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龙文化的沉浸之旅——2025年白邑三月龙头节“祭龙祈福承古韵、护水兴文启新篇”!

郑和

<p class="ql-block">白邑三月头龙节,百年民俗度假日</p><p class="ql-block">4月5日,昆明市盘龙区滇源街道第26届“白邑三月头龙节”系列文化活动在滇池之源——青龙潭启幕。时值清明假日,市民游客纷至沓来,与当地村民一起共庆百年民间盛会,感受传统龙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4月5日,昆明市盘龙区滇源街道“白邑三月头龙节”,舞龙展演热闹非凡……活动当日,17支特色方队沿滇源路巡游至青龙宫,带来独具特色的草龙、板凳龙、竹叶龙等舞龙表演,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三月中的第一个“辰日”,是盘龙区滇源街道独具特色的“白邑三月头龙节”。这天,村民们自发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祛邪除灾、富裕安康,这一习俗世代相传,发展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白邑三月头龙节”作为滇源街道最具地域特色的节庆文化品牌, 2017 年被列入昆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千年一脉 、龙腾滇源” 盘龙区第26届“白邑三月头龙节”启幕 </p><p class="ql-block">4月5日,盘龙区滇源街道青龙潭畔锣鼓震天、龙舞欢腾,以“护水兴文脉、千载润滇源”为主题的第26届“白邑三月头龙节”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属龙的日子,是盘龙区滇源街道独具特色的“白邑三月头龙节”。“这是滇源街道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节庆文化品牌,也是滇源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延续至今已300余年,并在2017年成功申报为昆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滇源街道白邑村党委副书记杨学彦介绍。</p><p class="ql-block">当天上午,乐鼓方队、邵甸鼓韵方队手持鼓槌,敲击着大鼓,发出阵阵声响,节奏明快有力,17支特色方队沿滇源路巡游至青龙宫带来独具特色的草龙、板凳龙、竹叶龙等舞龙表演。舞龙舞狮表演活灵活现,犹如一条条巨龙在人群中穿梭,引得观众阵阵喝彩。巡游队伍所到之处,洋溢着欢腾祥和的节日氛围,让市民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在祭龙大典上,点睛、草龙行雨、游龙等仪式依次进行,鞭炮炸响、锣鼓齐鸣,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富裕安康、国泰民安。祭龙大典活动的举行,强化了辖区民众保水护林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白邑三月头龙节”这一传统节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凸显了现代文化的特点,对于助力“有景可赏、有故事可讲、有文化脉络可寻”的绿美滇源建设尤其重要。</p><p class="ql-block">活动期间,还有糖人、面塑、草扎、剪纸、汉服展演、滇源农特产品展览、山歌对唱等精彩内容亮相,更有各类特色小吃、祭龙宴、簸箕宴等美食供游人品味,各项活动精彩纷呈,让广大群众和游客浸入其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及幸福感。</p><p class="ql-block">滇源,是滇池的源头,盘江之源,泽润昆明。近年来,滇源街道坚持绿色发展,文化惠民,大力推进本土生态产业发展。辖区内有黑龙潭丰泽源植物园、大哨森林天然休闲氧吧、甸尾水杉林等生态资源,有茶花节、白邑三月头龙节、苗族立秋花山节等文化资源,更有绿色有机蔬菜、有机板栗、中草药、松子、火腿、生态土鸡、虹鳟鱼等生态产品。滇源,天天有花,四季有景,是一个生态旅居、游玩休闲、贴近自然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舞龙表演是整个活动的重头戏。多条色彩斑斓的巨龙在人们手中翻腾跳跃,宛如真龙下凡。伴随着激昂的鼓乐声,舞龙者动作整齐划一,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低伏穿梭,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我站在人群中,被这份热烈的氛围深深感染,也忍不住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些精彩瞬间。</p> <p class="ql-block">初春时节,我有幸参与了2025年白邑三月龙头节“祭龙祈福承古韵、护水兴文启新篇”。这是一场充满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文化盛宴,让我深刻感受到龙文化在当地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清晨,上午我抵达盘龙区滇源街道白邑青龙潭,这里早已人声鼎沸。青龙潭周边古建筑林立,飞檐翘角间透着浓厚的历史底蕴。据传此地自古便有祭龙祈雨的传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踏入活动现场,只见一条金灿灿的长龙盘踞于广场中央,气势磅礴,周围人群熙攘,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街边摊位上摆放着各式手工艺品,精美的剪纸、栩栩如生的泥塑无不展现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巧思。