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门忠烈贺龙家(1)

国华书院

<p class="ql-block"> 作者:刘秉荣 </p><p class="ql-block">贺龙,这位八一南昌暴动的总指挥,敌人咒他是“祸龙”,人民赞他是“神龙”,就是这位百万军中能取上将之首的“神龙”,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他的亲人们一个个地献出了生命,可谓满门忠烈。这里记述的是贺氏门中彪炳千秋的忠烈之士。</p> <p class="ql-block"> 刘氏兜头 </p><p class="ql-block"> 贺龙祖籍湖北安陆府钟祥县。其祖上贺崇先,于康熙初年因从军,奉命随安陆府协台赫尔德率部由鄂赴湖南,先在慈利九溪落户,时贺崇先为管带。后其子贺应贵继父从军,分配到桑植县军民安福所服役,在洪家关泛塘领兵时,与当地土家人结婚,遂安居于洪家关。因而,贺龙祖上为“军家”。祠堂的联文“安陆三迁来澧水;儒宗百代启人文”即说的是祖上“三迁”的情况。贺龙曾祖父名贺廷宰,是个文秀才,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祖父贺良仕,字衡山,是个武秀才。贺龙父亲贺士道,排行第三。其少时随父亲练武,亦爱抱打不平,人皆呼其为“贺拳师”。贺家世代都行侠仗义,因此在当地威信极高。 桑植居民,分为“军、民、客、苗、土”五个支脉,“军家”乃官府派此地守关隘的军人,后留于当地;“客”乃“客家”,军客多为汉族。 咸丰年间,清廷实行“苗汉合流”,但实际上使这些地区更多了一层压迫势力。因此,像桑植这偏乡僻壤受到封建制度和官吏恶霸的压迫盘剥更甚。由于历代都有绿林豪杰挨不过官府恶霸的逼压,因而啸聚山林,杀富济贫,自立为王。</p> <p class="ql-block">咸丰年间,清廷实行“苗汉合流”,但实际上使这些地区更多了一层压迫势力。因此,像桑植这偏乡僻壤受到封建制度和官吏恶霸的压迫盘剥更甚。由于历代都有绿林豪杰挨不过官府恶霸的逼压,因而啸聚山林,杀富济贫,自立为王。 咸丰四年,湘西一带遇见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赤地千里,各庙宇整日钟磬齐鸣,求佛降雨,然仍无济于事,孰料又秋涝,春旱秋涝,年成无有,刚过秋后,就有人刮树皮充饥了。虽然如此,官府仍要百姓缴皇粮,官家也知道老百姓手中没粮,告示中提出可以药材、茶叶等土特产顶替。 重阳节的前一天,桑植各乡的受苦人都急忙忙地的挑着七拼八凑的“皇粮”来到桑植县城,时官府有规定,重阳节之前要不把“皇粮”交清,衙门就要出“滚单”,这滚单为:送粮的日子超过1天,粮谷就要翻一翻,这么一翻,就会把许多人家翻得倾家荡产。 洪家关一带的老百姓,为了赶在出“滚单”之前把粮谷送进官仓。天还没亮就打着火把急忙忙上路,到了县城一瞅,收粮的官仓大门紧闭,大伙儿只好耐着性子等着,到了太阳偏午,还不见收粮官的踪影。这工夫,人越聚越多,看看晌午歪了,大门还是紧闭着,人们着急了,因为这是最后1天了,就是马上收粮,也有一部分赶不上趟了。</p> <p class="ql-block">粮官为啥不开秤呢?因为是灾荒年,知道老百姓一时凑不上皇粮,大都要挤到这最后一天来缴,只要拖过这一天,数目就“滚”一倍,他们的油水就多了。因此,他们决定不收粮。 人们在门外等急了,可没人敢去喊粮官,都怕惹事。正当人们焦急之际,人群中闪出个人来,这人好相貌,大高个儿,宽肩膀,浓眉毛,张飞胡子,根根见肉,开口象洪钟,只见他往台阶上一站,双手叉腰,喊道:“乡亲们,狗官们不收粮,是逼我们出血,大伙儿等着,等我去抓那狗官!” 人们一瞅,这人是洪家关的贺廷璧。贺廷璧自小讨饭到武当山,有个叫了然的和尚,见他有出息,就把他留下了,贺廷璧一边帮了然做些庙中杂活儿,一边跟了然练武,前后3年,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后来贺廷璧去应考,主考官说他是粗野之人不懂礼义之法,不准他进入黉门。贺廷璧一怒之下,打了监考官,大闹了考场,被官府抓住关押了3年,出狱后,于家中一边种田,一边习武,由于他为人豪爽,长得像张飞,性格也像张飞,大伙儿便送他外号“赛张飞”、“璧大王”。贺廷璧常握剑在手,几番要揭竿而起,终因时机不到,没能如愿。 缴粮的百姓见贺廷璧出头了,知道他是个人物,好多人胆子也壮了,都嚷嚷着骂了起来。这时,贺廷璧双脚一点地,就将身拔上了墙,随后跳进院里。院里有几个衙役,是帮虎吃食的,他们见贺廷璧进了院,立即扑了上来,结果被贺廷璧打得屁滚尿流,正好粮官走出来,也被贺廷璧一拳打死。之后,贺廷璧将门打开,门外的百姓“哗”地涌了进去,贺廷璧往高台阶一站,大声道:“父老兄弟们,而今官逼民反,我们反了吧,不反我们被逼死,反了我们能有条活路!”</p> <p class="ql-block">贺廷璧这一声吼,就像晴天打了个霹雳,把人们的心都震颤了,阶下人都齐声应道:“我们反了!” 