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姚俊老师的诗意情怀

崤函之子

<p class="ql-block">  “相圣为崇兆灵量峻;兵神是武弓劲治军”,一副对联将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牵连在了一起。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是张鉴之老师专门为我和姚俊老师量身定做的,上联写姚俊,下联写我。彼时,我与姚俊老师尚未谋面,却已在文字里熟稔如故交。</p> <p class="ql-block">  初识姚俊,是在他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里。《我开的拖拉机没刹车》中那个莽撞可爱的青年,《瓦罐会计》里精打细算的张福玉老人,《我的老家"芦苇沟"》那片摇曳的芦苇荡……这些文字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一位父母官的赤子之心。尤其是《瓦罐会计》里那个细节:造反派要夺村里的账本瓦罐,却被自己的父亲扇了耳光——"账要是对不住,全村人不行你们"。这朴实的话语里,藏着最本真的人间正义。</p> <p class="ql-block">  我随即写下读后感:"人物难写,'小人物'更难写。从'小人物'处着眼,在'大情怀'中落笔,人性的光芒在短短篇幅中肆意绽放……"并题联一副:"茅庐虽破,瓦罐精神传万里;文字有声,勤廉节操值千金。"没想到这段文字竟成了我们相识的契机。姚俊老师开始四处打听我,最终通过张英伟老师联系上了我。他说我"读懂了他",这大概就是文字知音最珍贵的默契。</p> <p class="ql-block">  张鉴之老师是三门峡市诗词楹联、书法界的前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上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他的"雲岫廬"若曹月川先生的"拙巢"那样"以示不忘其初之志",他对文化的厚爱刻在骨髓里。正因为这些共同的爱好和追求,大家又都出自渑池,鉴之老师听闻此事,特意创作了那副对联。上联用唐朝贤相姚崇典故,下联取"弓长"为张的拆字。相圣姚崇、兵神弓长,何许人物,我们自然收受不起,但这份精神的传承鼓舞,却让我们倍感珍惜。</p> <p class="ql-block">  芦苇沟一个富有诗意的地方,想象中春日的芦苇沟小溪潺潺,"竹外桃花三两枝"就已经先醉了,更何况沟里的主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盛情相邀,就更有一番情趣了。 </p><p class="ql-block"> 茹安友老师与姚俊是故交,他深知姚俊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正是他和王绵民老师发起的这期春日盛宴,让我和诗联学会的几个文友,有幸共赴。</p> <p class="ql-block">  茹安友老师是带着礼物,有备而来的。他曾题写过《赠姚俊》的七绝一首:"姚门儒俊效先贤,嘉政常将寒庶怜。楚客蒙冤摧傲骨,奎章一纸拨云天。"道尽了姚俊的人生况味,一个清廉之人被作为"2号人物"抓捕,遭迫害,再平反,仕途早已面目全非,但击不破的是内心的刚毅、正直与纯洁。正是这样的经历,淬炼出了他文字中的那份豁达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  春日里,我们终于在芦苇沟相见。姚俊老师的小院桃花正艳,翠竹青青。同行的还有几位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虽已退休,却容光焕发,精神矍铄。开餐前,茹安友老师将自己创作的《七律·赠姚俊》诗,由书法家范文明老师书写相赠。苍劲有力的书法与诗意相得益彰,顿时点燃了现场气氛。</p> <p class="ql-block">席间,我即兴创作了一联一诗: </p><p class="ql-block">题芦苇沟</p><p class="ql-block">曾几时,一村两县,睹康熙巡幸,帝庙立碑,千重芦苇摇秋韵,尽显地灵人杰; </p><p class="ql-block">如相约,六寨同垣,欣河水荡波,庭花绽笑,满岭桃林映春光,更添钟秀文昌。 </p><p class="ql-block">七律·芦苇沟</p><p class="ql-block">芦沟故事韵悠长,史海钩沉岁月彰。 </p><p class="ql-block">昔日一村分两县,今时六寨共韶光。 </p><p class="ql-block">河波潋滟芦花舞,桃影缤纷鸟语翔。 </p><p class="ql-block">往昔俊才多折桂,地灵人杰颂家乡。</p> <p class="ql-block">  范文明老师吹奏起《洪湖水浪打浪》《故乡》等经典曲目,悠扬的旋律回荡在小院;茹安友老师吟诵《沁园春·雪》,气势磅礴,还演唱了曲剧《屠夫状元》《卷席筒》等戏曲,韵味十足。其他王绵民、赵朝荣、董先锋、吕巧云等文友及姚俊老师的同学们,都相继展示了才艺,整个场面仿佛再现了会稽山兰亭"群贤毕至,曲水流觞"的盛景。值得一提的是,范文明老师被现场气氛所感染,当即表示要加入渑池诗联学会,为"联墨"双修及诗联文化与音乐的融合发展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雅集结束时,众人合影留念,依依惜别。这次我担当主持和司机重任,席间未能饮酒。姚俊老师深表遗憾,他说要把这未饮的酒存下来,专门设宴再聚,"让发酵后的情谊在人生的诗行中恣意流淌"。</p> <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明白,最好的情谊就像陈酿,需要时间的沉淀。而那个装着全村人信任的瓦罐,那副记录着我们文字缘分的对联,还有今日未饮的这杯酒,都是岁月馈赠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在这喧嚣的世间,能遇到一个读懂你文字的人,能在诗联里相映成趣,能在春日里把酒言欢,这便是最难得的诗意情怀了吧。</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张治军,崤函之子,男,河南渑池县人,法院退休干部。曾获“永远的兵”河南省第六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现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楹联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渑池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渑池县双拥共建促进会秘书长。近两年,致力于诗词楹联传统文化推广,2024年3月,被三门峡市作家协会评为文艺精品创作优秀艺术家;2025年3月被三门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三门峡市文联系统优秀文艺工作。</p>