我还在一处体验区亲手尝试制作了一只小龙舟模型,虽然略显粗糙,却承载着满满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阳光洒满青龙潭,水面波光粼粼,映衬着远处的古建筑,美不胜收。此时,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缓缓拉开帷幕。众人肃立,共同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一同感受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p> <p class="ql-block">活动渐入尾声,但人们的热情丝毫未减。这场龙头节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展示,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离开时,我不禁回望这片热土,心中默默许下约定:明年再来,再续龙缘。</p> <p class="ql-block">在活动现场,人们簇拥在一个巨大的龙头周围观看精彩的舞龙表演。龙身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每一次翻腾都引来观众的欢呼声。孩子们兴奋地跳跃,老人们则面带微笑,似乎在回忆过去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在树林间举行的这场庆典活动,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人们穿着五彩斑斓的传统服饰,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庆祝佳节的到来。音乐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p> <p class="ql-block">舞龙表演中,人们手持龙头在人群中穿梭跳跃,动作灵活自如。观众们围成一圈,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每一个动作,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场表演之中。</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场舞龙表演中,人们手持龙头进行舞蹈,动作整齐划一,展现出极高的团队协作精神。观众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刻,希望将这份喜悦分享给更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盘龙文化艺术节的一幕场景中,五条彩色长龙组成一个大圆圈,吸引了众多观众围观。龙身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次摆动都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盛大的节日庆典活动中,人们穿着五彩斑斓的传统服饰,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庆祝佳节的到来。音乐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热烈的舞龙表演中,人们手持黄色长棍支撑着一条金色的大龙,在红色地毯上进行游走展示。观众们围成一圈,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每一个动作,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场表演之中。</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热闹非凡的文化艺术节活动中,现场聚集了许多观众观看精彩的龙灯舞蹈表演。龙灯在夜色中闪烁着光芒,每一次摆动都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精彩的舞龙活动中,人们手持金黄与白色相间的长条状道具进行舞蹈表演。观众们围成一圈,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每一个动作,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场表演之中。</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热闹非凡的文化活动上,一条绿色的长龙被人们高高地举过头顶,周围围满了观众观看这场盛大的演出。每一次摆动都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盛大的游园活动中,人们手持彩色花灯进行巡游,队伍沿着山路前行,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看。花灯在夜色中闪烁着光芒,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热闹非凡的舞龙活动中,红色背景下的金色巨龙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每一次摆动都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演出中,人们手持金黄色长条状道具共同参与其中。