一霎时,贺廷璧就纠合了千余人,直奔县衙。抓住了县官。贺廷璧用县官的脑袋祭了旗,尔后,打开了兵械库,取出刀剑,开仓济民。老百姓见贺廷璧剪除贪官污吏,没有不赞成的。不几天,又有许多人参加了这支农民军,且有秀才李晖、禀生谷启虞。贺廷璧遂与李、谷等在“忠贞不渝、劫富济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口号之下,率领这支农民军,攻下了附近的几座县城,立时,声威震动了澧水两岸,轰动了湘西,接着,他们又率师涉过澧水,配合永顺彭盖南的“草鞋军”,攻打永顺郡府,都司蒋培基逃跑中溺死于猛洞河。 据《永顺县志》载:“咸丰四年(1854年),桑植乱民滋事,是年九、十月间,(永顺塔卧)众公推彭土司后裔名盖南者为正长,涂正洛为次长,同时起义。桑植李晖、覃序宾、贺廷璧遥为声援,既承众戴,深念民艰,慨然兴军,用张光复之旗,誓打腥膻之秽。” 时各县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到湖广总督府,湖广总督一面派兵遣将,一面悬赏花红3万两白银买贺廷璧的人头。咸丰五年(1855年)初,永顺知府黄其表解押一批被俘的农民起义领袖班师回府时,贺廷璧率众埋伏途中伏击,大败官军。黄知府退到桑植,正当贺廷璧率从攻城之际,为叛徒出卖,贺廷璧及其子贺良莱被俘。当时,满清的律条是每年秋后对犯死罪的犯人斩首号令,名曰“秋斩”。贺廷璧犯了“反抗朝廷”之罪,自然要斩首无疑了,于是,斩首的时间定在了这年秋后。</p> <p class="ql-block">贺廷璧的妻子刘氏,虽出身于贫寒之家,然性格同丈夫一样,刚直不阿,对官府、对劣绅有铭心刻骨的仇恨,丈夫儿子造反被捕,犯了杀头之罪,刘氏虽心如刀绞,可她没落泪,只把仇恨,忍在心头。 这年秋后,贺廷璧父子连同其他农民领袖35人被判处极刑,当刽子手举刀要向贺廷璧砍去时,人群里倏地冲过个人来,只见她,青布裹头,青布长衫,青布鞋袜,浑身上下一身青,大伙一看,不是别人,而是贺廷璧的女人刘氏,当刽子手举刀这一刻,那刘氏疾步扯衣跪在贺廷璧面前,用衣襟凌空接住贺廷璧的头颅,转身离开刑场。 刘氏这一兜头的举动,直吓得监斩的县太爷及观望的绅士们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刘氏兜到丈夫的头颅,头也不回,直奔鹰嘴崖,将丈夫的头,埋在了高峰之上。 原来,人头落地啃草皮在当地是莫大的耻辱,刘氏兜头是不让丈夫的人头落地,表示后继有人。 关于刘氏兜头,《桑植县志》载:“乙卯(1855年)春,(清军)班师回部,解匪首30余人……刘氏仗义兜头。” 贺廷璧为民身死,刘氏赴刑场兜头,这一悲壮情景,震动了许多人的心灵。后来,有人就此编了汉剧《刘氏兜头》,至今这戏还在湘西民间流传。贺龙谈及刘氏兜头时说:“贺廷璧攻城,对后人影响很大,桑植城外八斗溪有36块墓碑,其中一块就是贺廷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秉荣,天津宝坻人,1965年入伍,同年12月入党。先后在某军炮团、军政治部、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武警部队政治部宣传部任记者、编辑、主编、文艺创作室主任。总参《贺龙传》编写组成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八路军新四军全传》《红一方面军纪实》《红二方面军纪实》《红四方面军纪实》《贺龙全传》《彭德怀传奇》《朱声达将军传》《唐子安将军传》《红海忠魂》《魂飘重霄九》《西路军魂》《国民政府秘史》《北伐青史》《辛亥革命秘史》《天变》《杨三姐告状》《洪湖血浪》《刘家友传》《新编拍案惊奇》《菜刀记》《东方武警》《南疆擒魔》《英雄赞歌》《尘烟滚滚唱英雄》《共和之殇》《新军阀大战》《洪湖曲》《屹立》《善书》等70余部著作,在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总字数5000余万。《贺龙元帅》获全军第五届图书奖,《贺龙全传》获全国长书金奖等奖。其中《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八路军新四军全传》、《贺龙传》等53部3878万字是红色经典著作,2023年8月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审核向其颁发了“个人创作出版红色经典主题著作字数之最(累计)——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文提供:刘秉荣</p><p class="ql-block">编 辑:李国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