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五叔的墓地位于老家庄子西边那道叫官伙台的山梁最底下的台地,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公里。但两道梁之间有道很深的沟壑,人行已经很难通过,驱车必须从庄子后面绕过,时间大概得十分钟。</b></p><p class="ql-block"><b> 三十多年前,那块地曾经是我家的责任田,地好,种啥成啥,但就是离家太远,务落起来太列手。记忆最深的是秋天拉场,就是把收割的庄稼拉回到打碾的场上。父亲早早催我们起床,套上架子车就出发了。天未完全放亮,周遭是各种鸟的叫声,伴着牲口节奏感极强的蹄声。睡眼惺忪的我无精打采地坐在车的前辕的耳子上,抓住梦的尾巴,再复习复习瞌睡了。到了地里,天基本放亮,有条不紊地装车,绞上撬棍,然后拉着牲口返回。回程比去时艰难得多,人全程步行,而且上坡路居多,遇上坡大牲口拉车吃力时还得拽着套辕的绳索给牲口帮忙呢。就这样,同样的程序,到天黑就能拉六趟。庄稼人的心理木,趟多就说明收成好,但受若的事,确实是轻易寻不到快乐。</b></p><p class="ql-block"><b> 六趟实属很高的效率了。为完成任务,吃饭就得节省时间。中午饭几乎是吃了就走,有时候就是方便带着边走边吃的饼子了。一种是油涮饼子,油香加上葱花味,吃的就是幸福感。还有一种,就是今天大饭店的烫面油香。母亲把白面用开水烫过,锅里放油煎熟,然后撒上白糖。非常好吃且顶饱。每趟回来,母亲都会用家里那个黑铁马勺泼上满满一勺白糖水,疲惫不堪的时候牛饮上半瓢,瞬间能量满满。现在想起来,我的糖尿病是不是就是那时吃撒了白糖的油香和喝白糖水激活的呢?不过,要吃好五谷,就得受苦上苦,话不假。农活干得精疲力竭时吃啥都香,喝啥都甜,更何况是妈妈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后来,我们都离开了老家,只有母亲一个人还有责任田,所以那块地归了堂兄弟耕种。蹦蹦车,农用车,庄稼人的帮手多了,苦也轻了。这些年,收割机干脆登场了。庄稼成熟后,只需用收割机将籽粒收回来,在院子里晒干再用风车打一遍,归仓或就地卖掉,这茬庄稼就算种妥了。所以,拉场的环节就简化了。</b></p><p class="ql-block"><b> 三十多年,车轱辘快了,庄稼人苦轻了,日子也过好了。只是,我们都老了。所幸,偶尔还能吃到母亲做的饭,无论味道如何,都是妈妈的味道。愿时光慢些,再慢些!</b></p><p class="ql-block"><b> 作者:宋少波</b></p><p class="ql-block"><b> 编辑:宋少明</b></p><p class="ql-block"><b> 图片:实景拍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