每一次摆动都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热闹非凡的文化艺术节活动中,现场聚集了许多观众观看精彩的龙灯舞蹈表演。龙灯在夜色中闪烁着光芒,每一次摆动都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精彩的舞龙活动中,人们手持金黄与白色相间的长条状道具进行舞蹈表演。观众们围成一圈,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每一个动作,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场表演之中。</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热闹非凡的文化活动上,一条绿色的长龙被人们高高地举过头顶,周围围满了观众观看这场盛大的演出。每一次摆动都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盛大的游园活动中,人们手持彩色花灯进行巡游,队伍沿着山路前行,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看。花灯在夜色中闪烁着光芒,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热闹非凡的舞龙活动中,红色背景下的金色巨龙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每一次摆动都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演出中,人们手持金黄色长条状道具共同参与其中。每一次摆动都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p> <p class="ql-block">逐水而居,因水造城 | 昆明与盘龙江 </p><p class="ql-block">叙述昆明的筑城史,有无数种方法,但没有一种可以绕过盘龙江及滇池。如果我们把目光回到最初,回到昆明地区刚开始有人类活动之初的“聚邑”,以“聚邑”为原点,审视昆明筑城史的每一个细节和关键点,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结论:昆明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假设没有盘龙江和滇池,就不会有昆明城。在漫长的发展中,昆明城与盘龙江相互成全,相互影响。</p><p class="ql-block">盘龙江是滇池流域的主要河流,是滇池的“正源”,也是昆明的母亲河。盘龙江有两条支流,主源为牧羊河(当地人称小河),支源邵甸河(当地人称冷水河),又称甸尾河。牧羊河与邵甸河在小河乡岔河嘴汇合后,始称盘龙江,江水汇入昆明市北郊的松华坝水库,出库后一路南流,经上坝、落索坡、北仓等村,进入昆明市区,出城后在洪家村流入滇池。从其主源牧羊河到滇池全长95千米,通常意义上的盘龙江,指从松华坝到滇池的河段,全长26千米。盘龙江及各条入滇河道的水在滇池汇集后,从西边的海口流出,汇入螳螂川,这是滇池唯一的出水口。水流的流向大体趋向西北,流经昆明市的安宁、富民、禄劝,在禄劝与东川交界处注入金沙江——盘龙江和滇池水系,是金沙江上游水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逐水而居,因水造城</p><p class="ql-block">盘龙江之所以得名“盘龙”,是因为河道“蜿蜒滂湃,犹如盘龙”,且雨季江水汹涌,势若游龙。但如今我们看到的盘龙江,江岸几乎笔直如线,偶有弯道,弧度也十分小,这是因为历史上曾进行过多次将盘龙江“改弯为直”的工程,以前,盘龙江自松华坝水库以下至滇池段长37公里,截弯改直后长26公里,流程减少了11公里。人们拉直了河道,缩短了河床的长度,虽然“盘龙”的名字依旧,但名与实已经割裂。</p><p class="ql-block">因水而生:昆明筑城史</p><p class="ql-block">地名学是一门看似平淡琐碎,却有深刻内涵的学问,每一个地名后面,都有与之血肉相连的意象和生活场景。在叙述昆明的筑城史之前,有必要对盘龙江、滇池、昆明三个地名作一梳理。</p><p class="ql-block">盘龙江,曾名昆川。</p><p class="ql-block">滇池,又称滇南泽、滇海、昆海、昆阳海、昆明湖、昆明池、昆池。</p><p class="ql-block">昆 明,曾 名 拓 东、鄯 阐、中 庆,因 云 南 称“滇”,昆明有“滇城”的称谓。</p><p class="ql-block">盘龙江、滇池、昆明三个地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地名上的关联正如它们在地理、历史、文化上的关联。</p><p class="ql-block">盘龙江在滇池北岸的昆明盆地自然流淌,它既是一条有固定河道的河流,同时也有许多支流子河,主要有马料河、清水河、羊清河、金汁河、银汁河、东干渠、玉带河、永昌河、西坝河、采莲河、太家河、明通河、海明河等。盘龙江与其支流及子河,河道纵横交叉,形成了严密的水网,它们之于昆明,如同人身体内纵横交错的血管之于人的生命。盘龙江的每一条支流及子河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河道和流域,但它们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交融的生态系统,是整个滇池水系的有机体。据近现代统计,包括盘龙江水系在内,注入滇池的河道共有 84条,它们从北、东、南三面呈向心状流入滇池。我们在叙述盘龙江时,既是在叙述盘龙江水系,同时也是在叙述滇池水系。</p><p class="ql-block">滇池周边广阔的盆地,富饶的湖泊,纵横的河流,湿润的气候以及地处滇中要塞的区位,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自然条件。