空中用线缀着,两个小伙分别按着新郎新娘的头让他们去抢着咬,小伙们故意把他们两头往一起碰,疼的他们呲牙咧嘴,有时把嘴都碰破了还不放手,整得他们不得安宁。</p><p class="ql-block"> 还有人把他们俩有绳子面对面帮在一起,用针在新郎屁股上一扎,新郎身不由己的向前晃动一下,惹的所有人都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直要闹到零点以后,有些人就直接睡着洞房里,这叫隔房。</p><p class="ql-block">还有人走的时候偷偷地把鸡蛋给他们放在炕上,让他们出笑话,第二天有去整他们,说他们没干好事!</p><p class="ql-block"> 有人偷偷地藏在新房里面,等他藏好后,其他人故意走了,都悄悄的藏在外面听房,如果他们真的脱光时在一起忙活,里面的人把门一开,外面的人冲进来把新郎打一顿,把他所有衣服全背走了,第二天把他们的丑闻很快传遍全村……</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是新娘子和新郎官回门的时间,新娘子虽被闹腾一夜没睡好,还是早早起来,把自己收拾好,还要找人给背走衣服的人回话,许愿要回衣服,让新郎官吃了饭去和新娘子回丈人家去。</p><p class="ql-block"> 新女婿去丈人家,一般都装着不会喝酒,这个敬姐夫,那个敬姑父,今天第一个醉倒就是他,新女婿第一次去丈人家喝醉酒是最丢人的事。</p><p class="ql-block"> 回完门新婚就算结束。</p> <p class="ql-block">冯晖,男,年过古稀。自幼喜欢文学,退休后旧笔重提,歌颂生活。曾在《检察文学》《旬邑文艺》《豳风》《咸阳文艺》《秦都》等各种刊物和平台上发表过诗歌、小说、散文几百篇。</p><p class="ql-block"> 咸阳市、旬邑县作协会员。</p><p class="ql-block"> 2023年出版散文集《激荡在文字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