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寺

难得糊涂

<p class="ql-block">宝山寺,曾用名玉皇宫、梵王宫、宝山净寺,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罗溪路518号,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是上海市宝山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也是一座由道观转变成的佛寺,占地面积30余亩。</p><p class="ql-block">宝山寺为传统伽蓝纵轴式布局,以中轴线贯穿院落组合,唐式的塔院外置于园林之中。整座寺院坐北朝南,以廊庑连接各建筑院落,形成对称递进的礼制格局。中轴线上坐落着主要殿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等等。</p> <p class="ql-block">宝山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开始并非庙宇,相传为唐姓人家的宅院。唐氏后裔施为佛观,中厅供奉佛像,真武阁供奉道教之神,真武阁西庑供奉先人唐月轩的遗像。</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唐氏后人曾募捐重修殿堂。</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唐氏后人唐肇伯又募修全部殿堂。</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宝山寺毁于兵燹,仅存真武阁。此后,岁月更替,寺院迭经兴衰,几近荒废。</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初年(1875年),太仓南广寺僧人今涌行脚至罗店,见道观房屋颓败,景色凄凉,遂偕徒念方启动整修工程。</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五年直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79—1899年),整整20年光阴,僧人今涌主持修葺各殿堂,并重建山门、朝房及后两厢房;翻修真武阁,建成为大雄宝殿;又创建祖堂塔院,并立石碑以志其事。重修后的道观,前为王灵宫殿、中为玉皇殿、后为玄帝殿,供奉释迦牟尼像、阿弥陀佛石像,正式改为佛寺,定名“玉皇宫”。</p><p class="ql-block">1988年,上海市佛教协会修复玉皇宫,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同年4月起大修,并将庙址向东扩大6.7亩,重建山门和西厢房,造围墙,砌石驳,同年11月底竣工并易名“梵王宫”。</p><p class="ql-block">1989年1月15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当天乃是释迦牟尼佛成道良辰,举行梵王宫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1994年,建成玉佛殿。</p><p class="ql-block">1994年8月,梵王宫更名为“宝山净寺”。2</p><p class="ql-block">1996年,建造万佛殿。</p><p class="ql-block">2002年10月,宝山净寺又改为“宝山寺”。</p><p class="ql-block">2005年5月,紧邻原宝山寺,宝山寺移地重建工程奠基;次年元月,工程打桩。</p><p class="ql-block">2011年1月11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宝山寺举行开山500周年移地重建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p> <p class="ql-block">宝山寺由新建宝山寺主体建筑群、明清文保建筑群和新建寺院园林三个部分组成,共同构建了以佛教文化为纽带的新自然主义文化遗产历史保护风貌区。</p><p class="ql-block">宝山寺为传统伽蓝纵轴式布局,以中轴线贯穿院落组合,唐式的塔院外置于园林之中。整座寺院坐北朝南,以廊庑连接各建筑院落,形成对称递进的礼制格局。中轴线上坐落着主要殿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等等。</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东为玉佛殿、斋堂、安养院,西边为万佛殿、花开见佛殿及塔院等共二百多间,有小型花园及功德房等。</p> <p class="ql-block">宝山寺的建筑均采用非洲进口的紫檀木通过手工榫卯方式建造,工艺繁复奢华。</p><p class="ql-block">宝山寺 是 全国唯一荣获“鲁班奖”的寺庙,纯木结构仿唐建筑,后花园宛如大唐盛景。寺内环境清幽,适合拍摄古风大片,主祈平安与心灵净化。</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完全仿照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修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前屋檐挑出长达4米。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迦叶、阿难二位尊者侍立两侧,左右两边分别供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五尊圣像均为铜铸贴金。</p> <p class="ql-block">中午11点寺院还提供素斋,10元一份,有七八种素菜可选。</p> <p class="ql-block">衹园是禅意园林,位于主体建筑群东面,布局以金塔为中心展开。</p><p class="ql-block">园内建有金桥、佛香阁、松涛轩、水星榭、廊桥、花雨亭等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塔55.3米(含塔刹)高,以应县木塔为原型参考,采用唐代常见的四方塔形制设计,坐落于衹园南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