早在新石器时代,滇池周边已经有人类生活的痕迹。在贝丘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的陶器上留有稻穗和稻壳的痕迹,有的陶器上还留下了整粒的稻壳,这说明当时滇池地区的人民已经开始种植稻谷。</p><p class="ql-block">战国末年,楚人庄蹻率众入滇,抵达滇池地区,建立“滇国”,自称“滇王”。《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了这件历史事件,庄蹻抵达滇池地区时,看到的景象是:“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十里。”说明当时的滇池流域已经开辟了农田,进行农业生产,且生产力水平较高,“肥饶数十里”,是“耕田有邑聚”的社会。</p><p class="ql-block">庄蹻在滇池西北部筑苴兰城,又称庄蹻故城、汉城。正德《云南志》载,其城址在“明代砖城北十余里”。</p><p class="ql-block">庄蹻入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对促进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云南地方史称这一事件为“庄蹻开滇”,以彰显其开拓边地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 年),汉武帝以大兵临滇,先后征服了滇池东北面的劳浸、靡莫等部落,滇王被迫归降。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在今滇池南岸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到梁末隋初,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是当时西南经济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据后世学者考证,谷昌城是在苴兰城的原址上建立的。民国时期,政府在松华坝上游的盘龙江河段建水坝,因坝区位于汉谷昌城的旧址上,水坝取名为“谷昌坝”。</p><p class="ql-block">唐宝应二年(763 年),南诏王阁罗凤“次昆川,审形势”,认为滇池地区“山河可以作屏障,川陆可以养人民”,适合建 立 重镇。永泰元年(765 年),阁罗凤命长子凤伽异在滇池北岸建立城市,新城西以盘龙江及支流为环护,河上有木桥,可通滇池西岸。西面及南面都濒临滇池,新城名为拓东城,寓南诏“开拓东境”之意。</p><p class="ql-block">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后,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兴盛,城市日趋繁荣。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修筑河堤,发展古代城市建设。到大理国中后期,鄯阐城已发展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成为云南地区的第二个政治经济中心,其地位仅次于“国都”大理城。</p><p class="ql-block">宋宝佑二年(1254 年),元灭大理,克鄯阐城,“进至乌蛮所部押赤城(即鄯阐城),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阻”。“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八个字,说明元时的昆明是一座水城。</p><p class="ql-block">统一云南地区后,元朝在云南设万户、千户、百户互相辖制,其中昆明为二千户,这是首次将“昆明”用作本地地名。至元十一年 (1274年 ),忽必烈命赛典赤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前来治理云南,正式设立云南行中书省,并把云南省的行政中心从大理迁到昆明。至此,昆明正式成为云南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p><p class="ql-block">赛典赤·瞻思丁在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任上,系统地对滇池地区的水害进行了治理,并修建了中庆城。中庆是在鄯阐城的基础上,向西北发展到现城区的中部,称押赤城,亦称鸭池、雅岐。中庆城是一座南北长而东西窄的土城,南端为土桥,北端为五华山,东在盘龙江西约百步处,西在今沿福照街至鸡鸣桥一带。中庆城修筑后,昆明城初具规模。马可·波罗旅行到昆明地区时,称中庆是“一座壮丽的大城”。</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先将中庆路改为云南府,置知府、知州、知县。云南省治、府治和昆明县治同设在昆明城内。</p><p class="ql-block">洪武十五年(1382 年),开始在昆明兴建砖城,新城将北部扩展到园通山及翠湖以北。明代的昆明城,被称为“云南府城”,是昆明城市的又一大发展时期。明朝府城是严格遵照封建礼制、经过精心规划选址而修建的,是一座区域中心城市。</p><p class="ql-block">据后人研究考证,明朝云南府城的北界从五华山、大德山上的元中庆城址向外扩展到圆通山北麓,南界至土桥一带向北退缩至南屏街,东界距盘龙江西岸只有数十米,西界由福照街向西扩展至今东风路。云南府城墙第一次用硬度好的砖石砌筑,城市的布局是北拓南缩,整个城市向北稍做迁移,面积较元中庆城址稍有扩大。</p><p class="ql-block">明云南府城址向外扩展,将原在元代城北的商山向东南逐渐下伏的余脉圆通山、螺峰山尽数包在城内,滇池湖水退缩后留下的翠湖及其西南低洼地带也全部圈入城内,变成城内的湖泊。