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漫步游(4)古武汉中轴线节点

骑者好运

楚望台 <p class="ql-block">从起义门向北到蛇山是武昌古城中轴线,感觉也是一条最经典休闲游线路,囊括了武昌全部经典景点。楚望台(武昌首义发起点)-&gt;紫阳公园-&gt;首义广场(武昌首义博物馆)-&gt;粤军都督府-&gt;首义公园-&gt;黄鹤楼公园-&gt;武汉长江大桥-&gt;秦川阁-&gt;古琴台-&gt;黄鹤楼红墙-&gt;户部港-&gt;昙华林-&gt;毛主席武汉故居。</p> <p class="ql-block">武昌古城中轴线最南端节点。武昌起义门和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中和门”,辛亥革命从这里发起,现在称“起义门”</p> <p class="ql-block">武昌古城墙,据说这是武昌现存唯一古城墙和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楚望台公园的武昌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元末朱元璋进军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朱元璋登顶宝座后,随即封朱桢为楚王。在往后的岁月里,朱桢常常对远方泛起思念之情,忆起曾在父皇膝下的日子,感慨万千。于是,他又修建“楚望台”,寄情于物,聊表情思。在之后的数百年间,楚望台成为当地的知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楚望台简介。毛主席诗词“游泳”里的“极目楚天舒”,应该就这里。</p> <p class="ql-block">楚望台公园尽头这个亭,称“封建亭”,是不是第一眼感觉是破除封建迷信的意思?其实不是。</p> <p class="ql-block">《明祖封建楚藩祭告山川文》石刻碑文,记录了朱元璋封朱桢为楚王的史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因这里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就在这里建了“封建亭”,亭内竖立了分封楚王的御制碑文。昭告天下,以示自己来路“正宗”。</p> <p class="ql-block">明祖封建楚藩祭告山川文</p> 紫阳公园 <p class="ql-block">这是紫阳公园北门,本来计划从楚望台公园出来向北,从公园南门进北门出,结果没找到南门,找到了北门,只能进去环湖一圈。</p> <p class="ql-block">紫阳公园竟然是武汉唯一的拥有自然湖泊的公园,而且紫阳湖就是紫阳公园全部。</p> <p class="ql-block">大门内部</p> <p class="ql-block">远处是紫阳公园最高建筑,北望首义广场南眺楚望台的紫阳阁。</p> <p class="ql-block">水波荡漾的紫阳湖全貌。</p> <p class="ql-block">仙弈飞庐,季节不对,荒草萋萋,可惜了好景色。</p> <p class="ql-block">玉阁琼岛</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紫阳桥</p> <p class="ql-block">滋阳岛上紫阳阁。古武昌城中轴线上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紫阳大戏台</p> <p class="ql-block">紫阳阁,不能上去饱览紫阳湖全景,是个遗憾。</p> 抱冰堂 <p class="ql-block">抱冰堂建于1909年,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生祠,也是辛亥革命百年重要建筑,是张之洞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南腰,首义公园内,湖北省图书馆东边。也是武汉古城中轴线最北端。</p> <p class="ql-block">抱冰堂的命名源自张之洞的自号“抱冰老人”,取自《吴越春秋》中越王勾践“冬常抱冰,夏还握火”的典故,寓意刻苦自励、振兴家国。</p> <p class="ql-block">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科举之路,殿试一甲第三名(榜眼),赐“进士及第”</p> <p class="ql-block">友朋信札</p> <p class="ql-block">一代儒臣,集封疆大吏、学者、诗人、教育家为一身,写下了浩如烟海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张之洞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起居无节,经常熬夜办公,通宵达旦。</p> <p class="ql-block">夜猫子爱猫</p> <p class="ql-block">张之洞督鄂武汉18年,修铁路、建马路、发展城市商业,奠定了大武汉九省通衢的现代城市地位,缔造了大武汉的城市雏形。</p> <p class="ql-block">兴办实业,创办诸多现代机器大工厂,如:湖北兵工厂、大冶铁矿、纺织四局等。</p> <p class="ql-block">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p><p class="ql-block">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p> <p class="ql-block">编练湖北新军,是清末新军编练楷模,也为武昌首义奠定了基础。故孙中山称张之洞为“不言革命的革命家”。</p> <p class="ql-block">1909年,清王朝风雨飘摇,为清王朝殚精竭力张之洞也进入风烛残年,10月4日,溘然长逝。</p> <p class="ql-block">张之洞遗嘱。</p> <p class="ql-block">张之洞被称为“武汉之父”,“重工业之父”。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政治上,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校前身) 、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p> 古琴台 <p class="ql-block">古琴台(GuQinTai)又名伯牙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国家AAA级景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文物旅游景观之一。古琴台始建于北宋,为纪念楚国钟子期、俞伯牙而建,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p> <p class="ql-block">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p> <p class="ql-block">清朝道光皇帝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穿过这里,就是伯牙鼓琴的古琴台。</p> <p class="ql-block">伯牙台,是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台的中央刻有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远眺月湖</p> <p class="ql-block">知音厅,这里介绍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高山流水大厅,里面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制式,琴谱的发展和最早的琴学著作。</p> <p class="ql-block">古琴的基本构造,长三尺六寸五,代表365天;十三根琴弦代表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p> <p class="ql-block">早期五弦古琴</p> <p class="ql-block">成熟的七弦琴。</p> <p class="ql-block">唐以后古琴的形制和构造。</p> <p class="ql-block">流传下来的连珠式古琴式样</p> <p class="ql-block">流传下来的仲尼式古琴式样</p> <p class="ql-block">流传下来的号钟式古琴式样</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琴谱~文字谱</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指法琴谱~减字谱</p> <p class="ql-block">打谱</p> <p class="ql-block">现存最早的琴论专著《太音大全集》</p> <p class="ql-block">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琴史》</p> <p class="ql-block">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鸿篇巨制《溪山琴况》</p> <p class="ql-block">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类书《琴书大全》</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重要的琴学研究刊物《今虞琴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