</p><p class="ql-block">昆明城市历史悠久,在建设昆明城市的漫长过程中,云南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建设如选址、规划、空间布局和市政建设经验。明清昆明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其“龟蛇相交”的城市形制和开始用砖筑城。堪舆家汪湛海主持了昆明城的设计及修建,他根据昆明“三面临山,南面靠海”的地形和仿生学原理,认为“昆明城池像龟,是以城于蛇山麓与蛇山之气脉相接,成龟蛇相交也”,因此在建城时“半是就山川形胜而筑城凿池,半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而决地位定方向也”,以蛇山为省城之主山,“系发一龟形,南门为龟头,北门为龟尾,大小东门与大小西门为龟之四足。龟是灵龟,尾掉而足动,郭之门则不向北而向东,是龟掉尾也。大西门、小西门、小东门之三道城门,内则向东向西,外则向南,取其足之动也。惟大东门则内外如一,是以东方属木,宜伸而不曲也。此从城之方位而论五行。”同时,“筑城时又以石凿一形端体正,惟妙惟肖之神龟,藏于南城门上之泥土中,而证实此是一龟城。城又逼近蛇山,取其龟蛇相交,产生帝王之气,殆欲造福于滇人也。”这就是昆明古代龟形城市的建设格局。历史证明,这一昆明城市选址规划及城市建设极其成功,此后昆明城的建设规制几百载未曾变动。汪湛海在城之将完时,制石一通,其上刻曰“五百年前后云南胜江南”。</p><p class="ql-block">明初以来,汉族移民到云南达三四百万之多,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遗民大量开垦荒地,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副业和畜牧业,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随着全国社会的日益稳定,经济日趋恢复发展,昆明城市人口也得到了快速增长,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昆明城市走向繁荣。对此,罗养儒在《云南掌故》中概括道“自清室截定滇乱后,而康熙、雍正,而乾隆、嘉庆,以至道光中末叶,纪年在一百七十有余,云南全省,可归之于政治隆平。时则民康物阜,四方安靖,昆明景象,当然美好也。所以在道光年间,附住于昆明城厢内外之人口,竟超过三十万”。</p><p class="ql-block">云南府城选址规划非常科学,经明一代后又为清代全盘继承。</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昆明的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现在,昆明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建成了面向南亚与东南亚的桥头堡。</p> <p class="ql-block">  城建史也是水利建设史</p><p class="ql-block">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溯昆明的城建史,会发现昆明是一座与盘龙江、滇池休戚相关的“水城”,它们既相互成全,也相互施加影响。把昆明的建城史与滇池地区的水利建设史相互参照,会对这座城市以及盘龙江、滇池有更深的认识。</p><p class="ql-block">有史料记载的昆明地区最早的水利工程可以追溯到当地开发之初。文齐任益州郡太守时,在滇池地区“造起陂池,开通灌溉,垦田二千余顷。率厉兵马,修障塞,降集群夷,甚得其和”。这是能够灌溉水田二千余顷的蓄水工程,对滇池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通过“造起陂池,开通灌溉”后,滇池周围地区“河土平敞,多出鹦鹉、孔雀,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人俗豪忕”。</p><p class="ql-block">南诏大理国时,随着拓东城的修筑,政府疏浚了盘龙江源头,开凿了金汁河、银汁河等河流,修筑了江岸,并在岸边种植了花木。历史上对滇池进行全方位治理始于元朝,即云南行政中心由大理转移到昆明之后。其中尤以赛典赤·赡思丁功劳最大,它治理滇池的主要方法是:上游筑坝分流;中游多开干流,挖深河床,加固河堤;下游疏通海口,尤重上游和下游,这一方法也为明清两代所继承。</p><p class="ql-block">明代,昆明城市发展规模增大,人口大幅增加,盘龙江的生态压力也进一步加大,灾害频繁,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今南坝之水,即萦城银棱河之所流也。前代之为坝为堰,不过为苟且疏略之计,每岁夏秋之间,潦水暴至则弥望渰没,亢阳不雨则遍野焦枯,民常苦之。”</p><p class="ql-block">平定吴三桂后,昆明地区田地荒芜,民生凋敝,云南巡抚王继文上疏:“(盘龙江)河坝不修,则残黎势难归业;荒田不垦,则额赋无从征收。”乾隆二年(1737 年),上谕:“云南跬步皆山,不通舟楫,田号雷鸣,(水利)不可不急讲也。凡有关于民食者,皆当及时兴修。”古人认为,雷鸣是下雨的前兆,“雷鸣”又称为“雷响田”,指无河流灌溉,只能依靠雨水浇灌的田地。</p><p class="ql-block">元明清三代,昆明城一再扩张,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土地建造房屋及种植庄稼,人们多次疏挖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在滇池北岸露出了 10万亩左右农田。这些田地满足了滇池地区不断增长的人口所需的一部分粮食需要,但过度开垦也造成了严重的水患灾难。据统计,盘龙江流域汉晋唐时期遭受过 1 次水灾,元代有 5 次水灾,明代有 35 次水灾,清代达到 83 次之多。而昆明市在明清七百多年间有史料记载的水灾就有 44 次,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如清朝咸丰七年(1857 年)的大水,“泛滥数十里,城外房屋全部被冲毁,人口被溺死数万”。同 治 十 年(1871 年 )的 水 灾“水 深 丈 余,坐 在城楼上可以濯足,坏民居无算”,造成“田地无收”“哀鸿遍野,惨绝人寰”的悲剧。1871 年,时值云南地区回民起义,昆明城被围数月,盘龙江“积尸填河,水为不留”。水灾加上兵祸,对人民而言,其悲惨程度无异于雪上加霜。《晚翠轩》有诗记载:“才遭兵灾又水灾,伤心白骨萎蒿莱。河流直涌前家血,海水空沉万古冤。磷飞夜月昏难辨,鬼哭阴魂惨不开。日暮风沙飞起处,苴兰城外尽荒原。”</p><p class="ql-block">水患灾害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安全,为了防治水患和灌溉农田,明清时期政府和民间都对盘龙江进行了勘查,以期能够正确了解盘龙江水系并找到合适的治理方法。其中,在对盘龙江及滇池北岸水系的认知中,黄士杰的《云南省城六河图说》与孙髯翁的《盘龙江水利图说》是两部绕不开的著作。</p><p class="ql-block">黄士杰是雍正年间云南粮储水利道副使,他在总结前人治理滇池水系经验的基础上,又亲身详细勘测,写下了《云南省城六河图说》,对以盘龙江为首的昆明六河体系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治理理论和系统方案。</p><p class="ql-block">黄士杰将盘龙江、金汁河、银汁河、宝象河、马料河、海源河等六条主要河流称为“六河”。六河位于滇池北岸,昆明东、西北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总体地理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所以,盘龙江、金汁河、银汁河、海源河大体是由北往南流,宝象河与马料河从东往中间流。六河区域的水利系统始建于元代,经过明代发展,最终在清代滇池北岸形成了以六河为核心、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集防洪灌溉于一身的水利体系。清代昆明附近农田依靠六河灌溉,“水利则六河环绕,灌溉攸资”,“滇处万山之巅。省会附郭,膏腴数十万顷,皆藉六河之水以资灌溉”。清代昆明城即被六河水利体系所包围,六河水利体系滋养了流域内的人民,也促进了城市发展的进程。</p><p class="ql-block">盘龙江是六河流域最大的一条河流,六河中的金汁河、银汁河都是其支流。同时,盘龙江也是连接昆明城护城河的重要河流,是将城内洪水、污水排入滇池的最重要一环。在《云南省城六河图说》中,盘龙江占了大量篇幅,该书的主要内容也是围绕它展开的,从中不难看出盘龙江在滇池水系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黄士杰是清政府的水利官员,他撰写的《云南省城六河图说》带有相当程度的官方背景。</p><p class="ql-block">孙髯翁的《盘龙江水利图说》则是民间认知盘龙江及滇池水系的代表作。孙髯翁出生于清朝康熙晚期,主要生活在乾隆年间,因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联”的大观楼长联而知名。孙髯翁是布衣文士,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直到去世后才被后人知晓的身份:水利学家。</p><p class="ql-block">居住在昆明的孙髯翁对盘龙江水患的危害有切身感受,立志考察造成水患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他“穷岁月之跋涉”,对盘龙江水系进行实地考察,并“闲披禹贡、桑经、郦注之书”,参阅有关历史地理资料,完成水利著作《盘龙江水利图说》。</p><p class="ql-block">《盘龙江水利图说》成书以后,未经刊刻,现存只有一部道光年间的抄本,而且只有“说”而无“图”。该书不仅较详细地厘清了盘龙江江流的原委,叙述了这条江的发源地、河道、入水口,还对盘龙江的东、西两大支流作了详实察考。通过实地考察,孙髯翁阐述了昆明滇池水患频繁的原因是江势北高南下,每骤雨而水便发,若遇积雨,立见沸腾,甚至水入人家,坏垣破壁,致使“老少男女,失所飘零,婴童处子,负携巷哭,涉水蹇裳,泥涂襟肘,竟至釜甑无存,寄栖萧寺”的悲惨景象。</p><p class="ql-block">针对这种情况,孙髯翁提出了根治盘龙江的五条措施:一是“疏壅畅流”;二是“分势防溢”;三是“闭引水为害”;四是“改一水,锁群流”;五是“因时得所”。</p><p class="ql-block">清朝道光年间,昆明林松从他的朋友家中读到《盘龙江水利图说》的抄本,认为“自源至委,对利之所在,害之所积,言之最详,乃疏之所方,导之何水,靡不筹之最当”。</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除了对盘龙江进行勘察,还在盘龙江等主要入滇河流上兴建了大量的堤、坝、闸、涵洞、沟、渠等水利设施和水利工程来减少水旱灾害。有学者统计了清代云南主要水利工程,综合河流疏浚 8 项;综合湖泊排涝 3 项;坝441 座;闸 112 座;箐沟涧泉 124 条(眼);渠 51条;堤 83 座;涵洞 6 个;其他水利工程 9 项,总的水利工程数量是 1011 项。</p><p class="ql-block">这些水利设施的兴建,在保证农业灌溉的同时,以人工河道替代自然河道,改变自然流向,增加了河网密度,促进了滇池水系的演变。这些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王继文在《请修河坝疏》中说:“谨照云南省城外东南,旧有金汁等河,从松华坝借水于盘龙江,自嵩明州流入昆境,绕城之北,过云津、土桥,趋入昆池。两岸筑堤,高二三丈不等,而水流其中,蜿蜒六十余里,有坝,有闸,又有过水涵洞,盖以积水灌田,而城外数十万顷皆借此河之利,民生国赋均有攸赖焉。”</p><p class="ql-block">《新建南坝闸记》记载了盘龙江上南坝闸的修建:“尝筑土石为二堰于河之要处,障其流以灌田,凡数十万亩。”南坝建成后,水旱灾害有所减轻,云南兵民感叹:“自今以始,田不病于旱潦,而吾农得以足食者。”</p><p class="ql-block">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人们持续千百年对盘龙江、滇池所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然而,这些改造也可能会改变事物本身的形态。</p><p class="ql-block">盘 龙 江 之 所 以 得 名“盘 龙 ”,是 因 为 河 道“蜿蜒滂湃,犹如盘龙”,且雨季江水汹涌,势若游龙。但如今我们看到的盘龙江,江岸几乎笔直如线,偶有弯道,弧度也十分小,这是因为历史上曾进行过多次将盘龙江“改弯为直”的工程,以前,盘龙江自松华坝水库以下至滇池段长37 公里,截弯改直后长 26 公里,流程减少了 11公里。人们拉直了河道,缩短了河床的长度,虽然“盘龙”的名字依旧,但名与实已经割裂。</p><p class="ql-block">1969 年人们提出“要向滇池进军,要向草海要粮”,“要移山填海,要让沧海变桑田”,开始修大堤,围草海,造良田。在当年的围湖造田工地示意图上,标示着:“围垦总面积:三万亩;造田:一万亩”。一年以后滇池水位大幅度下降,草海面积从 25 平方千米缩减到 13 平方千米,而造出的湖田亩产却不到 50 千克。</p><p class="ql-block">从 1981 年开始,为缓解农业用水不足,昆明市启动了“还水工程”,后改称“松滇联合调度工程”,“松”为松华坝水库,“滇”即滇池,它们分别位于盘龙江的上下游。因海拔差异存在高差,数百年来,松华坝水库的水由北向南流入滇池。为实现两个水体的联合调度,人们在盘龙江入海口修筑大坝,并从下游开始,修建了五级泵站。在入水口将滇池水抽入盘龙江河床后,河尾处水位升高,河水向上游倒流,经五级泵站逐级提升水位,滇池水沿盘龙江倒灌,浇灌附近农田,仅 1990 年,就灌溉了盘龙江中下游流域及金汁河沿岸农田 5 万余亩。在盘龙江漫长的水利史上,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河流倒流”的奇观,不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也是对人们惯性思维与认知的一次突破。</p><p class="ql-block">时代的发展,总会伴随着观念的更新与认知的进步。千百年来,对于盘龙江及滇池,我们已经索取得太多,从农业灌溉、城市排水、交通、景观等,昆明城的每一次发展,无不伴随着盘龙江与滇池的付出。如今,虽然已经略显苍老,但母亲河盘龙江仍然哺育着昆明人,据统计,昆明城市 80%的供水靠松华坝水库,因此松华坝水库被喻为“昆明头上的一碗水”。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实施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可以想象,不久后的将来,昆明将实现青山绿水的蓝图。</p> <p class="ql-block">  基于地理分析的盘龙江地名源流考</p><p class="ql-block">【摘要】盘龙江是滇池流域最大的入湖河流,被喻为昆明的“母亲河”。自北向南纵贯昆明坝子,是昆明主城区行政区划和滨江生态景观的中轴线。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查阅相关史料,详考了作为标准名称的“盘龙江”,以及黑水、云津河、银棱河、蟠龙江、滇池河、八大河、盘江等别名的来历含义和沿革;从地理单元、最远流程、水利工程的角度分析河源;给出了河流的地理实体概况信息。</p><p class="ql-block">【关键词】盘龙;地名来历;河源;地理信息</p><p class="ql-block">一、总述</p><p class="ql-block">盘龙江是滇池流域最大的入湖河流,被喻为昆明的“母亲河”。其发源于昆明城北梁王山西北麓,自北向南流,出松华坝水库后进入昆明坝子,穿越主城区中轴线,以得胜桥为核心,北分盘龙与五华两区,南界官渡与西山两区。在官渡区星海社区居委会西南45米处汇入滇池,全长92千米。最高海拔2560米,最低海拔1886米。属长江一级支流,普渡河上源。</p><p class="ql-block">二、盘龙江地名来历、含义及历史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盘龙江,因形态特征和传说而得名。上游牧羊河、冷水河在滇源坝子南端汇流入群山,如蟠龙(蛰伏的龙,与升龙相对)巡回于千山万岭,从松华坝以下,河水盘曲环绕古昆明城北、东、南三面;源头之水分别源出黑龙潭、黄龙潭、青龙潭等山间群泉,传说有巨龙潜藏,故得名盘龙江。除了“盘龙江”这个标准名称,还有黑水、云津河、银棱河、蟠龙江、滇池河、八大河、盘江等别名。</p><p class="ql-block">作为河流类地理实体的“盘龙江”是随着滇池的形成而不断发育的,至少有300多万年的历史。古时,滇池水域宽阔,北部、东部的平原大都淹没在滇池之下,四周山地、诸泉之水直接汇集入滇。唐朝时期,滇池水位明显下降,北岸平原大面积成陆,水位退去形成众多的“海沟”或“河”“渠”。其中径流量最大的盘龙江也发育完成,并在众多入滇池河流中唯一得以“江”做通名。唐广德元年(763)南诏王阁罗凤视察“昆川”,以“山河可以作屏藩,川陆可以养人民”“命长男凤伽异于昆川置拓东城”,永泰元年(765)筑城,就在今盘龙江边。从此,滇池的人类活动和开发重心从南部和东南部向北部转移,781年改拓东为鄯阐,形成《新唐书·南诏传》所说:“王都羊苴咩城,别都曰鄯阐府”的格局。清《方舆考证》:“(盘龙江)绕城之东原三面流入滇池,故曰盘江。”据此,盘龙江之名萌芽于筑拓东城以后的唐、宋时期。</p><p class="ql-block">作为地名的“盘龙江”,最早记载见于元孙在亨撰《建大德桥碑记》:“去城之东百举武,有江横绝,曰‘盘龙’,正北八十里许屈偿、昧样、邵三甸,凡九十九泉,混混然与诸涧会而为一,乃其源也,蜿蜒滂湃,南入于滇池。”拓东建城后,到了宋代日渐繁华,宋宝元三年(1040),大理国王段素兴于东京开挖金棱河,筑云津堤、春登堤,其上分种白黄花,有“萦城银棱”“绕道金棱”之曰。此“津”即指盘龙江,堤上多种白色素馨花,有银棱之景,故有云津河、银棱河之称。如元人王升撰《滇池赋》:“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根,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明陈文的《南坝闸记》:“今所谓南坝,即萦城银棱河所流也。”关于“蟠龙江”的记载,见于拓东路附近出土的《张氏尊胜宝幢记》石幢,有“托东:蟠龙东浒,金马西隅”等文字。后来,金棱河演称金汁河,元至元十年(1274),赛典赤·赡思丁在盘龙江上建松华坝、续修金汁河。据明天启《滇志》卷二《地理志二·云南府·山川》:“西十里曰银棱河,引乌龙潭水,由商山麓过沙浪里南。昔堤卜多白花。今呼银汁河。[原书按语]此河存其名,其实渴谷也。相传胜国时赡氏开金汁河成,有人效之为银汁,欲引黑龙潭水而使北流,然高不善下,迄无成功,后见杀。”至此,以盘龙江和松华坝为核心,金汁河、银汁河为东西两翼的昆明地区灌溉、防洪系统水利工程已形成。因此,同为人工开挖,相对于金汁河而得名的银汁河,常被后人混称银棱河,而盘龙江又混称银汁河。</p><p class="ql-block">八大河是对部分河段的民间俗称,在1967年对河道进行大量的改直、加宽前,河面蜿蜒曲折,最大的河湾在敷润桥到小菜园以北一带。之所以叫八大河,一说是有八个较大的曲折,一说是最大河湾呈“八”字形。曾经这一带秀丽的田园风光与热闹的市井生活相映,特别一到夏天,成了孩童们游泳嬉戏的乐园。</p><p class="ql-block">《汉志·益州郡》记载的“北有黑水祠”,清道光《云南通志稿》考证说:黑水即后来的盘龙江。滇池河则源于《明一统志》(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卷86云南府:盘龙江“一名滇池河。源自嵩盟州故邵甸县之东山、西山凡九十九泉,合流经府城东,又南入滇池。”总之,不管是古韵悠长的黑水,以及气势恢弘的云津,还是充满浪漫情愫的银棱,甚至是地气亲和的八大,这些名字都不足以完整的代表这条流淌千年的“母亲河”。“盘龙”源出龙潭之高贵,一路逶迤玲珑;“江”水浩浩,与滇池和昆明城相融共生,曾像顽劣的孩子水患不断,经长期驯化,如今碧光闪烁、润物无声。明代昆明乡贤严清曾赋七绝《春思》咏:“盘龙江水绿参差,杨柳青青夹岸垂。多少游人泛江上,笙歌不住画船移。”一直到现在,“盘龙江”成了使用时间最长、最稳定,内涵也最丰富的地名。</p><p class="ql-block">三、发源地详解</p><p class="ql-block">史载,盘龙江源出昆明正北九十九泉,混混然与诸涧会而为一。从地理区域单元的角度,以黄龙潭、青龙潭、黑龙潭、白龙潭为主的诸泉所处水源区,即现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就是盘龙江之源头。</p><p class="ql-block">从最远流程的角度,正源为牧羊河,发源于嵩明县西北部梁王山西麓的老黑龙,该泉位于滇源街道竹园村委会上渣拉箐村,海拔2560米。该龙潭有用石栏杆围成的一大一小两个池塘,出水口的石门上刻有对联:源区人民奉献育林海;梁王龙泉涌注润春城。横批:盘江之源第一龙潭。老黑龙出水向西北流2千米处有一黄龙洞,所流泉水称黄龙潭,是牧羊河源头常年不涸水量最大的一股,此处海拔2340米,属阿子营街道朵格村委会黄龙潭村。牧羊河出黄龙潭向西北流入黄龙水库,随后折向西南流,先后汇入水碾沟、双龙潭、大箐沟、白龙潭小河等山间溪流,于阿子营街道驻地附近折向南流,在侯家营村委会高仓村南吸收鼠街河之水后一路向南。全长55.1千米,平均宽度7-10米。</p><p class="ql-block">另一主要源流为冷水河,发源于滇源街道白邑村委会东北1.6千米的青龙潭。据民国《嵩明县志》记载,青龙潭附近“三泉一洞”是盘江的发源地。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青龙宫和青龙禅寺,宫内正殿悬有“盘江之源”木匾,潭旁有“盘江二潭映日月”石刻联。冷水河从青龙潭流出,向南先后汇入南营村黑龙潭、中所村白龙潭、甸尾村后龙潭、松华街道三家社区三岔河等。全长14.8千米,平均宽度8米。牧羊河与冷水河在松华街道小河社区与三家社区交界处,刺梨山与寺山之间相会,交汇点西距小河社区居委会2.3千米,东距三家社区居委会3.7千米。两水汇合后向西南流入松华坝水库(北段也称谷昌水库),交汇点至松华坝全长9.6千米,海拔1960米。从松华坝流出后始称盘龙江,向南穿昆明主城区入滇池。</p><p class="ql-block">从当今水利工程建设的角度,自2015年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成后,由牛栏江引入的清流,每天源源不断地在瀑布公园流入盘龙江,成为盘龙江和滇池最大的源流。</p><p class="ql-block">四、沿途概况</p><p class="ql-block">盘龙江全长92千米,其中牧羊河一段长55.1千米,汇入松华坝水库一段长9.6千米,松华坝至滇池入海口一段长27.2千米。通常说的盘龙江,指松华坝到滇池入海口的这段,其在得胜桥以北长16.5千米,得胜桥以南长10.7千米。平均宽度25米。跨盘龙区滇源、阿子营、龙泉、金辰、联盟、鼓楼、拓东7个街道,五华区红云、莲华、华山、护国4个街道,西山区金碧、永昌、前卫3个街道,官渡区太和、关上、六甲3个街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